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宋鸿兵告诉了我们这件事,就这一点而言,他的功绩也无与伦比!
好比告诉世人,如同地球围着太阳转,每年美国的纳税人要付钱给私人银行!!
另一方面,看宋的书也很长见识,金融这个领域真的很需要想象力,金融衍生物也就罢了。感觉最搞笑的是黄金坏帐一买了之,英格兰银行在金价最低点抛出黄金,弥补以前借出黄金投机所造成的损失。
要是一些官员也学到这一套,家底都要卖空了……
拜托,美联储是私人性质不是什么秘密。只不过是很多中国人的惯性思维认为他是公有银行而已。
我读过4-5本关注wall st,或者美国经济史的书,都说明白了美联储的来历,包括最近在中国同样很火的 THE GREAT GAME里面都有写道,只是你自己不去读而已。当然,这本书火只是对于部门专门研究,或者有相关知识基础的人而已。反正和《货币战争》读者群完全不一样。
另外一个美联储是独立运作,纳税人的税不会用来支付美联储任何费用你自己才疏学浅,不看书别以为很多人都是像你这样。
就像我告诉你,英国皇家工程师学会是一个私人机构,工程师执照是一个私人机构给的一样,不学中国那样是去由政府主管。那国内很多工程师估计都会吃惊。
这本书简直就是金融版的 达芬奇密码,当小说,用来拍电影还行。顺便说,知识水平越低,或者说越无知的人就会越相信阴谋论,原因很简单,和以前宗教产生的原因一样,因为他们无法理解。告诉一些可能平常人不会接触,不了解的。再加上一些信息不对称,例如一些专业性强,写得复杂的书,普通人都不会看,想看也看不懂,或者因为英文不好所以没有办法接触。之后用这当卖点,去炒作。这当成营销案例确实是一个经典。
对于美联储的问题,我查了几本教科书,没有一个提到这件事情。伟大的博弈还没有看,不知道里面是怎么说的,不如劳烦你把你看到的,哪本书里写了这件事,怎么写的,贴出来给大家看看,让我们也学习一下?!
纳税人的税不会直接给美联储,但是有一部分要偿付国债的本金和利息,这些给了谁?估计你没有搞清楚什么叫货币准备。联储券在为美国和全世界提供交易手段的同时,是要以国债为准备的,而这些国债换来的不过是联储券,货币发行和使用是两个过程。
例如他里面说的要回归金本位制? 基本上就是基于一个STATIC的 SITUATION 去假设的,这个假设原本就有问题。
关于金本位问题,或者说广义的贵金属及十足准备货币向来是一个争议的话题。其优势在于平易物价,限制通胀;一个主要的问题,比如不能提供足够的流通手段缺乏证据,因为这样的制度近似执行到1970S。
但是,要是说黄金能够消除所有的危机也没有根据,危机来自生产方式,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也来自货币本身,货币职能演化出的第一、第二形态的危机。关于货币问题,马克思讲的最好!
楼上的,别在偷换概念。货币准备,和纳税人纳税资金使用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且重要的是支付手段。这里面就算在中央银行是共有制度的情况下,都不可以说成是纳税人直接给钱中央银行。
打个比方,我建房子请了工程师,审计账目请了会计师。但是不就代表我给了钱这些公会~
都告诉你在哪本书里面,拜托你就自己去看。里面很详细的写了美联储成立的过程,原因。另外关于美国第一银行,美国第二银行的东西。你详细都可以在美国经济史,甚至是一些美国开国元勋的传记里面都有记载。另外一本书页写的不错, THE FALLING OF us dollar 大概是这个名字。是专门研究美元脱离金本位的事情。不知道中国有没有卖。
大致普及一下货币准备制度
早期人们用贵金属作为货币,之前还有一个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后来发现贵金属携带和交易不方便,发展到铸币,名义量(比如含金、银等本位量)已经和实际量(铸币的实际贵金属含量)发生偏离。进而发展到纸币,足额准备,可以随时到银行换取贵金属,又发展到部分准备和混合准备,比如1000黄金发行相当于2000黄金的货币,或者1000黄金,1000国债发行相当于2000黄金的货币,再发展到信用货币,广义货币,没有准备或者只是被普遍接受,可以当作流通手段,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航空公司的累计里程奖励……
联储券的准备不是金银,是国债,以政府的信用和未来的税收为偿付保证,相当于价值量,以此为基础发行美圆。美国需要扩大货币供应,首先要将差额部分发行国债送到美联储,同时美联储以此为准备发行联储券。但是国债有期限和利息,需要不停的调换。比如开始有10000美圆的国债送到美联储,美联储印出10000美圆的联储券交财政部。这些国债假设是5年到期,单利5%,到期后财政部要偿付本金和利息合计12500块,把钱付给国债持有者,美联储。但是国债不能为0,否则没有货币准备就摧毁了美圆的流通。政府还要再发行10000美圆国债送美联储换回联储券10000元……周而复始,每年有相当部分的国债利息,来自纳税人的钱,进入美联储,私营中央银行的口袋。
以上只是一个大致粗略的解说,具体的货币制度,发行权要远复杂的多,但是货币准备制度基本上就是这么一个形式。
在特定的货币准备制度下,纳税人的钱,创造的社会财富一部分用于偿付国债,而这些国债又由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货币发行制度),天然的有相当部分是作为货币准备,放在美联储,国债利息是私营美联储的收益,间接的落入私人口袋。
有国债这个中间环节,纳税人的钱间接的流入私人的口袋,这个中间环节不能掩盖事物的本质。
中央银行问题上,公有和私有如果不那么明显的话,那么政府能不能私有?封建时代的皇帝,一家一姓拥有整个国家。纳税能不能私有?西欧和元代的中国都实行过包税制。这个公有和私有的比较,就是利入公门还是私门的问题,我们要往哪里发展?
美国就真的那么好吗,那么多制度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货币,流动性出了问题,要改革,要拿出办法来,很有可能发生的就是,附属的货币当局——独立的货币当局——分权的货币当局——银行参与的货币当局——股权合作式的货币当局……
我们可能会走上英国,美国的道路,当局没有热捧《货币战争》,多数是自发的讨论,但是最后改革的举措往往会走向反面。好比医疗、住房、教育改革,当初的目的和口号都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开始大学学费只收100多块,为了减小改革的阻力,后来逐渐的涨到2000,3000,4000,6000,一步步的发展,走向反面。
看来这本书的负外部性不少啊. 呵呵
不过反正读这本书,还把这书当成宝的人,基本上都是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4 18:40:12编辑过]
不是当宝,感觉总有些借鉴意义,了解了一些东西。好比美圆的问题,黄金脱钩或者银本位的废除,多少有印象,穿不起来,看了他的书,很多零散的事实联系到一起了。
我并不赞成阴谋论,也不认为他的书宣扬的是阴谋论,相比之下,我更看中书中所涉及的史实及出处,而对于相关评论仅仅作为参考。至于这本书的理解,相关知识越多有可能理解的更深刻。
经济,特别金融是充满了肮脏和欺诈的,但又是极度现实主义的,罗氏家族靠英国国债投机和两千多年前汉代商人的做法并无不同。
对于经济学,很多人最后面临的是一种观念的问题,不要以为资本主义是童叟无欺,公平、自由和民主的社会,这其中有剩余价值和对利润/利益的无限榨取,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在何种复杂的形式掩盖之下。
将一大堆事情根据特定需要串联起来~~~~~~~~~~~`
所以说这本书真的很适合中国人,尤其是适合中国那些低端人群的口味.加上看了楼主的回复.没有必要争论下去了,反正你认为这书有借鉴意义就有咯.估计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连一些投资银行家都没有访问过.
就像J.B 斯图尔特在描述97年金融风暴,就和他写的完全不同一回事. 你相信谁呢?我宁肯相信当时那些亲身经历,甚至有份参与这件事情的人.
至于里面关于美国历史的论述~~ 也未免太可笑了吧. 直接建议大家详细的去读一次<美国经济史> 甚至就是MIT里面那个OOPS里面提供的美国历史书籍.不过估计也没有人愿意去读. 要不是我高中时候选修美国史,我也懒的去读. 例如关于美国1929年经济危机的叙述,就很明显错漏百出了. 怎么能够把当时盛行的重商主义给忘记了呢? 还有那个6%去推算某个家族的财富. 另外一个关于银行体系是不道德的,这还说的够呛啊~.我直接问要是完全准备金~~那样还要银行来干吗? 还有他怎么就忽略了JEFFERSON能当上总统,Hamilton功不可末.他干吗不干脆扯上Hamilton和 BURR的决斗是银行家的阴谋呢? 呵呵 怎么又忽略了当时美国的政治体系,在CIVIL WAR之前,美国中央政府权利一直都受到很大限制的.
顺便建议你读一下Alexander Hamilton 在1790年左右写的一篇东西, FOR THE BAN K. 里面对于国家银行论证,很值得一读.
说回去这本书,.看看这本书到底在什么人群里面流行起来. 就知道这本书价值有多少了.我怎么没有看见我认识的投资银行家,那些分析司,研究世界经济,甚至了解美国历史的人都把这本书当成废话.的会去看这本书呢,或者说,只是读了不到一半就把这本书扔了?而相反倒是外行人,低端人士中里面流行起来, 也说明了问题了吧.
为什么熟悉欧洲历史的人把达芬奇密码这本书批的一文不值,但是篇篇众多不了解历史的人把这本书当成事实,甚至还有相当相当部分的中国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5 0:34:43编辑过]
97年的金融风暴,或者过了多少年以后才能看清楚,黄老师就讲过有八说之多,甚至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和经过,大家都不能统一认识。靠亲身经历就能解决历史问题,这个世界也就简单了。
我感受最深的是美国废除白银的货币地位,之前在中国经济史,近代史,美国人自己的回忆录,世界史,金融货币本位里都曾提到,但是搞不清楚来龙去脉,为什么。看了他的说法,和以前了解的相印证,若有所悟,仅此而已。
一个小问题,最不起眼的事件也有多重的记忆,你又知道什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4 22:31:49编辑过]
将一大堆事情根据特定需要串联起来~~~~~~~~~~~`
所以说这本书真的很适合中国人,尤其是适合中国那些低端人群的口味.加上看了楼主的回复.没有必要争论下去了,反正你认为这书有借鉴意义就有咯.估计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连一些投资银行家都没有访问过.
就像J.B 斯图尔特在描述97年金融风暴,就和他写的完全不同一回事. 你相信谁呢?我宁肯相信当时那些亲身经历,甚至有份参与这件事情的人.至于里面关于美国历史的论述~~ 也未免太可笑了吧. 直接建议大家详细的去读一次<美国经济史> 甚至就是MIT里面那个OOPS里面提供的美国历史书籍.不过估计也没有人愿意去读. 要不是我高中时候选修美国史,我也懒的去读. 例如关于美国1929年经济危机的叙述,就很明显错漏百出了. 怎么能够把当时盛行的重商主义给忘记了呢? 还有那个6%去推算某个家族的财富. 另外一个关于银行体系是不道德的,这还说的够呛啊~.我直接问要是完全准备金~~那样还要银行来干吗?
看看这本书到底在什么人群里面流行起来. 就知道这本书价值有多少了.我怎么没有看见我认识的投资银行家,那些分析司,研究世界经济,甚至了解美国历史的人都把这本书当成废话.的会去看这本书呢,或者说,只是读了不到一半就把这本书扔了?而相反倒是在一批外行人里面流行起来,自发讨论.
不知道怎么说才好,1929年的大萧条有人能说清楚吗,这个到现在也是拼图,你觉得某个人能说清楚那才是幼稚,这些内容,什么关于1997危机和1929萧条都没有怎么注意,给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另外的东西。
银行体系的问题,完全准备金彻底暴露了你的水平,什么叫完全准备,听说过1916中交风潮吗,完全准备是对货币发行而言的,和商业银行系统的是两个概念,娃娃,你究竟懂些什么??!!
说实在的,我在第三极看到他的书已经出版,还大吃一惊,看到封皮上印着几周销售20万册更觉得搞笑。
内容不错,但是要按照传统出版的原则,感觉还是差一点火候,需要补充大量的基础知识,就好比上面谈的准备金问题。很多内容,同一个名词,专业和业余,工作过的和书本上看来的,不同层次的人理解完全不一样,而且里面的一些说法确实会过度吸引/误导普通民众。
书毕竟已经出来了,引起争论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希望会向好的方面发展。
没有仔细看,粗略的翻了翻
宋前面几章说的还是政府是否控制货币发行权的问题,后面就转到黄金上去了,露出了他的狐狸尾巴
其实金本位还是复本位的选择,包括后来的纸币本位,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政治力量的变迁。美国1870到罗斯福新政这N年里面,做为支付手段的金银比价波动极大,这是美国两党政争以及同世界范围内的货币供应角力的结果,并不是几个欧洲的神秘银行家上下其手就可以搞定的,难道说罗斯福的白银法案是在对付欧洲人,那样真的很不幸,让国名党中国做了牺牲品。
最后,根据历史的常识,黄金并不是什么天然和纸币挂钩的东西,从不可兑换的纸币产生起,1克的黄金理论上可以和任意数量的美元挂钩,黄金储备根本不需要和货币流通量挂钩,只要法律规定“除此克黄金之外的黄金都不算黄金”就可以。
顶 winston1986
我对你们说的其实不是很理解
但我相信美国不是中国
美国最好的是他的政治体制,美国有那么多有名的经济学家,他们跟我国的经济学家完全是不一样的.不是依靠政府的关系而获得自己的地位,而是凭借他们的正直,正义感,和自己的学识,所以如果真的存在这样的一个事件的话
我相信美联储的天都早给捅破了
如果有机会当外国的经济学家来中国做报告时候可以好好问问

winston1986,你推荐的书太恐怖了
还有你有点愤青啊
呵呵
也许美国的很对政策对我们来说都不会是很好的选择
但对美国本来来说
在现阶段这种方式应该是不错
最后,根据历史的常识,黄金并不是什么天然和纸币挂钩的东西,从不可兑换的纸币产生起,1克的黄金理论上可以和任意数量的美元挂钩,黄金储备根本不需要和货币流通量挂钩,只要法律规定“除此克黄金之外的黄金都不算黄金”就可以。
谁告诉你的历史常识?!!你问问你家里的老一辈人。
不可兑换的纸币什么时候产生的,在中国1916年以前,甚至民国南京政府时期依然规定法币、金圆券,银圆券的贵金属含量。美国在1970S以后才将贵金属排除出货币体系。
不一定非得是黄金做准备,但不是储备这个词,意义完全不一样,大家千万搞清楚货币准备是什么意思。以前的老百姓没有现在这些小孩那么好糊弄,有政权强力推行的货币,但是老百姓不接纳就无法流通,贵金属始终是和法定货币具有竞争关系的交易媒介。即使有准备,不能方便的兑换成贵金属,老百姓还不愿意接纳,凭什么认为印刷机里吐出来的一张纸就能换走我的真金白银,就能买到东西,说不定明天就贬的一文不值。
经济学家,最滥的一批经济学家要么是西方留学回来的,要么是奉西方教条为圭臬的(当然不是西方留学回来的都不成,也有学贯中西的大师),美国有那么多有名的经济学家比他们在中国的走狗更会晃点人,更晚被识破而已。
现在的小孩,有个洋学者做精神偶像,读过两本洋人写的小书就自信心极度膨胀,拜托你们先搞清楚过去两个世纪间中国发生过什么。
美国最好的是他的政治体制,美国有那么多有名的经济学家,他们跟我国的经济学家完全是不一样的.不是依靠政府的关系而获得自己的地位,而是凭借他们的正直,正义感,和自己的学识,所以如果真的存在这样的一个事件的话我相信美联储的天都早给捅破了
中国有句老话,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有些人极度崇拜美国,应该考虑宁为什么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5 9:16:42编辑过]
lz好愤青啊 观点别比我还要偏激
对比第一个帖子和最后一个帖子,估计lz很喜欢看中国历史对于米国一直都不是很关注 你肯定不是科班学金融的
原来LZ根本就是个愤愤. 而且应该对于西方历史缺乏了解.很明显的. 没有必要讨论下去了.而且很明显的有原教旨主义或者反西方倾向.而且为一些事情感到很愤愤不平.
别以为自己了解多少历史,这里面读历史的人不单纯只有你一个~而且对于欧洲历史,和美国历史,你的知识很缺乏.在这种情况下,根本不能够就说能搞懂中国过去200年发生什么事情.
而且直接就把别以为读过两本洋书就~~~~~~~~ 的话说出来的人,基本上都知道水平到哪里去了.
假如把人的认识方式去解释的话,不排除他强行不让自己知道一些事情,或者不愿意去知道一些事情,或者没有能力去接纳一些事情,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的perception方面强行不让自己去认同.加上在language上的问题.
历史比数字和理论更具说服力,数字和理论不过是历史中提炼出来的,经过简化和抽象的。靠历史经验可以解决很多问题,靠经济金融理论不成,当今的理论是如此的发达,当今的世界是如此的混乱和动荡,前景不明,解决思路只能从历史里找。
本科学化学的,早年经过较好的自然科学教育的人才不会产生数学工具崇拜,数理经济/金融解决框架问题(带有限制性条件的)可以,解决基本理论和制度问题几乎做不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不一样,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要复杂的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有共同点,就是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至于实证,在自然科学是做实验,在社会科学是查历史。一个微小的假设缝隙可以摧毁整个体系,而在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任何严格的,可以数学化的逻辑起点/假设前提是不可能的。
米国,从产生至今不过四百年左右,经历两次大战发展起来的帝国,一切还在动荡不居中……如果有人真的要学习美国的经验,那么早期廉价的工业制成品,原料输出,一如今天中国的状况,也是一条走向繁荣和富强之路。
原来LZ根本就是个愤愤. 而且应该对于西方历史缺乏了解.很明显的. 没有必要讨论下去了.而且很明显的有原教旨主义或者反西方倾向.而且为一些事情感到很愤愤不平.
别以为自己了解多少历史,这里面读历史的人不单纯只有你一个~而且对于欧洲历史,和美国历史,你的知识很缺乏.在这种情况下,根本不能够就说能搞懂中国过去200年发生什么事情.
而且直接就把别以为读过两本洋书就~~~~~~~~ 的话说出来的人,基本上都知道水平到哪里去了.
假如把人的认识方式去解释的话,不排除他强行不让自己知道一些事情,或者不愿意去知道一些事情,或者没有能力去接纳一些事情,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的perception方面强行不让自己去认同.加上在language上的问题.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