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 高考在即,北京教育考试院发布了北京市2013年高考照顾对象名单。据透露,考生中享受10-20分投档加分的共9700余名,享受优先录取的共3600余名。而今年北京高考报名考生总数为72736名,这意味着,该市高考考生总体照顾率超过了18%,几乎每5名考生中就有一人享受照顾,平均每8名考生就有一名享受直接加分。
- 按照往年规律,分数越高的考生加分率越高,加分率随着分数的降低而降低。有网友形象地将此现象比喻为“给肥猪贴膘”。
- 显然,分数越高加分率越高,这个不只是北京高考的加分规律,而是一个全国性的规律。而北京高考学生享受加分优惠政策的比例之高,则是一个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才具有的地方特色与优势。
- 无论是全国性规律,还是地方性特色,都雄辩地证明了高考加分政策对社会公平的伤害。换言之,高考有加分,就是在给社会公平减分。取消高考加分政策,才能给社会公平加分。
- 在现行高考制度下,北京考生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可谓三重的教育不公。
- 首先,作为特大城市尤其是首都,在城乡二元以及区域教育资源悬殊的背景下,北京的学生从小就享受着全国首屈一指的义务教育资源,在起跑线上就将其他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孩子远远地抛在了后面。此为天时。
- 其次,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以及毋庸置疑的高等教育中心,北京名校荟萃,拥有其他任何城市都难望其项背的高等教育资源,并且享有很低的录取分数线和高得让其他省市考生羡慕嫉妒恨的重点名校录取率。此为地利。
- 最后,他们每5名考生中就有一人享受照顾,每8名考生中就有一名享受直接加分,通过进一步挤占其他地区考生争过“独木桥”的机会,为自己腾出闲庭信步的空间。此为人和。
- 北京考生加分率高,本身也是他们享受更优质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体现。
- 很显然,一个农村孩子或者出身贫寒的城市孩子,不可能通过大量的培训班去获得各种竞赛奖杯。高考加分的“马太效应”莫过于此,教育公平的鸿沟因此愈加撕裂,并由此形成利益固化的藩篱。
- 更大的问题是,一些公共政策也在客观上助推社会不公。凡是公共政策,必以公共利益为考量,必以社会公平为依归。也就说,任何一项政策,都应该去增进社会公平,而不是损害社会公平,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损有余而补不足”。高考加分政策的效果,恰恰适得其反。
- 2009年教育部出台的2009年高考加分政策,有“增加20分投档”、“增加10分投档”和“优先录取”三种加分形式。毫无疑问,无论哪一种加分形式,对学校、家长和学生都是一种巨大的诱惑。
- 在高考的独木桥上,任意一种加分政策都可以让考生甩出其他考生很远,使其在高考大山上占据优势地位。
- 加分政策的初衷是为了鼓励学生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同时为了给有特长的考生一个公平的高考待遇。但随着加分政策在社会进程下的不断发展,以及加分政策形式的不断丰富,一种奇怪的现象显现出来:让学生感觉到压力最大的并非来自高考本身,而是来自高考加分政策。
- 对于一些有特长,且有特长发扬资源的城市学生来说,加分政策成为考生和家长眼中的“一块肥肉”,总是千方百计任劳任怨地想要得到这样一块“特权牌”,于是考生和家长在加分政策上刻苦钻研,考生在正常的高考复习之外还要努力获得额外加分。
- 考生和家长的压力无疑因为“加分”而翻倍,考生的高考复习效果反而也会因为日益琢磨“加分”而受到影响。对于一些特长不明显,或特长没有发扬的资源的农村学生来说,高考就是他们坚持奋斗十八年的唯一目标,是命运转变的唯一金钥匙。他们没有“加分”的企图,也没有“加分”的优势,更没有“加分”的一切资源。
- 上世纪高考制度的恢复为无数农村学子带来了莫大的福音,高考成为他们从农村走向世界的一块敲门砖。
- 然而几十年过去,不断演化的“加分政策”让他们通过高考的独木桥越来越窄,城市考生的“加分优惠”越来越多地占据高校名额和教育资源,农村学子对接触信息渠道的狭隘,也是他们获得各种各样的加分成为“奢谈”,而且这种“加分”加在他们身上的成本也是无法承担的。
- 鼓励学生提高全面素质本是无可厚非,甚至是一个良好的教育现象。但全面素质的鼓励并非要用各种名目繁多的“加分”来实现。这种“鼓励”无疑带着很强的功利色彩,强使城市考生和农村考生进入一场资源的拉锯战中,而农村考生因为资源的劣势从一开始就放弃了“这种竞争”。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