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不太复杂,可以这么来理解:
·对人们有实际价值的,是现实的使用价值,或者说是实际的东西,比如说粮食、矿产、医疗服务、教育等等能产生真实价值的东西
·出于交易和经济润滑与发展的需要,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对实际的使用价值中的商品类有要求权,可以用这种要求权去几乎无障碍的要求实际使用价值中的商品(非商品类使用价值如空气,不需要去买)
·货币和其他金融资产一样,只有实际落实在要求权并得到使用价值后才体现出其价值,本质上是与使用价值中的商品相对应的
·一定时期内,实际商品的增长速度相对刚性,短时间内不大可能发生剧烈变化,因为要受其生产速度和能力的限制,所以说是基本稳定的
·货币则是可以几乎无限制增发的(当然了,通常也不会这么作)
·当货币(主要指进入流通领域去要求和实现商品的部分,比如央票锁定的货币和储备金的货币就不进入流通)与商品的相对比例开始变大时,货币的要求能力就减弱了,或者说单位货币的购买力贬值了
·同时,由于普通百姓的收入相对刚性,短时间内无法同步同比例的增加。再加上增发的货币的分布在不同的权力结构地位中的人和团体中是不同的,当然是有权势者得到的增量货币比例更多
·当增发的货币进入流通或者开始兑现其要求权时,实际使用价值中的商品的分布也就随着货币拥有结构的分布而变化了
·于是,老百姓就被剥削了或者被抢劫了。说成随着相对短时期内进入流通领域货币数量的增加,老百姓反而更贫穷了也一样
·其实,GDP的增长对老百姓的剥夺也有类似的地方,大家看看自己这些年,随着中国GDP的高速增长而反而变得相对贫穷就知道了。这有个类似的基础:资产价值和资产增量价值要求权失衡情况下,GDP的增长实现的不是共同富裕,而是相对贫富差距的拉大!
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3 0:29:5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