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
兽药生产企业研制开发实力普遍较弱,技术创新落后,研发投入与国外同行业相比差距甚远。国外兽药企业巨头都具有较强的研发创新能力,每年的研发投入较大,一般占销售收入的8%~10%。我国绝大部分兽药企业的研发能力薄弱,投入也很少,有的企业连1%都不到。这使得我国兽药产品普遍技术含量不高,具有知识产权的独家产品少,同质产品较多,市场容易陷入价格战。目前,我国兽药行业的技术主要来源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国外技术转移。而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操作仍未实现商业化,多数是自发的理论研究或ZF科技发展项目,其技术成果的商业转化率很低,这是影响我国兽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图1:研发投入收入占比比较

从事兽药研发的科技人才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从事新兽药研究与开发人员不足1000人,专门从事兽用化药研究人员不足500人。国内企业研发人员比例绝大多数少于3%,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领袖人物。国际大企业研发人员比例一般在10%左右。
图2:我国兽药企业研发人员情况(%)
兽药企业的研发主要以自主开发、合作开发以及外包开发这三种开发方式为主。一些有实力的企业自己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并有可靠的研发经费做保障,他们一般选择自主开发的方式;也有的企业采用自己的研发部分和其他公司的研发部分或高校及科研机构相合作来开发新产品;有的企业则干脆不设研发部门,把产品研发外包给专门的研发机构。
国外大型企业通过建立全球研究合作的延伸网络,以获得最新的技术、药物靶标和疫苗抗原。同时,通过参与具有领先研发能力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研究联盟,企业可以收购前沿技术并取得将新产品和技术商品化的权利。
国内企业主要采用自主研发和合作研发方式。合作研发又分为与研究单位联合研究和与其他企业联合研发。未来新药研发方式将主要有以下几种:技术力量较强的厂家独立完成某些项目的研发;多个厂家联合开展研发,联合申报;厂家与科研单位联合研发;厂家出资购买科研单位的研究成果。
国内产品同质化严重。受国家研发监管严格的影响,国内几十家动物生物制品生产企业中,真正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和研发实力的较少,80%的兽药企业缺乏研发能力,大多数企业都是从农业部下属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引进疫苗种毒和生产工艺,进行成果转化。故动物疫苗生产企业的技术水平,多体现在对生产工艺的技术改进中。疫苗生产企业大多通过引进相关科研机构的技术使用权进行产业化生产,其技术水平主要体现在成果转化的工艺改进创新。
目前我国能生产24类约1,350种原料药,但其中97%以上是仿制的,基本都没有专利保护。我国创新药物的研发薄弱,新兽药的研发与世界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2003年至2011年,我国农业部批准新兽药数量及分类如下表:
表1:2003-2011年新兽药证书核发数量

目前我国已建成研发部门的企业占比仅为6.38%。在已建成研发部门的企业中,与研究单位合作是主要的研发模式,占比为55.32%,自主研发与与其他企业合作的比例分别为25.33%和8.51%。目前,国内正在筹建研发部门的企业比例也仅有6.38%,这表明,目前拥有研发部门的企业仍将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这一优势。研发能力集中于少数领先企业,随着研发成果转化为产品,这种竞争优势将逐步兑现为领先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
图3:我国兽药企业设置研发部门情况

图4:我国兽药企业研发情况
我国兽药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http://www.tianinfo.com/news/news5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