clm0600 发表于 2013-5-16 18:55 
那个让最好企业都要亏钱的客观规律是什么?不要告诉我,因为最好的企业确实亏了钱,所以这就是客观规律。
简单来说,就如同人的生理有周期,经济也有周期,有高潮,有低谷.
这种周期不可抹平,
就像你不能让一个人始终保持兴奋或沉睡,或二者之间的某种状态
既然繁荣的时候最差的企业都能挣到钱,那么低谷到来的时候最好的企业都亏钱,当然就是正常的咯~~~
具体一点说的话,哥还正好对此有专门研究:
这是数年前的一篇旧作:
罗素悖论与金融炼金术
世事无绝对,这句话绝对不绝对?
测不准原理,这个原理准不准?
我说的全是谎话,这句话是不是谎话?
......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罗素悖论的表现形式。简单来说,在对结果的观察中同时包含了观察者自身的行为,就会出现悖论。也就是说,理性无法回答关于自身的问题。
在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观察结果与观察者自身行为掺杂在一起的情况无法避免,这就是索罗斯在《金融炼金术》一书中反复向我们介绍的反身性理论。他从一家股份公司的股票增发讲起:
假设某股份公司每股净资产为10美元,净资产收益率为12%,以每股20美元的价格溢价增发股份,令其总的净资产翻番;那么——该公司的每股净资产将升至13.33美元,若净资产收益率保持不变,每股收益将由1.2美元升至1.6美元。出于对高收益和每股收益高增长率的预期,投资商们愿意支付一笔溢价。溢价越高,该股份公司的每股业绩增长就越容易满足他们的预期。
在这个例子中,投资商的投资行为就影响到了观察结果——每股收益。换一种情况下,如果投资商预计该公司每股收益不会有成长,不愿意支付溢价,只肯以每股净资产10美元为基准接受该公司增发的股票,那么最终该公司的每股收益就会一如预期的那样没有成长。从而出现了信则有,不信则无的怪圈,就象炼金术。
2000年科技股泡沫期间,美国消费铜达到270万吨;2001年经济陷入衰退,铜的消费量马上减少到了220万吨。奇怪之处在于,美国2001年的GDP较2000年基本持平。有些人认为,市场供小于求就是主力把铜都藏起来造成的假象,供大于求就是主力把先前藏的铜又释放了出来。我认为这种解释未免过于简单,并且对投机操作的指导意义不大。而一个经济指标——商业库存①似乎与铜的库存变化关联密切。我以一个简单的模型来描述这其中的过程:
a, 假使在一个阶段性的平衡点上,某空调零售商每月销售100台空调,同时采购100台,保持140台空调库存,库存消费比为1.4;
b, 现在,不去管何种原因,这个月只卖出了98台空调,那么这位零售商就会预期下一个月的销售也是98台甚至更低,还要保持库存消费比在1.4个月的水准上的话,就只会向上游批发商采购96台空调;
c, 对于批发商的感受来说,如果原先每月都是购销1000台空调,现在销售突然下降到了960台,基于同样的理由,他向制造商的采购数量将减少到920台;
d, 到了制造商这里,如果他原先每月都是销售10000台空调并采购相应所需的原材料,现在,他只需要采购生产8400台空调的原材料就可以了;
e, 现在原材料市场开始出现过剩,价格下跌,消费者的预期开始改变:等一等,价格或许会更便宜?于是,市场的自我循环与强化过程再次开始。牛市的过程与此正相反。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库存弹性对终端消费的细微变化有放大作用。当市场中多数的参与者对未来做出悲观的预期,市场未来的表现就会一如他们的预期那样悲观。传说中的市场主力,就是市场参与者自己。
索罗斯关于炼金术的说法,并不是要说明经济学有多么神秘,而是要提醒人们,意识不可能置身于市场之外。忽视了观察者自身行为对观察结果的影响,就会推导出错误的理论。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有可能走出经济学的囧境,从更高层次上观察市场,捕捉到市场自反馈过程中的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
①商业库存(Business Inventories):用以衡量包括制造、批发及零售三个阶段在内的整体商业库存,以及这三个阶段的销货金额。
发布时间:美国商务部每月13日左右美东时间8:30 AM发布两个月之前的的数据。
关于这个指标的心得:设想你是一家零售商的老板,你会反复无常地修改自己公司的库存计划吗?加上反身性理论的自我强化,使得这一指标有极好的趋势性,很少反复。自2001年1月至2003年10月,美国商业库存连续34个月下降;之后直至2008年8月,除2006年底的个别月份以外,商业库存持续上升;之后又是连续下降……结合同时公布的商业销售及库存消费比指标,能够较好地预测铜这一有代表性的工业基础原材料的长期需求变化。
包不同
20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