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克莱丑闻曝光后,有人疑惑为什么事情早就发生,却直到现在才大白于天下?或许这与金融危机的缓和有关,人们开始秋后算账;或许这也与大国金融业之间的暗中博弈有关。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金融业改革将由此加速。
在LIBOR操纵案浮出水面之后,很多人开始质疑LIBOR的形成机制。事实上监管当局早就意识到LIBOR含有水分并且有着不完善的报价机制。2008年6月,现任美国财长蒂莫西·盖特纳在担任纽约联储主席时在给默文·金的备忘录中,就建议英国央行对LIBOR采取六大改革,以“提高LIBOR的可信度”。
盖特纳建议设定LIBOR的英国银行家协会从一系列不同银行处收集报价,但在决定LIBOR时“随机选出一个(报价)子集”;他同时还建议“增加美元LIBOR样本中的美国银行规模和比例”等。当时的默文·金对这份备忘录给予了积极的回应,但从现实来看,这也都是纸上谈兵。直到丑闻爆发后,英国ZF才终于启动对LIBOR操纵的独立审查。
一直以来,LIBOR都是不成交的报价,是每家银行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对市场的判断给出对利率的估值,这也就让LIBOR在诞生中存在着人为调整的可能性。“没有人可以判定这个报价的准确性。”英国顶级经济研究机构凯投宏观咨询公司的董事总经理罗杰·布托尔对《陆家嘴》记者表示,“改革应该趋向于LIBOR报价是根据可追踪的实际交易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