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平常人能够理解的ZF定义大致有如下几层意思:
第一, ZF是提供公共产品的,或者说是为了公共利益而提供公共服务的,或者说是代表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的;
第二, ZF是民选机构且为人民服务的;
第三, ZF是统治阶级实现自己利益的暴力机构;
第四, ZF是一种公共契约下的组织,是为了大家更好过日子的权利让渡,且违约后老百姓可以推翻的组织;
第五, ZF是对市场失灵的补充,是克服经济危机与分配不均的主体,是不能依靠直接交易来实现成本补偿的公益产品的规模化提供;
第六, ZF官僚和利益集团的利益博弈平台,是“政治市场”;
第七, ZF是与市场、社会而三足鼎立的社会有机体。
因此,综上所述,我们对ZF的简化定义为“理想主义下的名利场”,其含义是:理想主义是指ZF的行为来源于大家对公共产品的向往与共识,名利场是指ZF的行为来源于大家对共同利益的理想主义诉求。我认为,ZF的本质就是理想主义,是基于未来利益之共识的集体激情。
“ZF失灵”与其说是西方主流经济学认可的“信息流动失真”“选举规则的缺陷”“公共目标的虚幻”“寻租行为”“垄断性”“既得利益者把持”“腐败”等等表现,还不如说是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更简单的说法是,所谓“ZF失灵”就是因为人的精神被物质绑架,其结果是ZF的做法牺牲了大家更好的发展机会。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路径依赖,或者说是因为组织刚性;那么,路径依赖与组织刚性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是因为:
第一, 人的习惯性或者说惰性。人们习惯了被奴役,于是,奴隶制可以传承下来;人们习惯了当家作主,所以,民主能实现可持续再生产;
第二, 人的短视性理性。其最集中的表现就是2-3个强盗可以打劫一车的乘客,乘客的囚徒困境局面在生活中处处体现,这正是中国先秦文化大肆批判的“小人”行为。
因此, “ZF失灵”的根源就是因为人的精神被物质欲望绑架,从而使得人们失去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及实现理想的激情与人格力量。由此可见,无ZF状态有两种形态,第一是有架构没精神的状态,第二是既没有架构更没有精神的状态;前者是僵化的和谐,后者是残酷的混战,即“霍布斯丛林”;但二者的痛苦并无本质差别。在这里,我要顺便说说,公共经济学的主流,即:所谓公共选择学派,其否定政治的道义精神的观念是非常错误的;政治,永远都需要激情与英雄主义!列宁说,革命近似乎宗教;我说,改革近乎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