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经济理论如果不考虑经济学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多半会弄的稀里糊涂食而不化
凯恩斯写他的《通论》时,其时代背景有两点不得不提,一个是需求低迷失业率高,产品供给部门还有大量闲置产能;二是银行限于Q条例的制约,不能对活期存款帐户付息
凯恩斯的理论里就暗含一个假定:持有货币的会计收益为零。当利率上升时,其机会成本增加,居民自然不愿意大量持有货币,转而购入付息的债券。所以在凯恩斯的流动性需求里面,利率上升货币需求自然是下降的。
如今却大有不同,特别是在中国,更是大大的不同。
首先,在中国,并没有成熟的债券市场;其次,和其它国家一样,中国的商业银行对存款是付息的,不论是不是交易性存款都付息。这两点使中国的货币需求随利率的变化和凯恩斯的理论有根本性的不同。
在中国,居民定期存款发挥的角色和凯恩斯理论里的债券,并无二致,利率上涨,银行愿意对较稳定的定期存款付更多的利息,同凯恩斯理论里利率上涨居民愿意持有更多债券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一个是直接融资主导,一个是间接融资罢了
而付息活期存款在中国不仅仅起交易和投机性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它也起了和债券类似的投资作用,或者说,它兼有债券和交易性货币的双重角色,是一种介于二者之间的资产。
所以说,在中国,没有理由认为利率上升货币需求将下降,相反,如果将M2视作货币需求的统计口径,利率上升使存款收益率上升,以M2做统计口径的货币需求,将是上升的。变化的,是随着利率的变动,货币在M1和定期存款间转换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