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 兴趣和特长是个人在发展上的自由选择,并没有什么公共性,本就不该获得高考加分的奖励。
- 加分是不公平的,取消加分只是回归常识和恢复公平。通过研究那些世界名校可以看到:再好的歌喉,也唱不开哈佛的大门;世界名校乐团学生根本没听过“艺术特招”这一说法;从伊顿公学到香港大学,不会因为学生的个人爱好而降低学业标准;成绩不好,怎么能到伯克利读书呢?
- 高考加分,早就失去了正当性。不明白为什么要以一种不公矫正另一种不公。我们的社会存在了许多层面的不公,为了矫正这些不公,我们发明了许多补偿政策和加分制度,公正在重重的加分矫正中扭来扭去,如今已经完全混乱,任何一种不公都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是“为了矫正不公”。
- 我们的社会缺乏一种坚定的、不可动摇的正义基点——即人人平等的法律原则。这个原则的缺乏,导致公正可以被随意解读、随意阐述、随意界定,而没有一个一以贯之、共同认同的公平基点。
- 高考加分政策是为了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公平,即高考本身有缺陷,高考成绩并不能充分反映一名考生的综合素质或特长,所以要用加分政策予以弥补。
- 可是,如此良好初衷却忽视了一个重要国情,那就是人情关系泛滥、规则意识缺失、“拼爹、拼钱、拼背景”之风盛行。
- 于是,高考加分中的弄虚作假、徇私舞弊、钱权交易丑闻层出不穷,各种神通令人眼花缭乱,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结果是,高考加分政策成了腐败滋生的温床,不仅阻碍更高层次的公平,连“唯考分论英雄”的低层次公平都被破坏,严重损害了高考的公信力——这是高考加分的第一宗罪。
- 在素质教育的名义下,许多高考加分催生出更加疯狂的应试教育,极大增加了学生和学校的负担——这是高考加分的第二宗罪。
- 高考加分的第三宗罪,是对农村考生尤其是贫困地区考生构成歧视。现在重点大学里农家子弟所占比例为何越来越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高考加分政策的影响。城里学生有条件接受各种素质教育、学习各种特长,于是他们更容易获得高考加分。而农村办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学生们没条件、没机会学习各种特长,而他们具有的特长,比如会种地、会养猪、会爬树,这些又不能获得高考加分。这样,农村学生在高考中自然拼不过城里学生,其结果是城乡教育差距越拉越大,“读书无用论”在一些农村地区滋生。
- 高分考生大范围加分现状的出现,可以说加分政策已经从最初的“谁加分谁占便宜”进入到了“谁没加分谁吃亏”的阶段。
- 而我们环顾现在比较常见的加分项目无非三项:一是民族政策加分;二是特殊竞赛特长类加分;三是优秀班干部或共青团员加分。这其中后两者成为了家长们苦心钻研让自己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的主要努力方向。
- 然而我们从实而论,特殊竞赛特长类加分是需要家庭在子女身上投入大量时间与金钱的。按当前北京地区乐器特长类的课程收费,要想学出个名堂来,不投入10万左右是不可能的。优秀班干部或共青团员的加分则更多的需要去“拼爹”了,教委决定的奖项最后的获奖者往往是领导子女。
- 因此,与其说是“谁没加分谁吃亏”,倒不如说是“谁没钱谁吃亏”和“谁没关系谁吃亏”。
- 一项公共政策只有体现简单透明、可监督的衡量标准,才能保障公平,高考加分却让相关标准更复杂更模糊,也更易于暗箱操作、难以监督。
- 市场或社会如有不公,可以由公共政策弥补;而如果公共政策本身就有瑕疵,又该奈何?
- 习总书记说:要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要人人共享人生出彩机会。
- 取消高考加分,就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就是为社会公平加分。
- 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平等参与竞争的机会!
- 我们强调的是机会平等,而不是结果平等。每个考生的最终结果可能都不一样,但是给他们追求结果的机会必须要平等。
- 一个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取得成功的幸运者,没有权利也没有资格阻止其他的普通人通过自己挥汗如雨的辛勤努力获得成功。
- 我们党就是靠着“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统治这个庞大的国家,我们希望这个社会能够按照公平原则给这个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们以同样的待遇。
- 因为,这个社会中,更多的正是普普通通的没有丝毫背景和优势的“最广大人民”。
- 这只是我们的希望,但是,这也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权力。我们有权要求政府做到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尊崇的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公平,我们需要的,仅仅是公平。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