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毛派游击队缺少点什么?
尼泊尔地处亚洲文明的交汇地,印度教、佛教、皇宫建筑以及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构成了当地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往,探寻神秘的国度,美丽的天堂。但是尼泊尔人的生活并不平静。
尼泊尔毛派游击队是怎样成立的?
1949年,尼泊尔共产党在印度加尔各答建立,提出的目标为: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争取在尼泊尔实现社会主义。随后分离为多个互不隶属、相互独立的政党,比如尼泊尔共产党、尼共等组织。
将近半个世纪以来,尼泊尔一直是个君主制王国,经济情况恶劣,社会底层农民对王权统治和森严的种姓制度怀有强烈的抵触情绪,绝大多数农民因无土地成为“失业或未充分就业农民”。
1994年,尼共领导人普拉昌达,因不满该组织几大派别坚持“非暴力不合作的和平道路”,决定建立“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展开人民战争。普拉昌达宣称自己相信“枪杆子里出政权”,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道路。现在俨然已发展成“国中之国”,不但阻碍尼泊尔的经济发展,对该国的警察和军队也构成威胁。
尼共领袖普拉昌达
游击队的“战果”和政治主张
1996年,毛派游击队发起武装斗争以来,已有4300人死于战火。游击队不断袭击设在偏远地区的警察哨所,杀伤执行公务的警员。ZF则不断采取行动,打击分散各地的毛派游击队武装,反叛武装的人数不等,少则二十几人,多则一二百人。一般认为,毛派游击队的人数大约介于八千至一万人之间。全国75个行政区域中,毛派武装的势力已经在56个区域中建立了根基。
目前,在尼共(毛)在尼泊尔全国1/5以上的县建立了“解放区”和政权组织,其影响已渗透到加德满都。同时,“毛派”反ZF武装力量不断发动针对警察和ZF武装力量的袭击。
尼泊尔毛派势力有两名领袖人物,一位是建筑设计师巴塔莱,另外一人是农业问题专家达哈尔,人称“普兰昌达”。1996年巴塔莱向ZF提出一份包括40项要求的请愿书。内容包括,建立人民共和国,把土地分配给穷人,妇女有权在家庭财产中拥有份额。
为什么游击队能够成气候?
一些尼泊尔问题专家认为,如果地处富庶的加德满都谷地的该国ZF当初能更多地关注一下偏远山区,毛派游击队决不会有任何发展机会的。由于尼泊尔西部ZF执政乏力,这种权力真空为毛派游击队提供了活动余地。他们建立所谓的“人民法庭”,征收税务,开办学校和医疗机构。在那些平均寿命只有52岁,年均收入不足一百欧元的地区,毛派游击队的上述举措很有欢迎。
“毛派”武装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它们的存在有着很深的社会经济基础。尼泊尔是个非常贫穷的国家,年人均收入就几个美元,几乎没有进行土地改革,佃农要将原本就很少的土地收成的一半以上交给地主,有材料说差不多20万的农村少女被贩卖到印度从事****业。本来,作为世界上惟一一个印度教国家,妇女的地位就比较低,‘毛派’武装中就有很多女战士”。
游击队存在的问题
在一份文件中,他们提出“人民战争”就是向警察、军事机关攻击而不向一般的平民攻击,因此“人民战争”不是“恐怖主义”行动。
问题在于毛派游击队虽然一般以警察部队为袭击对象,但是屠戮平民时似乎不会手软。游击队依靠抢劫银行、敲诈勒索,解决经费来源。抗拒者,就难逃杀身之祸。胆敢不响应他们“罢工”号召的人,也往往要付出生命代价。
毛派”武装一直否认自己是恐怖组织,他们声称不袭击平民目标,或者尼泊尔的旅游区。这么做的理由是考虑到旅游是尼泊尔国家的经济支柱,他们不能让人民的经济利益蒙受损失。
毛泽东主席关于战争和游击战争的论述
毛主席认为只有正义的战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要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
正轨战争是主要的,游击战争是辅助的。战争的最终命运要靠正规战争才能解决。敌强我弱的条件下,通过游击战争集小胜为大胜,转变敌我力量的对比,最终为实现正规战的胜利奠定基础。
毛主席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1938年5月)一文中,尤其强调了游击战争的根据地问题。游击战争的根据地是什么呢?它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没有这种战略基地,一切战略任务的执行和战争目的的实现就失掉了依托。无后方作战,本来是敌后游击战争的特点,因为它是同国家的总后方脱离的。然而没有根据地,游击战争是不能够长期地生存和发展的,这种根据地也就是游击战争的后方。
毛泽东主席特别强调了部队的纪律性,提出部队要坚持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军队的政治工作要坚持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和宽带俘虏三大原则,利用战胜敌军的机会补充自己的损耗(包括军备和人员损耗)。
尼泊尔游击队缺少点什么?
对照毛主席关于战争和游击战争的论述不难发现:
尼泊尔游击队之所以能够发展迅速,具有其正义性的一面。由于尼泊尔国家虽小但是存在较大的贫富差距,导致游击战争受到了贫困者的拥护。尼泊尔是一个农业国,9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或小镇。人均收入低于国际标准水平,1988年人均收入为180美元。有43%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其收入占总收入的47%,而收入最低的20%的家庭,其收入仅占总收入的4.6%,贫富分化严重。但是游击队为了生存,在战争过程中并没有严格的纪律性,导致许多平民成为战争的牺牲品。这就使得尼泊尔游击队发动战争的正义性大打折扣。虽然拥有一些贫困的农村作为其根据地,但是难以在当权者的后方(几个经济发展较好的大城市)建立根据地,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游击队的进一步发展。由于游击队与当局之间的对立关系,并且作战中更多的是消耗战而不是歼灭战,这样使得游击队很难通过战争来弥补自己的战争损耗。博弈的结果,使得游击队不得不在适当的时候妥协,被当局“招安”,成为一个反对党参与政治对话。这样其在尼泊尔建设纯粹社会主义国家的梦想就难以兑现了。
普拉昌重返加德满都——进步还是后退
2006年,在尼共支持的加德满都城内的大规模人民民主运动之后,5月18日尼泊尔国会一致通过,剥夺国王贾南德拉包括军权在内的权力,使尼泊尔日后不受王室控制。尼共与七党联盟达成十二点共识,并承诺实行民主改革后停止武装斗争。当年6月,普拉昌达重返加德满都,这是10年后他的首次公开亮相。此后三个月尼共宣布停火,11月7日,尼共和ZF达成协议,放弃武装斗争,加入临时ZF,军队被收编入ZF军,而党组织亦会改组成政党,准备在2007年6月参加大选。普拉昌达脱下了军装,开始以政治家的形象出现。2008年4月,尼共在尼泊尔立宪议会选举中成为立宪议会中的最大党。四个月后,由尼共领袖普拉昌达领导的尼泊尔共和国新ZF正式成立,普拉昌达当选为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首任总理。不过,普拉昌达只当了一年的总理,便因与总统关系激化,于2009年5月宣布辞职。
制宪会议选举是一个机会吗? 尼泊尔临时ZF决定于2013年11月19日举行第二届制宪会议选举,而2008年上届选举曾多次推迟。在该国众多政党纷争之际,美国、中国、印度等大国近期密集表态,支持尼泊尔制宪会议选举。自尼泊尔第一届制宪会议于去年解散以来,第二届制宪会议选举便成为该国最为核心的政治议题。对于临时ZF的决定,执政党联合尼共、马迪西联合民主阵线等给予强力支持,而莫汉·拜迪亚领导的尼共等党派则持反对态度,并一度发起全国罢工。 看来尼泊尔的前途未卜。曾经举起人民战争旗帜的尼泊尔游击队被改组以后,会在制宪会议选举中发挥什么总用我们拭目以待。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时代发展到今天,和平与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需要考虑的主题。通过战争手段解决政治问题并不是一条唯一可以选择的道路。 作者:范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