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宏观经济学中,将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称为利率效应。
从通常的意义上看,价格水平越高,商品和劳务越贵,所需交易的现金就越多,支付的金额就越大。如果货币供给没有变化,价格上升使货币需求增加时,利率就会上升,利率上升,使投资水平下降,因而使总支出水平和收入水平下降。
影响利息的因素主要有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或资本的供求关系。此外还有承诺交付货币的时间长度以及所承担风险的程度等等。
利率是市场经济体制中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日益倚重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但由于一定时期的利率政策总是与一定时期的经济环境和宏观经济政策导向紧密联系,其实施效果将直接影响着下阶段利率政策调控方向、幅度和相关政策措施的决策。因此,最近一个时期,利率政策调控的实际效果及传导效应将直接影响着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的利率政策调控和利率政策决策。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由直接向间接方式的逐步转变,利率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央银行日益注重发挥利率这一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杠杆作用,利率调整日趋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