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某学校开会,校领导介绍了该校“科研兴校”的一些做法,印象最深的是一组数字:该校独立承担了国家级课题4项,省(市)级课题13项,区级课题近百项。
<P ><BR>  “全校教师都是课题组成员,可以说是人人有课题,这在全国的中学中都是少见的。科研带动了教师素质的提高。”该领导很自豪地说。</P>
<P ><BR>  这些课题的涉及面很广,有示范校建设与管理,有教育思想的古今中外比较,有教师专业化成长,有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有学科教学模式实验,等等。应该说,如果这些课题能够真正实打实地研究、实践、总结、推广,不只对该校,乃至对本地的教育水平的提升及面貌的改观都有不小的推动作用。但愿望归愿望,理想归理想,能否成为现实是另一回事。</P>
<P ><BR>  和这个学校的教师私下聊天,发现不少人对此很不以为然。他们说,平时那么忙,哪有闲工夫搞这些东西。再者说,也不怎么当回事儿,该结题了基本上是从网上搜索些资料,然后攒巴攒巴应付了事。而且有的教师同时在好几个课题组,有的干脆就是挂个名儿以便评职称时有说头儿,有的甚至连自己所“承担”课题的基本概念都不清楚。这样的科研,说白了,就是作秀,就是为了包装宣传造声势。</P>
<P ><BR>  现在确实有不少学校异常“重视”科研。好一点儿的学校用“科研”锦上添花,差一点儿的学校则用“科研”给自己创牌子。好像一沾上“科研”,学校就上了档次,学校就成了名校,学校就打开了局面。所以,这些学校常常要投入不菲的人力物力,动用各种关系,到处跑课题,搞立项。开题要热闹,结题要轰动,请各地各级的专家,请相关媒体,请兄弟校,门庭若市。当然,专家愿意来,有出场费;记者愿意来,有辛苦费;兄弟校也愿意捧场,有饭局招待。于是轰轰烈烈的科研“秀”也就时而在这些学校上演着。</P>
<P ><BR>  搞点儿排场似乎无可厚非,只要真的能造成“影响”。但我觉得,“内涵发展、强师兴校”毕竟不是靠大做排场、大搞场面就能开放的花朵。</P>
<P ><BR>  我在网上浏览了一下百度上该校的学生贴吧,发现对学校、对教师不满的帖子占多一半。贴吧不可全信,也不能不信,但最起码儿可以窥见冰山一角。有些帖子所提的问题相当尖锐,如批评学校不尊重学生,管理太苛刻让学生感受不到人文关怀;教师对学生简单粗暴或教学方式单一;学校太功利,歧视成绩不好的学生,等等。我想这些帖子所批评的并非都是无中生有,后来在与该校学生的交谈中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印证。这不能不说是对该校大搞“科研秀”的一个绝妙的讽刺。毕竟,“金杯银杯不如学生的口碑”,对学校、对老师而言,学生的肯定才是最好的肯定。</P>
<P ><BR>  还有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对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来说,他们应该开展什么样的教科研究?中小学教师搞科研,两方面足够了,一是如何提高教师的教育素质,一是如何提高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换言之,该在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上做些实打实的工作,没必要搞空洞的理论研究。中小学教师最大的优势是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方面的资源,所以我认为案例研究是最好的教育科研。不断反思和追问,真正让严谨、求实、敬业、爱生成为学校工作的基本旋律,真正让学生能切实感受到春风化雨的惬意,这才是教育科研的终极所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