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坚持认为:“计划经济是指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
我窃以为:
第一、这不是马克思本人的思想。马克思设想的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在社会主义社会之后,国家作为阶级暴力组织的专政形式将逐渐消失,未来社会将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而非什么国家机构。这是斯大林的专利,不是马克思的。
“指令性计划”不是经济学一般意义上的规划或企划,而是一种“经济社会关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诸环节的整体性的制度设计及其体制机制的统称”,它主要是预先编制好各种任务指标及其产值数字,通过行政性指令下达给企业,并配给企业相应的资源,监督企业按期完成。这是一种准军事化的经济体制,具有高度的集中性。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有一条是“一切行动听指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则是“一切生产听指令”。企业包括劳动者在内,没有经营自主权和生产积极性,都是“螺丝钉”(注:严格地讲,应称之为“棋子”)。添置一张新办公桌,进一个新工人,甚至或每季度多发一条肥皂,或在粮食定量上增加一、二斤的“琐事”,也要逐级上报(亲身经历)。
社会化大生产的本质是社会化的生产分工与全球化的市场交换,它在人类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诸环节之间交替运行,它每日每时地变化着,它没日没夜地运转着,它就像天气一样,阴晴瞬变,捉摸不定。你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如MIS,ERP,网络投票)”进行预测,但你若声称可以通过“计划经济”来把握它、驾驭它甚至征服它,则就是与众人们在开一个国际玩笑!
第二,不要谈什么“本质特征”,也不要谈什么“逻辑推理”。更不要谈什么“有机整体和一定比例关系”,虚妄的空谈——误国误民,误人误己呀!这就像哈耶克说的那样,“你根本不可能理解价格制度是怎样协调网络决策过程的,它太复杂了,复杂得像蚂蚁不可能懂得它那个窝符合什么力学原理一样。”
楼主以为,有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就可以实行计划经济——即“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有计划地安排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发展比例关系,合理地分布生产力,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搞好生产与需要之间的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以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楼主的那个“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就是把整个国民经济看成是一个大工厂,每个企业则是一个生产车间,企业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没有商品、没有价值,没有货币、没有利润、没有交换,也没有市场与需求。工业领域实行“计划调拨和计划分配”;农业领域实行“统购统销”。而楼主却说,我们正在计划经济体制中摸索出形成价格的最佳机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中,连商品、价值,货币、利润、交换,市场与需求都没有,哪来的价格及其形成机制?!
第三,人类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自然界的庇护,人类社会无法生存。一般地讲,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决定性的、第一性的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则是从属性的、第二性的关系;自然界对于人类而言,具有最高层次的价值意义——无论怎样说都不过分。人类的劳动之所以有价值,首先就在人类的劳动是依附于自然界的价值意义这一基础之上的。其次,人类不是上帝的产物,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凭藉自身活动(包括劳动),可以改变自然物质的形状或性状,但是人类永远无法否定自然物质的本原及人类的本原,包括无法否定人类自身所具有的生物学和生理学的属性。一些人以为,自然界是无意识的和无私的,人类通过自身活动(劳动),尽可以毫无忌惮的掠夺和索取一切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而无惧自然界的报复。但是相反,自然界恰恰通过食物的匮乏以及饥饿、瘟疫或生老病死、沧海桑田、天寒地冻、天摇地动和天旱地涝等灾难,显示出自然界对于人类生存发展所具有的第一性的价值意义,人类无非就是通过自身实践活动,自觉地或不自觉的i将自然界这一第一性的价值意义,转化为人类社会的经济学的价值范畴而已,这其中包括人类的若干层次性的价值定义,例如需求(价值)、占有(价值),稀缺(价值),效用(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美学(价值)、科研(价值)、交换(价值)、风险(价值)、耗费(价值)、成本(价值)和生态(价值).......等等。
楼主所谓的“安排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发展比例关系,合理地分布生产力,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搞好生产与需要之间的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以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应该改为某一企业内部,而不是随意扩展至整个社会。比如这样说:“安排企业内部的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发展比例关系,合理地分布企业各职能部门的生产力,有效地利用企业所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搞好企业生产与市场需要之间的平衡,促进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以满足企业广大职工的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第四,马克思自己也承认,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发展过程。正如杨小凯所指出的那样,哈耶克非常睿智地洞察到一点——
“你根本不可能理解价格制度是怎样协调网络决策过程的,它太复杂了,复杂得像蚂蚁不可能懂得它那个窝符合什么力学原理一样。”(哈耶克语)
杨小凯评论道:“哈耶克对社会主义思想的批判与今天大多数中国人对社会主义的批判思路很不一样。今天大多数对社会主义进行批评的中国人,多是从社会主义实行以后经济效率不高着眼的。而哈耶克对社会主义批判的着眼点却是制度形成的机制。哈耶克认为自由社会的制度是一种自发的过程,从没有人有意去设计整个社会制度。因此,这种制度的形成是千万人互相竞争、互相作用的结果,所以这种自发形成的制度包含了所有人所知道的互不相同的信息,而竞争过程也使人无法垄断制度设计和形成机制,因而无法利用这种垄断来损人利己,所以信息的合成过程会将信息传递中的歪曲降到最小。
社会主义制度是世上第一个由某些思想家为社会总体设计的一种制度,它不是自发地在一个竞争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它包含的信息量受某个思想家所知信息局限,不可能是亿万人交互作用、将不同的信息综合使用的。在哈耶克看来,一个自由的社会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差别,一是在自由社会中,制度和秩序是自发形成的,不可能由少数思想家设计而成。二是自由社会中的制度都是一些游戏规则,人们只对游戏规则是否公正做判断。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却规定谁应该是胜者,什么应该是社会追求的具体目标。因此,社会主义制度总是会有一部分人将他们的欲望强加于社会上其他人。试想想,一场球赛如果在未赛前就预定了谁是胜利者,这还存何公平竞争可言?自由社会中并没有一定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和推行资本主义制度的规定,只有一些竞争的游戏规则,制度的自发发展是基于规则公平的共识,至于是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或其他制度获胜,是一个无人能预料的事。”详见:杨小凯的《我所了解的哈耶克思想》。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