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公式是有前文的吧?

。 实际上是货币需求量有个基础应该是来自产出,于是公式M/P = Y*(1/V) , Y是GDP,P是GDP平减指数。于是M/P 就是平减之后的货币,但是这个货币不再是用元来做单位的,应该是产品个数或者是你可以当成是实际货币。或者极限一点我们把实际货币当成美元记账,Y是美元的 M/P也是美元的。P*Y是人民币的。
这个公式则提供了另外一种计算方式:1/V 的假设限制很大,尽管关系式简单,但实际使用中不好用。
于是猜测,货币数量还是和人的决定有关,什么决定:持有货币的意愿。那什么影响这个意愿呢?只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好,那这个成本好不好算?实际利率r + 通货膨胀率贬掉,就是这个机会成本,也就是所谓的i。好,这下我们再回头看下
单位。M/P是美元记账,Y是美元(这个),i呢是个比例,没有单位。折现在看公式两边。M/P(美元) = L(i,P)(美元)。量纲是对上了。
现在回头再想一下,用量纲分析法一看,就通顺了。M/P其实是以产品个数来记账的实际货币量。Y是以产品个数来记账的产出或者收入。i是个没有量纲的。所以就不应该出现名义货币这种东西在这个公式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