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老克 发表于 2013-7-22 17:00 
这里的确存在着一个一定的劳动量和一定的货币量之间的对应关系问题没有说清楚。这个问题,马克思在《资本 ...
在这里说的劳动,是作为交换比例的劳动,不是作为自然力转化物质属性数量(生产商品数量)的劳动。
正如在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型过程中,有一种特列转型正好成立,而这种特列正是抛掉生产涵数关系,把价值当成与生产力无关的因素。这样转型就一致,这就恰好与《资本论》区分商品生产中劳动的二重性得到吻合。
如总劳动量要体系在相互交换的关系当中,假设总劳动时间是2N小时,分别是商品1和商品2,这两者换N小时的比例进行交换(产量可能不同)。
假设N小时是6先令,
这两种用于交换的劳动时间量必须必须相等(而这不正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条件么,与李嘉图劳动与产品数量的劳动论的理论不同),也就是其它行业也是6先令来代表N小时。即便不交待总量货币,那么其它行业的由于存在积累式竞争,如货币增发30%,那么某一行业货币也会价格也会上涨30%,由于积累式竞争存在,其它行业也会上涨。
(
注意这是一两种产品交换的总量关系,3种多种以上情况要复杂,可能是这样。由3种产品,总劳动时间是4N小时,某一种商品总生产时间是2N小时,其它两种商品一个交换1N时间。)
在这里劳动价值理论,不是劳动创造价值(即作为自然力的劳动这种要素与产品数量)的关系,而是交换关系中,人支配人的劳动时间必须相等才能交换。(交换比例与数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某种拖拉机与某种个人电脑价格都是5000元,但一个供给量是十万台,一个确是一百万台。)
当假存在一个相互交换的按一定量形成的总量,那么转型问题,正好一致,也就正是马克思区分交换比例的劳动时间,与作为自然力的劳动时间与产品数量的劳动时间的不同的原子(商品生产中劳动的二重性),后者必须在前者的时间约束范围之内。(如《资本论》第三卷就提到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不同。)
也就是说按固定的比例进行假设,那么转型问题就得到解决。(经济学界早就有用这种特例达到转型的一致
只不过这样就表述了另一个含义,那就是价值量是与生产力无关的因素。而问题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恰好区分了商品生产中人类劳动的二重性,作为交换比例的劳动,与作为生产产品数量的劳动是不同的,前者才是价值)
也就是这种特列表达出来的信息,正是作为价值的劳动,是人支配人的社会关系上的劳动,而不是作为自然力一部份的人类劳动,这样价值量就与具体生产力无关。
显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英国李嘉图的理论是不一致的,
因为在这里核心问题是,决定交换比例的劳动时间,而不是决定产品生产数量的劳动时间(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当按一个相同被支配性的劳动时间比例量进行交换 的进行假设转型问题,正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