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8900 4
2016-02-03
曼昆中级《宏观经济学》第七版88-89页,4.5节:名义利率与货币需求-持有货币的成本,中说名义利率(i)决定实际货币余额(M/P)的需求,为什么不是决定名义货币量(M)的需求? 111111111111111.jp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2-3 21:37:02
这个公式是有前文的吧? 捕获.PNG 。 实际上是货币需求量有个基础应该是来自产出,于是公式M/P =  Y*(1/V) , Y是GDP,P是GDP平减指数。于是M/P 就是平减之后的货币,但是这个货币不再是用元来做单位的,应该是产品个数或者是你可以当成是实际货币。或者极限一点我们把实际货币当成美元记账,Y是美元的 M/P也是美元的。P*Y是人民币的。

捕获.PNG

这个公式则提供了另外一种计算方式:1/V 的假设限制很大,尽管关系式简单,但实际使用中不好用。
于是猜测,货币数量还是和人的决定有关,什么决定:持有货币的意愿。那什么影响这个意愿呢?只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好,那这个成本好不好算?实际利率r + 通货膨胀率贬掉,就是这个机会成本,也就是所谓的i。好,这下我们再回头看下
单位。M/P是美元记账,Y是美元(这个),i呢是个比例,没有单位。折现在看公式两边。M/P(美元) = L(i,P)(美元)。量纲是对上了。


现在回头再想一下,用量纲分析法一看,就通顺了。M/P其实是以产品个数来记账的实际货币量。Y是以产品个数来记账的产出或者收入。i是个没有量纲的。所以就不应该出现名义货币这种东西在这个公式里面。


附件列表
捕获.PNG

原图尺寸 1.8 KB

捕获.PN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2-3 23:16:49
youjia1983 发表于 2016-2-3 21:37
这个公式是有前文的吧?。 实际上是货币需求量有个基础应该是来自产出,于是公式M/P =  Y*(1/V) , Y是GDP, ...
量纲上是对的,但是经济学上的意义是什么呢?古典二分法中名义变量不影响实际变量呀?所以名义利率i上升影响的不是实际货币需求而是名义货币需求不是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2-4 09:25:15
yesman1992 发表于 2016-2-3 23:16
量纲上是对的,但是经济学上的意义是什么呢?古典二分法中名义变量不影响实际变量呀?所以名义利率i上升影 ...
经济学意义确实不是名义利率,而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但是确实数值上会是i。i其实是代入量。你说的古典二分的原则,我确实不懂。但是如果算是公理的话。费雪的公式的确有问题。应该写成等于L(机会成本,收入)然后在后面说明机会成本等于i。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1-11 09:57:01
古典二分法是将名义变量和实际变量区分开谈,实际变量单位是数量,名义变量单位是货币,因此货币中性,即货币只影响名义变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