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农林经济学
6762 33
2007-10-03

经济观察报

 14年前还在把一分钱的土黄色纸币叠成一个大菠萝的小男孩小朱,今天已经在杭州某医院立足,并能自信地说:“有点钱我会毫不犹豫地投入股市,如果钱再多一点,我就买房保值。”


  当然,这并不妨碍他经常抱怨,现在“什么都涨,就工资不涨”。


  刚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小朱,未扣除住房公积金的工资是每月1500元。他在杭州非闹市区租住的一个小房间,每月的房租是700元,他还要另外支付100多元的水电费。


  在他生活的城市,联华超市里的子排1公斤36元,今年年初不过24元;1公斤鸡蛋9.56元,前不久还不到6元,1公斤鸭蛋的价格接近12元,一瓶人民大会堂专用的5升鲁花牌一级压榨花生油99元,去年年底是78元,前几天曾到达过108元。


  “连拔鸭毛的价格都上涨了一半。”江南的人们至今还保持着买鸭子自己烹饪的习惯,鸭毛不容易拔,往往请人代工。


  这是一种久违的感觉。这很容易让小朱一家人回忆起近20年前。那些尘封的记忆似乎在不断上涨的价格中逐渐变得清晰,恍如昨日。


  1988年,小朱是穿着妈妈从商店抢购来的宽大纯棉针织衫走进小学校门的。“那时候我妈平时都不给我买衣服,因为都是她用手工制作的。但就是那一年,她给我买了一堆这样的纯棉针织衫。当时穿着好大,正儿八经合适穿大概在五年以后了。”


  小朱妈妈当然没有忘记当时的情形。她说:“那年头这种货少,钱又不值钱。”


  当年,她不光抢购了全棉针织衫。因为每次每人只能买2到3斤,她分五次抢购了10多斤各种颜色的上海华丰毛纺厂生产的长城牌全毛毛线、新疆阿克芬大光棉毛纺织厂生产的大光牌高级粗绒线。“多添置一些,甚至可以做彩礼。”


  1988年,小朱的爸爸刚从大西南退役回到江南,这位有着17年军龄的连级军队干部带着他2000元转业生活补助费,外加全部的积蓄,加入了抢购电器的队伍。他用2800元换来了600元一台的金鱼牌半自动洗衣机、600元一台的西湖牌18寸黑白电视机、1600元一台的西冷牌冰箱。


  “今天这个级别、这样的军龄的转业生活补助费是5万元,要是换作现在,我会去付一个小户型的首付,这在我们这样的中等城市也买得起了的。”老朱的言语中流露着遗憾。


  因为从部队到地方,级别要降一级,所以转业后的小朱爸爸是江南某小城的副科级干部。他1988年的工资是每月87元,一直到1993年工资改革之前,他的月工资也不过105元。可是,在1988年那一年,物价指数就上涨了34.8%。


  “通货膨胀”从政治经济学的教科书中走出来,成为亿万中国人的真切感受。在此之前,人们认为这是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症状,是离社会主义中国最遥远的瘟疫。正当政府决策“价格闯关”大振声势的时候,人心突然大乱,抢购风潮骤起,物价飞扬。于是“闯关”流产,只留下通货膨胀的最高记录。


  那年5月,政府宣布物价补贴由暗补转为明补,6月,政府一再表示要下决心克服价格改革的障碍,到了7月,政府尝试着开放了名牌烟酒的价格。这一系列措施加剧了居民的不确定性心理预期,引发了1988年8月中旬的抢购风潮和挤兑银行存款的现象。1988年第四季度末的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上涨20.3%,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银行里的钱正在滚滚流出,如决堤大坝,一泻千里,呈不可阻挡之势,官方宣布的通货膨胀率达到18.5%。


  这一下子催生了一场席卷全国的抢购风潮。“那是我一生中做过的最亏本的买卖。”当时被称为“投机倒把”的商人开始了囤积居奇,流行的囤积物品包括钢材水泥等基建物资和彩电冰箱之类的家用电器。当时在市政府任职的老王就把存款从银行提出来,走后门去换成若干彩电冰箱,给每个子女先囤积一台以备将来婚嫁用。当时老王是正科级干部,每月工资97元人民币。而西冷牌电冰箱是1600元人民币一台。


  而当时还在国营企业当营业员的小朱妈妈工资是45元每月,“我们抢购不起电冰箱,就买了一台”,所以她抢购的商品还是开门7件:柴米油盐酱醋茶。和当年的大多数尚不富裕的人一样,她甚至抢购了数十包火柴——每包10盒。“现在就当收藏品了,说不定几十年之后还成古董了。”小朱妈妈说。


  这一年江南的妈妈们买了很多毛线、真丝被面、枕巾和被套,为孩子们未雨绸缪。小朱今天用的床单都是那时候没用完的,粉红色底,大朵芍药花图案。


  与此同时,远在河西走廊的西北大婶们则买了50多袋每袋40斤的面粉,以致有好几户人家压塌了自家的阳台。而这,成了当地大学历史系老师们讲述这段历史的最形象说法。


  疯狂抢购电视机的老朱没有想到,20年后,他退休前的工资已经涨到了每月3000元,电视机还是那个价钱。


  这一年的抢购持续了一个多月才逐渐平息。后来,在春节晚会上,姜昆相声中的那句“一被窝黄酱”的“副食品涨价”让多少中国人笑了又笑,过后又觉得有些酸涩。


  1993年末到1994年初的日子里,中国钞票的发行速度是每天4.17亿元。1994年1月,物价上涨23.3%。1994年5月,世界级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也在为中国的通货膨胀担忧,他在回答中国《经济参考报》的问题时说:“高通货膨胀是因为政府印刷的货币太多,那是惟一的原因,哪里都是如此。”


  北京大学某教授回忆过往时感慨:“那时候经济高速增长,那都是大家的梦想啊,但是一旦梦想成真,其实并不全是灿烂阳光。”


  他回忆道:“我记忆很深刻的就是当时的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天天在电视上说物价上涨。后来一听到他的声音我就条件反射。”


  大部分商品已经突破政府定价,“乱涨价”了。大批广东省的粮商甚至跑到中原收购新粮,哄抬粮价。报纸上还在争论不休的时候,老百姓早已感受到通货膨胀卷土重来了。


  小朱妈妈记得很清楚。她说:“取消粮票那天,国营商店粮油的平均价格在这一天提高了大约23%,这包括日常食用的普通面粉、米和花生油。”


  1993年结束和1994年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新闻联播时间,小朱一家坐在1988年抢购来的电视机面前吃饭。电视里放着 “北京召开 ‘菜篮子’会议。”“菜篮子”就是在当时针对城里人食品短缺和价格上涨发明的,一直沿用至今。席间,一家人集体声讨着离谱的物价。


  不光是小朱这一家,那时候全国大街小巷、深宅陋室,都在大发牢骚。


  幸运的是,1994年的老百姓已经比1988年的老百姓更加坚强,抱怨归抱怨,抢购的人群也很快拔寨回营,未风卷残云。虽然人们再次萌发了抢购商品的冲动,也有人抢购了黄金,有两家银行发生了挤兑,但很快就过去了,并无蔓延。


  “生活条件毕竟比以前好了,钱比以前多了,房子还住公房,不像现在有房贷压力。日子比以前好多了,东西贵了点也就这么承受过去了。”朱妈妈回忆道。


  工资改革之后,小朱爸爸的工资在1994年已经涨到了每月360元,虽然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但是比起1988年要好得多了。


  当时的朱杌副总理想了十六个主意要把印钞机的转速降下来。一晃眼,激烈的价格竞争就让生产商扛不住了,中国出现了商品找人的消费者社会。90年代中后期,那些最有效率的全自动生产流水线遇到的最大麻烦,是维持不住自己产品的价格。


  和以前的岁月相比,90年代没有那么多惊天动地的浪潮,没有那么热闹,没有那么激动人心。人们过得很快乐,中国做了很多事,到90年代末期的时候,中国已经有80种商品产量世界第一,有70%的商品供过于求。为了保持商品的价格,政府的领导们开始制定减产计划了,他们开始劝工厂“主动减产”,说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于是1994年的通货膨胀记忆便在如此无形的巨变中被淹没得飞快。


  中国头也不回地进入了21世纪,新生活在各个领域铺展开来。实际上,在1997年以后的10年中,大部分时间中国人最熟悉的词汇是通货紧缩,一时间,好象什么都过剩了,什么商品也卖不动。从2003年到2006年,中国商务部每年发布的信息都一个样: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


  不过,也就是从2006年8月份开始,老百姓的感觉不一样了。新华网的报道说,北京市场食用油价格震荡上扬,柴米油盐、水电油气再一次轮番涨价。到了2007年的8月份,消费物价指数涨幅达到了6.5%,这可是近10年来最高的。


  持续7个多月的宏观调控并没有稳定房价,相反,导致房价的节节攀升。房地产价格疯狂冲刺似乎远未到顶,但它早已背离了人们的收入水平。早有经济学家警告说,地产泡沫将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将引发经济危机。


  但2007年的今天,离通货膨胀最近的老百姓却保持着审慎的乐观。这一次,没有抢购、没有挤兑,甚至连骂街都不多。“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大多数人还盯着K线图。”


  这一次,小朱妈妈泰然安坐在了国泰君安营业部的大户室里。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下岗内退风潮起,证券公司营业部就成了这位原国营商店营业员的办公室。她说:“我们2003年在杭州给儿子买了房,去年的牛市我也赶上了,肉价上涨也没多大感觉。”


  小朱妈妈没有退休金,45岁内退那年,在改制中一片混乱的百货公司给了她一次性的补助,那便是她投入股市的第一笔本金。如今这家百货公司已经摇身成了当地最时髦的ShoppingMall。


  2007年,小朱爸爸退休了,连同他每月2100元的退休金。儿子交给他的任务就是吃好住好玩好,把自己多年的积蓄保值增值好。经历了过去20年中那些通胀岁月的他,现在已经有了很多应对经验了。听听他的投资经吧:“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分阶段、分层次、按比例进行多手准备,手里攥点、怀里揣点、包里背点、地里埋点……”


  在小朱的眼中,这位老爸爸讲话的内容已经完全 “资产阶级老油条化了”。他的“手里”、“怀里”、“包里”、“地里”可都寓意深刻,股票、基金、黄金、楼市,一样也不能少。


  如今,在杭州工作的小朱偶尔会在周末搭乘40分钟的火车,回老家和父母享受天伦。2007年的十一长假在通货膨胀的阴霾中到来,尽管超市里随便买点什么就能花掉小朱半个月的工资,但小朱并不打算像当年爸爸妈妈做的那样多买囤积。小朱说十一给父母最好的礼物或许是推荐几只股票、聊聊杭州的楼市。“要是换20年前,碰到今天这情形,估计我妈妈希望我买20瓶花生油回去。”


  小朱爸妈想的不是花生油和排骨,他们更焦虑的是,股市如此高位,国庆前该不该洗手空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3 21:56:4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0-4 12:51:00

经济观察,确实是有深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4 14:35:00

不错的文章,我正在找关于80年代通货膨胀的资料.谢谢你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4 15:02:00

貌似看过,经济观察报上载的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4 15:26:00

楼上的也真是,读文章一点也不细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4 18:33:00

好文章,朴实无华,娓娓道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