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给你我的QQ号可以吗
还有人有其他的观点吗? 比如外部性与社会福利的角度
分工和交易费用的问题。
垃圾站雇用专人收集垃圾的交易费用过高,所以分工的效果不如不分工。
当然,专业人员技能提高了,收集垃圾的成本降低了,可能雇用专人收集垃圾会更划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5 2:15:10编辑过]
但个人认为这位“官员”对这个“政策”有些美化了。
假如官员认为人们自卖垃圾是“额外收入”,那么携带垃圾的成本就是极小了,由此可见卖垃圾的利润率极高!那么会有人携带2份、3份……N份去卖,直至其利润率与银行利率大致相等(成本上升使利润率下降),那么一份收垃圾的专门职业便产生了!!!
看来是以前的“政策”使资源价格扭曲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5 2:56:47编辑过]
要你提一袋重一斤垃圾 提150m然后给你一毛钱
与此同时 垃圾桶就在你家门口 你干不干
我感觉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多的是参合了一些社会因素.我觉得如果是换在我过,肯定是收不到这样的效益,因为中国人民的环保意识还没有上升到那个地步,如果马来西亚的人们环保意识在向上发展,那么我相信即使没有10分钱一说,也会自觉把垃圾放到该放的地方.
这只是我的一点想法.
会不会跟劳动力成本有关?如果人力成本很高的话,每减少一个人力就可以节省很多,即使同时其他成本有所提高,但效应不如它明显.至于携带成本,个人觉得不能纯粹从经济角度分析,也许政府的宣传教育做得比较好,人们的意识比较高,这种情况还是可以实现的吧.
政府将垃圾资源化,赋予了垃圾一定的经济价值,那么经济人的假设就起作用了。
但是,这项政策是否起到了作用还不知道。
假设90%的公民都接受此项政策,那么是否意味着一部分的失业呢?
机会成本,分工
如果大家都觉得这样划算。每天都会花一定时间去卖掉垃圾。他们每天可以用来做其他事情的部分时间和金钱都会花费在开车去卖垃圾上。因此,雇佣专职的垃圾工人或许更省钱。
首先我对这个案例本身表示怀疑,不知楼主能否确保其真实性。
其次,我想提另一个问题,这项制度创新是如何产生的。政府的想象?还是什么
我想是制度的改变,进而改变了激励制度。原来也许收垃圾的是固定工资,不管怎么样基本都是那点工资。人们没有利益也不愿意认认真真的管理垃圾。这两个方面造成了效率低下。现在用利益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本人觉的此问题是很有问题,如果说有涉及经济学,那肯定也是有的,那么是涉及了微观中的什么原理呢?楼主是想知道这个答案么?如果是的话 ,微观中的很多原理都与它沾上了一点关系,比如:机会成本说,边际效益与边际成本说,帕累托最优说等等,楼主心中的答案是什么呢?
到底有多少家庭会每公斤10美分的价格去送垃圾呢!
虽然从专业化、分工和交易费用的角度来衡量该政策是合情合理的,但政策未必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实,无论是专业化或者是分工,或者是为了节省交易费用都是以一定的失业牺牲率为代价的。收破烂的本来就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如果连他们赖以生存的本行都加以剥夺,未免太不尽人道了。要知道市场经济并非和道德水火不容。
应该是打破垄断供给的格局,引入竞争而带来的社会福利的溢出吧
谢谢大家的参与,我已经整理出答案了,稍后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