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价值论认为,植物的价值起源于光能,动物的价值起源于植物,人类的价值价值起源于食物能量(即植物的价值或动物的价值)。人类的情感是人脑对于价值的主观反映,那么人类的情感又起源于什么呢?
一、原生植物的趋光性
由于人类的价值起源于动物食物能量和植物的光能,动物的食物能量又起源于植物的食物能量,起源于原生植物的化学能量,那么,原生植物的化学能量是一切价值最原始的起源。
原生植物的趋光性:就是原生植物对于光刺激的趋向性。
原生植物的能量来源于趋光性,具体过程是:具有叶绿体的游走性原生植物中(如游走性绿藻、各种藻类的游走子,鞭毛藻、双鞭藻和红色细菌等植物),通过其趋光性机制,以最大的概率、最大限度地来获取光能,再进行光合作用,并将光能以有机物的形式储存起来。
原生植物趋光性的分子学机制:植物的趋光作用通过植物中的光感受器探测到有方向性的蓝光而激发,可以通过这些机制来优化植物捕捉阳光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这能使植物获得更多能量。
原生植物的能量是动物价值和人类价值的最原始起源,原生植物的趋光性是一切生物对于价值最原始的反映形式,是一切动物情感和人类情感产生的基础。
二、原生趋性
趋性:具有自由运动能力的生物,对外部刺激的反应而引起运动,这种运动具有一定方向性时称为趋性。运动可分为定位的趋性运动及不定位的趋性运动。
一般意义的趋性可分为趋化性、趋氧性、趋光性、趋触性、趋渗透压性、趋湿性、趋地性、趋电性、趋温性、趋流性、趋音性等。不论在哪种情况下,凡向刺激源方向运动者为正趋性,向刺激源相反方向运动者为负趋性。
这里所指的趋性是原生植物或原生动物最低等形式的趋性,而不是指具有神经系统的完整反射弧的一般生物的趋性,这种趋性是原生植物或原生动物在细胞内一次性完成的,因而称之为原生趋性。
原生趋性:具有自由运动能力的原生植物或原生植物,对于外部刺激的反应而引起运动,这种运动具有一定方向性时称为原生趋性。
由于原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氧气的作用,从而逐渐使原生植物逐渐发展出一种新的趋性:趋氧性;由于原生植物需要往上生长,从而逐渐使原生植物逐渐发展出一种新的趋性:趋地性(或背地性);由于原生动物在摄取原生植物体内的化学能量时需要识别植物的某些物理或化学特性,从而逐渐发展出一系列新形式的原生趋性,如趋湿性、趋化性、趋电性、趋温性、趋音性、趋流性等。也就是说,其它形式的原生趋性都是从原生植物的趋性发展起来的,其客观目的在于:帮助原生植物更好地获取光能,或者帮助原生动物从原生植物体内更好地摄取所储存的化学能量。
三、原生动态趋性:
原生趋性只能解决原生生物对于价值识别的方向性问题,不能解决对于价值识别的量度性问题。为了提高原生生物对于化学能量的生产能力和摄取能力,解决原生生物对于价值识别的量度性问题,原生生物逐渐发展出一种新的趋性:原生动态趋性。
原生动态趋性:外界刺激引起的原生生物(原生植物或原生动物)非定向的随机活动的量度变化现象。
原生动态趋性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光动态趋性:在阳光下非定向活动之量度加强的现象。
2、湿动态趋性:在感觉到湿度高时活动之量度加强的现象。
3、触动态趋性:被动接触刺激引起的暂时不活动现象。
4、直动态趋性:外源刺激引起的非定向活动之量度变化的现象,其强度或频率取决于该刺激的强度。
四、原生趋性的物理学机制
物质运动的最低级层次就是单质运动,第二个层次就是双质互转化运动,第三个层次就是多质闭循环转化运动(即三种或三种以上不同性质运动的循环转化);第四个层次就是正反馈运动。
正反馈运动是在多质闭循环转化运动系统中,当不同性质的相互作用或相互转化运动处于远离平衡区,并产生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就会产生非线性的正反馈效应,能够使系统中的各要素之间产生协调动作,从而可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具有自组织能力的、稳定有序的“耗散结构”。最低级形式的“耗散结构”就是具有原生趋性的生命体。
根据物理学的“耗散结构论”,原生趋性的物理学机制是:
1、生命体内必须有三种或三种以上的物质进行运动的相互转化;
2、各种运动的相互转化过程必须远离平衡区,并产生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非线性的正反馈效应;
3、这个生命体必须是一个开放系统,必须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