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1689 1
2007-10-16
今天,2007年诺贝尔六大奖项中的最后一项也将名花有主。在这个“颁奖周”,总能听到“中国人离诺奖还有多远”的老话题,或者是“中国某项成果曾经与诺奖有多近”。其实,不妨看看此次评奖中的某种规律性东西,“远”“近”问题也许就会有点谱。

    有人说,诺奖太滞后了,人家20年前搞的研究,到现在才发奖。一点没错。物理学奖得主费尔和格林贝格尔,1988年便各自独立发现了“巨磁电阻效应”;即使从相关技术首次实用算起,也早在1997年。而今两位古稀之人,却一点没有大奖迟来之感,觉得很正常。

    事实上,诺奖尤其是科学奖项,总喜欢用实践和时间这两件“金标准”,来检验任何一项发现。“巨磁电阻效应”自发现以来的20年可以证明,数十亿电脑用户能在硬盘中存储大量数据,据此效应开发的微小型大容量硬盘也已广泛应用。“没有这一现象,MP3以及iPod(苹果公司袖珍媒体播放器)行业都不可能出现。”瑞典皇家科学院如此评价。

    同样,今年生理学/医学奖和化学奖的主要成果,都不是什么最新技术,而是在全球范围内应用多年的成熟技术背后的那个早年发现的原始机理。

    试想,当科学家成为大奖得主之前,常人不太会知道手中的笔记本电脑跟这些“无名英雄”有关;他们跟其他同行一样,一直在某座大学、研究所里当老师搞研究;尽管在中年时就有了“诺贝尔”级别的发现,但他们没去争什么,只是继续工作。

    “板凳一坐十年冷”,还远不止十年。诺奖告诫科学家,做科研不可能急功近利,试图几年内出个特大国际成果。即便是个最新最好的成果,也要有足够甚至超常耐心,等它接受这个世界的长期检验。也许,现在瞄准的应该是十几年、二三十年后的诺奖,而这个奖需要一个人用平凡不懈的研究积累来换。

    诺贝尔的“冷板凳”真的很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0-16 12:10:00

想获诺贝尔奖的“冷板凳”岂只是时间很长,还应有心理预期“一场空”。

但凡想在学术上出较大成果,首先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除却自身的天份与努力外,还要真正地耐得住寂寞。如此,这就要求一是要戒学术界的浮躁学风;二是不能跟随社会上拜金浪潮;三是要顶得住职称评定上的强大压力。

而以上这些正是常人所不具备且难以做到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