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实证分析
导师:姜波克教授 研究生:柯 菁(复旦大学研究生论文摘要) 论文运用国际收支吸收理论考察了中国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人民币汇率并轨对我国国际收支以及总需求、总供给的影响;实证分析制约人民币贬值调节国际收支的主要因素;借鉴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财政、货币政策,并配合汇率政策,使之起到调节国际收支及宏观经济的杠杆作用。
论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 国际收支吸收理论的概念。
第一节 介绍亚历山大的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理论。用公式表示为贸易收支差额=国民收入-总吸收(B=Y-A)。
第二节 吸收论应用的约束条件。由于吸收论是在50年代产生的,带有当时的时代特征,因此,在运用吸收论分析货币贬值时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时必须要有前提条件。货币的地贬值效应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要比固定汇率制度明显。
第三节 吸收论的政策含义。从吸收论的基本公式B=Y-A,纠正贸易赤字的政策有两种:一种以增加产量Y为目的,另一种以缩减支出为目的。
第二章 用国际收支吸收理论分析贬值对收入的直接效应。
第一节 闭置资源效应分析。分析我国的闲置资源现状,由于我国的人均资源量缺乏,而出口商品的产业结构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因此,通过人民币贬值刺激利用闲置资源,增加出口商品的产量效果很小。同时,我国的边际吸收倾向大于1,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必然要增加支出,导致贸易收支恶化。
第二节 贸易条件效应分析。这一节从90年代贸易条件不断下降着手,分析我国贸易条件上存在着诸多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数量扩张型出口商品缺乏需求弹性,而出口供给弹性与世界需求结构变动错位,使人民币贬值后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再考虑时间因素,用“J”字曲线效应分析得出1994年人民币贬值并未改善贸易收支。
第三节 资源配置效应分析。这一节从出口结构来分析我国的资源配置状况,由于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比较落后,导致外贸依存度过大,总供给数量不尽合理,进口倾向强烈,使贬值不利国内资源配置,提高生产率;出口结构落后还使我国市场份额受到挤压,单位商品的创汇能力受到限制。
第三章 用国际收支吸收理论分析贬值对吸收(总需求)的直接效应。
第一节 实际余额效应分析。1994年的人民币贬值影响物价总体上升,货币供给增加也突破了正常的增长速度,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市场价格不完善,出现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的单向传导机制,汇率对价格、利率的影响不能市场化,影响货币贬值的实际余额效应。
第二节 收入再分配效应分析。由于我国的国民收入向居民和企业倾斜,银行对企业的贷款缺乏市场机制约束,投资在人民币贬值引起物价上升时更加膨胀;中央财政收入连年下降,而外债还本付息主要依靠财政支出和中央储备。这种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吸收倾向的逆向性使人民币贬值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不利于压缩总需求、改善国际收支。
第三节 替代效应分析。由于进入我国市场的外商产品收入需求弹性很高,使贬值产生的价格需求弹性很小,通过价格变动产生的进口替代效应就很难实现;与此同时,国内产业发展主要障碍还在生产领域,而外商已从生产领域转向流通,而且我国的生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仍受到非市场因素的束缚,在竞争起点不一样,国内生产存在结构问题的情况下,通过贬值实现出口替代是很困难的。
第四章 人民币贬值与政策搭配。
第一节 宏观调控与总需求和总供给。开放经济下的宏观调控中心任务是总需求和总供给在总量与结构上的平衡,最终目标是宏观经济内外均衡——充分就业水平上达到总需求、总供给均衡并且国际收支平衡。
第二节 内外均衡及政策搭配。开放的宏观经济有时会产生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互相矛盾的情况,需要用财政货币政策的搭配使之均衡,本节运用蒙代尔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模型,以及斯旺的支出转换政策与支出增减政策搭配模型来说明政策搭配成功与确定经济系统所处的位置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节 我国的政策实践。运用蒙代尔的模型界定我国经济系统在内外均衡模型中所处的位置及政策搭配
[此贴子已经被angelboy于2008-3-10 9:35:29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