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8日电(记者孙闻)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夕,一群来自中国最基层的普通人,借新华社记者的笔诉说了他们最平凡的梦想,以及他们为了梦想执著前行的故事—— 
2007年10月8日 张俊富向记者介绍,“托起明天的太阳”是他创办特困班的初衷。 他是一位普通的中学校长,然而却被无数重返校园的孩子和家长记在了心里;他在做着一些今天看来似乎并不起眼的事,却为数年之后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他,就是山西忻州市静乐县职业中学校长张俊富。新华社记者刘翔霄摄
山西忻州一所乡村学校的校长张俊富希望自己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业,“与贫穷挥手告别”;安徽淮河蒙洼蓄洪区居民盼望那座通往外界的畅通大道——“王家坝淮河大桥”早日建成;甘肃定西农民李彩的梦想是现代化的马铃薯加工厂能在家门口建起;51岁的重庆低保户李国贵盼着国家能免除他的就医、养老之忧……还有,下岗女工王金菊、进京务工人员之女黄朦朦、残疾姑娘陈敬,等等——和他们一样,每个中国人都有着自己真挚而绚烂的梦想。
细数这些普通人的梦想,无不是为了未来的生活更加美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无数普通中国人美好的梦想和为实现梦想而付出的努力汇集在一起,成为国家的希冀和民族的共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007年10月8日 亲身经历了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的哈尔滨市民刘天晓告诉记者:“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生存环境思考,我希望未来生活中,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作为一名普通市民,他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真正把好环境保护关,不要给子孙留下隐患,并希望更多的企业强化环保意识,不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眼前的经济效益。这是刘天晓行走在哈尔滨市街道上(9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高增双摄
一切美好梦想的魅力就在于,它终将有照进现实的那一天。而这些普通人的梦想,许多已经在现实中看到了影子。为了让“捡回来的贫困生”不辍学,从1999年开始,张俊富免除了那些品学兼优的贫困生的学费。这个普通乡村教师的决定不久后变成了国家行为——2005年,“两免一补”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甘肃定西从“苦瘠甲于天下”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脱毒专用马铃薯种植繁育生产基地——“山川面貌改,致富路已通”,几代定西人的梦想已经变为现实。可以说,李彩的梦想代表了脱贫地区百姓在致富路上走得更远的热切期待……
每一个圆梦的故事,都折射出这样一个规律——百姓的期待成为国家的政策,国家的决策把百姓梦想带进现实——面对梦想,党心民心交相辉映!
在新中国度过她的第58个生日后不久,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在北京召开。相信大会将为中国勾勒出一幅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瑰丽图景!相信所有中国人关于美好生活的梦想,都将在这幅伟大图景中得以展现!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浇灌自己的梦想,成就国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