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0.92em]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杨小凯(1948年10月6日-2004年7月7日),原名杨曦光,澳大利亚经济学家,华人。
杨小凯原籍中国湖南省湘潭县[河口镇杨家湾],出生于吉林省,在湖南长沙长大。他最突出的贡献是提出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方法和理论。他已出版的中英文专著包括:《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使他获得了世界级的成就和同行的推崇。他曾两次被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2002年和2003年)[1]
简历 [编辑]
职业成就 [编辑]在普林斯顿大学完成学业后,杨小凯接受了耶鲁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奖学金。1988年,他移居澳大利亚,接受了在莫纳什大学的讲师工作。[2]随后他出版了一系列英文的论文和著作,很快获得了广泛的国际瞩目。1989年他成为高级讲师,1993年成为正教授(Reader),他于2000年被授予经济系首席教授。1993年,杨小凯成为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3]杨小凯曾经被两次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2002年和2003年)[4]杨小凯在经济学上突出的成就在于其提倡的“超边际分析方法”(Inframarginal Analysis)和以此为基础的“新兴古典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杨小凯重新审视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与专业化的思想,并通过现代的数学模型解释个人专业化选择并寻找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5]。杨小凯认为传统的边际分析只考虑内点解(既有制度)的最优选择,无法解释制度变迁以及经济跨越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提倡的超边际分析在原有的边际分析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角点解的最优选择问题,从而增加了交易费用对分工深化与经济发展的解释力[6]。杨小凯曾与世界顶尖的经济学家合作,包括黄有光(Yew-Kwang Ng)和杰佛瑞·萨克斯,后者曾评价杨:“杨是世界上最有洞察力、最严谨的经济学理论者,他也是经济学界最具创造力的人之一。”[7]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詹姆斯·M·布坎南说过:“我认为现在全世界最重要的经济研究就在莫纳什大学,是杨小凯所做的。”[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