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八、持续性农业与农村发展新战略(SARD)
(一) 持续性农业思潮的由来与传播
可持续的“可”字不必要。总结现代农业成就及缺点。现代农业有高的生产率。美国对现代农业的批判,许多提法只是单因素。
概念:在不危机后代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我们当代人的需要。美国加州85
年出台了《持续农业研究教育法》 ;86
年明尼苏达州出台了《持续农业法案》 。
发展途径:即在保持生态资源存量非减和改善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农业与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持续农业不应该否定现代农业,而是总结现代农业优点,发扬传统农业优秀遗产基础上提出来的
91
年联合国粮食组织发表《关于持续性农业与农村发展的丹波宣言和行动纲领》,提出在合理利用和维护资源与环境的同时,实行农村体制改革,以生产足够的食物和纤维,来满足当代人及后代人对于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和农村的持续全面发展。
标志:持续性,保护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有效性,提高经济效益;公平性,能在社会各阶层中公平分配或分享发展利益。
目标:温饱目标;保护资源和环境目标;保持良性循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
SARD
处于研究和实验阶段。
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战略,国民福利战略,持续性战略。
(二) 持续性农业是农业长期进入与发展的崭新阶段
史前农业->
原始农业(刀耕,初耕)->
传统农业(铁制农具,畜动力,风车,水车,是经验农业)->
现代农业(20
年以后,1850-1920
发明蒸汽动力)
现代农业:建立在现代农业技术、装备、实验科学基础之上,现代农业是科学的农业进化,持续农业可能是现代农业后的崭新阶段
中国应该继承传统农业优秀遗产,发展现代农业科学的部分。
原始农业->
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
持续性农业
持续农业是一种崭新的思潮,经济、社会、生态的大效应,以整体思考。
古典生产函数三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
持续农业三要素:科技进步,农业投入(古典生产函数三要素),生态资源存量
(三) 持续性农业战略与中国农业发展前景
农业生产是生存生产,有适当保护,区域化。是价值生产,高附加值的产业一体化、专业化需大力发展。是乐生生产,精心培育,承续保持,合理开发(旅游业)。
纳入三步走的目标
大致图象:主要农产品生产消费达到世界水平。产业结构、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小城镇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路,电力)。教育的发展。
十大条件:必须条件,市场,技术更新,设备,增产诱因,服务设施,一定幅度贷款,农民团体,农地更新,计划(国家)。
从国民经济发展总体战略考虑农业持续发展问题,生存是最深奥的哲学,发展是永恒的哲理,生存发展需要永续性的考虑。
人口
扶贫分两步走:缓贫开发,经济增长
资金来源
耕地
市场
财政支持
专题总结
对中国农业变革与发展的总体了解
重点内容:
四十年来农业变革与发展的两条主线:
农业的职能,以保证人们基本需求为限度;保证国家工业化进程正常进行。农业资金流失,因此曲折发展,有若干增值和低谷,明显的阶段性。农业变化与发展是服务于并受制于工业化进程。
粮食始终局域最重要的位置。以84、85年为界,粮食需求变化较大。84年前,粮食绝对短缺;84年后基本自给。84年前粮食供应是口粮问题,此后口粮不成问题,但饲料供给比较缺乏。粮食主产区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改造西部。商品粮输出省份减少。省长负责制的副作用是导致封闭性自给。供销制度85年前是计划订购,85年后是双轨制,取消补贴。
现在农业问题:热点问题是两个转变,体制转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涉及到利益的调节问题。增长转型,由粗放式向集约效益为中心转变。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需要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农民直接或者间接进入市场。农业中的问题,需要产业组织方式新的结体。
平衡市场,稳定供需,达成平均利润,增强农业自我发展动力。
产销制度创新。经营制度。
政策支持,宏观调控,ZF间接管理。
ZF领导也有进步。
文章:试论中国农业变革中的主要经验(成功的方面)教训(失误)
大的变革的宏观环境。主要阶段性特征,农业体制,增长方式与发展模式的经验教训。
结尾:怎样更好地发展我国农业
八十年代中期前后我国粮食问题的变化与区别
引导组织小农户进入大市场和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有效途径
八十年代中期前,粮食生产稳步上升,责任制导致粮食生产提高,温饱问题逐步解决。
85年后,政策因素导致粮食生产几年内减产,生产停滞,实行双轨制,温饱得到解决,出现粮食卖难,结构调整面临饲料问题。
84-91,新的回升。91年后放开。
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农业多种经营,适度规模经营。科技进步。产业一体化,深加工。农民培训。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立。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流通体制发展。
农业变革的主要经验教训:
49-53年,恢复阶段,土地改革,形成小农化体制。
53-57年,一五时期,过渡时期总路线,工业为主,完成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保持农轻重比例关系基本协调。缺点是56年农业冒进。
人民公社:高度集中,一大二公。双层经营机制,所有权使用权分离,符合农业生产特点。不足之处是农户独营,公有制有多个层次。
58-65年,第一次大波折,59-61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波折。62-65年恢复。
大跃进是决策失误,出现高指标,浮夸风。共产风刮起,连绵不断,人民分社会,纠左不彻底,共产风不断。农业生产力遭到破坏,劳力减少,牲畜减少,生猪量下降,耕地利用率下降。
第二次波折:68-77年。曲折低速发展,棉油减产,粮食低速增长,出栏肥猪持平,生活消费水平微不足道。动因是文革,左倾错误所致,68年,72年和76、77年是几个关键年份。
85-88年第三次波折:低速徘徊。原因是调减播种面积幅度过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产品收购价下降;投入减少,生产条件恶化;比例失调;双轨制。
80年代中后期,温饱解决,农民收入,农产品供应由受到需求推动转为受需求的结构性制约。剩余劳动力过多;向工业倾斜发展战略难以转变,工业与农业争资金;耕地资源减少。
教训:工业倾斜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违背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需要,追求单一公有制,固守单一的高度集中统一的经营方式,平均主义的财产归大堆和收益分配制度;传统的计划经济束缚农业生产力;严重损害农民合法权益;固守某些传统观念和左的指导思想。
几点思考:纠正偏斜战略;深化改革,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依靠科技教育振兴农业;推进民主,实行法治,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91年前农业发展三个循环周期
49-65年:49-52,恢复,土改;53 互助合作社;53-56增长;二五大炼钢铁,公社化,一平二调;63年三级所有,队为基础;63-65 回升。
66-84年:60年代末分配实行大锅饭,劳动大呼隆,低价派购日重;66-77 徘徊停滞状态,年均增长3.7%;72-78 低谷;79年制定发展农业政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购价格提高20%,超购加价50%;79-84 高速增长,年均7.7%。
85-90年:大丰收,出现卖难。投资下降,剪刀差扩大。85-88 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徘徊期。89-90年有改善,90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85年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85年开始对农产品流通体制进行改革,逐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由封闭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向开放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商品经济发展,商品率提高。由单一农业生产结构向多层次的产业机构转变。由以狭隘经验为基础的传统农业向以科技为基础的现代农业转变。由小而全的小生产向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转变。粮食供给结构变动跟不上需求结构变动,产品品质结构与需求架构的偏差。
82年的卖难:温饱解决以后,仓储、运输、加工能力不适应粮食生产发展。第二次是89年以后,向小康迈进,供应结构、品种结构不适应变化的消费需求。
农民行为的变化。
主产区ZF的行为。
农民进入市场需要全方位的引导机制。宏观导向机制,引导培训、信息、质量标准等。支持社会化服务、基层投资、市场建设和政策扶持。
保护风险:调控摊派、与ZF的关系、市场秩序。
加速市场体系培育,强化市场机制的软硬件。
风险转移与补偿机制:损失补偿、多样化、配套服务、合同。
中介组织对接。
微观动力驱动机制。
贸工农一体化。国内外两个市场条件,龙头企业,农业基地建设,协调利益关系,加强科技投入。
八十年代中期前后粮食问题变化与区别:
由封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转变为市场导向的商品经济。
由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转变为多层次的产业结构。
由狭隘的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农业转变为以科技为基础的现代农业。
由小而全的小生产转变为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
由供给结构变化跟不上需求结构变化和产品品种结构变化转变为需求结构不适应供给结构。
农民行为的变化。
ZF行为的变化。
关键词:家庭经营基础,合作经济主导,因地制宜,多模式的规模经营。农工商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工农协调持续发展,持续性农业,集约经营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