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3733 17
2007-10-24
近日,在北京出版社举行的“中美大学出版论坛”上,有专家在发言中称,中国大部分大学出版社学术著作的出版比例低于30%,中国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现状堪忧。个中原因,与现在一些人不愿意读那些看来是“无用”的学术书有关。专家指出:目前不少大学生阅读趋向“浅化”和“功利化”,而学术著作一旦出版上市,就具备了商品的
性质,市场的狭小必然会影响相关图书的出版,读学术书的人少了,出学术书的人自然也就不积极。

  眼下不少大学生读者的兴趣多在投资指南、求职宝典、考试辅导、消费资讯、时尚热点、八卦娱乐类的图书和杂志上,学术类、社科类的书籍虽然也在阅读范围内,但在数量上相对处于弱势。在这样的阅读需求环境下,许多学者辛苦写就的优秀著作常常很难得到大学生读者的积极回应,一些学者甚至需要大量赠送新作,才能扩大学生们对相关领域的了解。

  古人常常用读书比交友,以交友喻读书,这二者之间有着有趣的一致性。社会交往层面的交友当然可以五湖四海,三教九流;同样,以丰富人生为目的的阅读也可以广泛涉猎,不拘一格。但是,交友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朋友多,路子广”、“朋友多,方便多”,读书的意义也不仅仅是考试过关或职场扬帆等所能涵盖。一个人交友一定要有“诤友”、“畏友”、“益友”,一定要有莫逆之交、君子之交,因为这些朋友“缓急可共,生死可托”,因为这些朋友可以和我们“道义相砥、过失相规”。与此相应,读书也一定要读值得深思的著作、值得品味的经典,因为这些书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智慧与尊严,让我们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认识自身。

  社科类著作讨论的主题大多宏大,涉及的问题也颇为广泛,没有具体的功利性指向:《资本论》不会教我们如何在股市乘风破浪,《论法的精神》不是常用法律速查手册,《精神现象学》也提供不了心理辅导,这是一部分人不肯读、不愿读它们的原因。但这些著作传达了人类的精神价值,是人类最深度思考的结晶,唯有借助它们,我们才有可能超越生存、享受等浅层次的问题,思考社会人生的宏旨,从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思考中获得更全面深刻的认识,而这种认识直接关乎我们的人格养成和生活态度。

  功利化的阅读容易使人沉溺在浅层次的生活情境上,使自己的生活变得狭隘单调,从而放弃获得全面深刻认识世界和自身的机会。从这个角度说,只读有用书,便成无用人。这就如同一个人交友无数但细数起来却只有酒肉没有知己,那该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多读一些“无用”书,看似无用,但是其精神价值却能让人受用一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0-24 12:25:00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24 21:15:00

功利化的阅读也是没有办法的事。现在的就业压力太大了,从学生的角度讲,看了那么多的学术性著作,不一定能找到一个好工作,再有就是学术性著作见效慢,虽然学好了,可以练成盖世神功,但那是时间和耐性的,还不一定所有人都能练成。所以权衡收益成本,看学术著作还不如看一些见效快,能迅速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工作的书。毕竟这样还比较实际。

第二,从出版社的角度来看,有需求就会有供给,这是千古不变的。既然有人想看,而出版社也要吃饭,所以,出版社就会出那些比较容易卖得出去的书,学术著作,目标人群少,不好卖,就算能卖得出去的话,挣得也不多,不像那些比较大众化的读物,比较好卖。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出版社也是没有办法。不光这样,现在出版社出书收钱,也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现在出版社喜欢出什么书,一是大众化的,另一个就是教材。现在大多数的教材都是老师写,之后卖给自己的学生,甭管好坏,一本书能用几年,而这几年,一两千学生是有了,这就保证了出版社的收入。所以,综合了供给和需求,现在学术著作没有市场,也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

不过,如果想作学问,那么,这种学术著作还是要看的,而且要看许多。那些见效快的功夫,毕竟没有少林的易筋经有用,虽然慢点。但要改变这些,这需要中国大的学术环境。像现在一些学校那样,硕士生就逼着写论文,还说什么边学边用,如果不写论文,考博就只有拿钱了,在这种环境之下,想安下心来读书,真的很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26 15:34:00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27 00:50:00

呵呵,很多那一类书籍,没有营养不说,某程度上只是让学生更加没有心思去认真的理解和阅读了.

其实读书的目的功利,还是兴趣关系不到. 但是关键是在于书所能够提供的营养.就算自己也觉得在国内买书很难,因为要在一大堆书里面寻找那些值得去读的.

到底是一本普通的<投资指南>,或者什么销售秘籍有用呢?  还是读SOROS,或者林奇的投资心得有用,大家也应该清楚.

不可否认我自己去阅读哈佛商业案例,投资学,到房地产运作,资本运作的书都是处于很功利的目的.

就像我大学里面一些,同时是企业高管,又在大学教书的老师,导师都说强调过读书也需要好好的选择,而不是去读那种快餐书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27 23:06:00
一般来说每个人都是理性的,都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读书的功利性也许来源于人们生活的压力,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功利性读书没有任何不好,总不至于要求人饿着肚子去读书,饿着肚子去思考世界是如何运行的等纯理论的问题。李嘉图也是在股市赚了足够的生活费后才安心做学问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