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jerryliu在2007-9-30 17:04:00的发言: 不知道你是否了解消费者的选择理论
 
微观经济学对消费者的行为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角度,其一是偏好法,其二是选择规则,对于第二种选择规则,支持该理论的假设是WARP,即显示偏好弱公理。
 
注意,偏好法是要先对偏好做出若干假设,然后给出效用函数和预算约束,最后解出消费者的最有选择,即Walras` demand correspondence:X(p,w)
 
而选择规则,则完全不是求解规划的问题(于是也就不想你说的那样用超边际分析解),而是直接假定实际观察到的消费者所做出的选择已是消费者的最优选择(前提是满足WARP),然后再进一步讨论X(p,w),此时由于没有像偏好法那样求解出X(p,w),因此X(p,w)的零次齐次性和满足Walras` law是假设出来的。
 
ps:建议最好不要说超边际分析,在新古典框架下,称之为Kuhn——Tucker condition就可以了,多个名词,玄了好多。
   
我看的书不多,而且不是从头到尾地看的。翻过MWG,印象中第一章只讲偏好、效用函数与序的关系,也就是效用函数的构建吧,这也正是我所说的,是楼主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定义偏好与效用函数,还没涉及消费者的选择,当然,你可以说这是消费者选择理论一部分,因为它为消费者选择理论打下基础。
 至于你说的消费者选择理论的方法:“其一是偏好法,其二是选择规则”————这个我在瓦里安(现代观点或高级教程),以及平狄的中级上都见到过。但话又说回来,MWG,瓦里安这些我都没有从头到尾仔细分析过,我正有系统地看瓦里安的高级教程的想法。 
 但我还是维持我原来的观点,就是偏好和效用函数是一个问题,消费者选择理论是另一个问题。虽然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但不一定要将二者扯到一块。
 最后,超边际分析一说,不是顾意扯上名词,只是想到了消费者选择理论的边际法与超边际法随便说出来而已,但要注意,这可能是因为这里常提到角点解的原因。 但也正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上所说到的,用上角点解未必就和超边际分析扯上关系了。所以,同意斑竹的ps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