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昨天赶在世界末日之前读完了描写上上上代人当时的世界末日的书,经济大师,美国哈佛教授John Kenneth Galbraith的《The Great Crash 1929》写于1954年。从书名上就知道,这本书所讲的是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JKG在导言里面说的很明白,这本书,讲的是29年的股市崩盘,而不是随后而来的十年大萧条,更不是像美国的经济发展提出建议。从这方面来看,这本书很全面,也很有意思。
我初次了解这本书的时候是去年,我刚刚接触经济这门学科,刚刚定下以此为将来的事业。我询问我的启蒙老师Andy哪些书适合我去读,他老人家一下给我列出3本书,《the Affluent Society》《the History of Economics》以及这本《The Great Crash 1929》,全部是JKG的杰作。当时的我转身投入亚马逊的怀抱,买下其中一本,把剩下两本放入心愿单中。直到现在我还不明白当时我为什么选择了这本书而不是《the Affluent Society》,但现在我并不后悔买来这本书。
在读之前,我了解了JKG的背景,如我提到过的,他是哈佛的教授,在40年内写了30本书,也曾成为过很多美国总统的经济顾问。在一个经济学蓬勃发展的50,60年代,在古典经济学派跟新兴的凯恩斯派的对抗下,JKG显得很淡定,没有选边,而是选择了站在中间,汲取两个阵营的精华,这点从他的书里可以看出来。他曾说过“没有正确的模型”也说过“经济学很重要,因为它给我们这些经济学家提供了工作”,从这点可以看出他的幽默感与自嘲的精神。
读这本书一共花了我整整一周的时间,但是相对于之前我看一本书要花几个月,作为我看的第三本英文书,我觉得很惊讶,这有三点原因。1,熟能生巧 2,这本书很有意思 3,因为我放假了,时间比较多。
这本书一共有10章,每章大概有7-8个小节,每小节有一个话题。话题安排的很紧凑,故事介绍的很精简,200多页的书就这么看完了。
正题:1929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首先是发生在1929年之前的南海房产泡沫,主要讲的是在佛罗里达,由于新搬进来的人,房产越来越多,导致房价上升。这需求进一步导致了房屋供给的上升。很多投资者认为房价的上升对他们是一个机会,很多没用的房子出现了,城市也在急速扩张(肯定没中国现在快)。可是被创造的需求并不是真正的需求,一旦投资者看到这一点,房价迅速下降,很多投资者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很多房子也空起来没什么用。
这看起来,就好像是之后发生的事情的预言一样。共和党在此时,已经延续了十年的快速经济增长,每个人都相信这会继续,胡佛当时在竞选总统时的主题就是“把一切交给共和党,这繁荣就会继续”。在1927年的时候虽然有人怀疑经济增长,但是政府一直在强调“产业经济从根本上来说很可靠”,从而导致股市的快速上升。
对于29年的崩盘,很多人有几个误区。有些人认为在29年之前股市一直在上升,没有下降。这首先是错误的,让我们来看一下真实的股市:
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尽管大趋势在上升,25年之后股市的短暂下降一直存在。有些人会觉得这没什么,很正常,但是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是以年为单位的,其实在25,26和27年发生过几次的月平均指数不上升,甚至是大幅下降的情况。
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当时还有很多人认为股市并不稳定。在市场里,有人支持就总有人反对,而简单的支持大于反对并不会造成像29年一样严重的崩盘,这几次短暂的下降,随后大幅上升反而说服了很多保守的投资者,让他们相信股票的大趋势将会是一直上升的。
在27,28年的时候,纽约美联储(Fedral Reserve)的成员们意识到当时的股市疯长会造成以后的崩盘,而且想过是否应该采取措施。学习过经济的人知道,想要测验有两种货币政策可以采取,一是量化紧缩(Quantitative Tightening),而是提升央行借贷利率。在29年2月14日,当时在纽约的美联储将基本利率从5.0%上升到6.0%,但是从后面的股票市场来看,效果非但不大,简直是没有效果。这一举动的成果更证实了乐观派的理论,使许多对市场悲观的人改变了想法,转而认为这个股市繁荣真的是因为“产业从根本上很可靠”。
与此同时,在20年代初美国从欧洲引进的新主意“投资基金”正在飞速增长。在27年,有将近300个基金公司出现,28年大概186个,29年年初就有265个新创立的基金公司,而这也带来了大量的金融产品。
首先是Margin,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借钱买股票,当时的借款率可以达到原价的90%,也就是只用1成的钱,得到100%的股票增价。比如A用这种方法从B公司花10块钱卖了100块钱的股票,其中90是借的。过了半年股票涨价到110,A这时可以还给B公司90元钱,拿走20,资产翻倍了。这本来看起来没什么,大家都赚钱,但是问题不仅仅是这个。假如股票降价,到90以下,B公司就知道A根本没钱还贷款,所以B公司在股票下降到99时就会很着急的问A要还钱,这个时候A就一定要卖掉股票还钱。但是在拥有这个股票的所有人同时这么做的时候,股价就会下降的越来越快。
还有更严重的在后面:很多投资银行的新产品让A可以买Margin的Margin,什么意思呢A想从B那里借钱买100元的股票,他需要10块钱,但是这时候A可以去C公司拿1块钱借来9块钱,凑够10元从B那里借90,来买100元的股票。所以A用了1元钱买来100元价值的股票,他赚钱就更多更快了,但是在股市下降的时候也会更快。
同理,A也可以先去找D公司,拿10毛去借1块…………
其次,各个总公司也在从子公司的股票上赚钱,一个子公司可以先把股票卖给总公司的董事,董事们再联合把股票都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去从而赚一笔钱。公司也可以买自己的股票以控制股价,这样一旦股价稍有下跌的势头,公司马上在市场上收购自己的股票从而增加需求,抬高价格。
这些现在已被定位违规交易的伎俩在29年之前屡见不鲜,加上长时间的上涨让很多人更换阵营,股市上涨的更快了。在29年初,哈佛大学经济组曾多次提醒股市可能崩盘,可是长时间的上升让他们在6月份的报告中改变了注意,支持股市会继续上升的观点,更加支持所谓的“产业从根本上来说很可靠”的观点。
在这同时,由于巨大,迅速的回馈,借贷的需求也在飞涨。在28年后期到29年,利率保持在8%-12%的高水平,很多时候甚至会高于15%。Opportunity Cost趋势许多即使在发展也到达不了10%增长率的公司把资金放入借贷市场来赢得比真正干实事更高的利润,许多保守的投资者也将钱投入借贷市场来赚取他们的一杯羹。资金慢慢的从真正的经济中流失,流入到股市中,这也为后来美国的公司倒闭以及经济大萧条埋下了伏笔。
许多经济学家以及政治家尝试着劝说更多的人进入股市分得一杯羹,但这并没有导致美国人大幅度的加入到投资股市的阵营中来,反而使现有的投资者更加疯狂。在29年之前的3,4年,美国股民占全民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0%左右。
渐渐地,阵营正在往往乐观派这边一边倒,股市飞涨,新的基金公司在飞速建立,投资银行在从子公司以及各种公司种赚钱,金融家,经济学家跟政治家都很高兴的告诉大家我们正在走向繁荣,就连民主党也跟共和党站在一队。悲观派作为少数一直在发表股市危险的声明,可是他们的声音好像越来越小…………
在1929年夏天,美国似乎真的在走向繁荣---股市整体看起来在迅速上涨,所有投资的人都在赚钱,美国经济也在随之上涨---股市挣来的钱当时在被消费在美国经济中,美国整体经济如前几年一样上涨。很多人认为美国在20年代末期出现了生产过剩的情况,导致工厂产出的商品每人消费。但是至今并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一点,正如前面提到的,平民从股市中挣来的钱有很大一部分被用来消费。1929年8月份之前的时代杂志工业指数(生产指数)一直在上升,这说明经济在根本上的增长,但是这种增长有两个问题:
第一,居民的消费力并没有显著地上升——20年代的10年内工人的平均工资几乎没有改变,结合上一篇提到的,全美当时只有10%的人投资股市,导致贫富差距变大。贫富差距大的经济体主要依赖于两点:1.投资,富人为了得到更多的资金,投资是唯一的办法。投资到现存公司中,新的产业中等等。2.奢侈品消费,富人完全没有必要购买多余的普通商品。(是不是觉得想起了现在的中国经济?)没有满足消费力空投资没有什么意义,这也导致了美国实际经济增长其实很慢。
第二,经济增长过于依赖股市,由于大部分的消费都来自于股市利润,而大部分的投资最后也是聚集在股市中(前一篇提到相比于投资到科技创新中,很多公司更愿意把资金放入借贷市场,最后流向股市),一旦股市崩盘,经济的衰退是一定的。
在这种背景下,29年8月的工业指数下降了。相比于股指,工业指数的升降更加平稳,更能体现经济的真正表现,但是并不是很被人在乎,因为这并不会直接影响大部分人的生活和收入。但是一个下降的工业指数可以体现出市场的疲乏与未来可能的下降趋势。
很多人觉得1929年的崩盘是从10月24日的“黑色星期四”开始的,但是真正的崩盘开始于一个多月前。早在9月份纽约交易所的交易数量就频频创下记录,计价器跟不上实际价格,晚报1,2个小时是家常便饭,但是这并没有造成大面积的恐慌。这才是29年崩盘最恐怖的地方——基于27年开始的股市频频下降已经把人们对于股市下降的敏感度降低了——每次下滑最终都是以更加迅速的上升结束。每个人都相信10月份的股市会好起来,9月份的低迷仅仅是暂时的罢了。
10月份的到来并没有让股民们高兴,Margin的作用导致股市持续下降,许多股民不得不抛出自己的股票来还借来的钱,甚至是抛出其它公司的股票来还正在下降的股票的钱,股市全面下跌。交易记录频频被破。
10月24日星期四,历史记住的一天,在这一天有1289万次股票换手,历史最高。在当天上午纽约交易所的人都在疯狂的寻找自己股票的买家,股价不再是一点一点降,有的时候股票根本没有买家,从而直线下降。但是这恐怖的崩盘并没有持续一整天,在中午之前政府出动了警力来控制华尔街的情况,中午时分纽约交易所关闭了参观者大厅。午休时间有消息传出,很多投资银行大头聚集在JP摩根,商讨该如何拯救股市。随之而来的是Thomas Lamont的讲话,他对记者表达了银行家的结论:他们将出手帮助股市恢复“正常”。Whitney首当其冲,以$205一股的价格买下10,000股“Steel”,随即降这些买入的任务交给专家。
在这些“路见不平”的银行家们的帮助下,“黑色星期四”的股价并没有下跌的如预期一样快,各项指数平均下来值下降了12点,相比于之后的事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
整个周末,媒体,银行家,政治家们都在尝试这传递出相同的信息:股价现在普遍属于不正常的低价,低迷马上就会过去,建议大家买入。
殊不知周一,真正的悲剧才刚刚开始。
就算周末的时候各方面都在尝试着希望股市恢复,但是由于Margin的欠债,很多人继续资金还贷,很多卖出指示已经等待在投资银行里了。
10月28日星期一,开盘就是迅速的股价下降,被劝说买入的人根本没有卖出的人多,当天,时代工业指数下降了49点(跟24比比)。在下午1点10分左右,有人看到银行家又有要开会的迹象,股市立马有小幅度上升,可是这次他们什么都没有做。
紧随其后的是10月29日星期二,被称作“黑色星期二”是因为当天的股票换手率比“黑色星期四”更甚,1641万次,股价的下跌堪比星期一,时代工业指数下降43点。
随后的几天里手里拥有Margin的人设定了定价指令,一旦股价超过一定价格,马上出手。这一指令的普及使任何想要以一己之力补救市场的人都失败了。股价在之后的几周稍有平缓的趋势,几次上升都被卖出指令消磨,股市的崩盘还在继续……
拓展两个案例:在这次崩盘中,the National City Bank 决定持续买入自己的股票以保持股价平衡,the Chase National Bank 却决定运用short sell自己的股票来赚取一杯羹,结果就是前者最后拥有自己99%的股票也没能救市,后者最后赚了一大笔钱,这两个案例告诉我们,违背市场=找死。
short selling:在这个情形下是这样的,假设股票价格会下降,A从B手里借来一定数量的股票,卖出这些股票,过段时间以低价买入同等数量的股票,赚取差价。
延伸1——价格是有市场供给与需求控制的,如果A借得的股票足够多,他将可以造成供给的上升,导致价格的自然下降,且可能造成持续下降(大家一起卖!),随后买入即可赚钱。
延伸2——这个道理同样可以运用在货币价值的买卖中。
几个误区:
1.纽约市跳楼的人成群。经调查,29,30年的美国,或者纽约的自杀率比这之前并没有显著的上升,后期的上升可以立即为大萧条的失业效应。
2.胡佛总统啥都没做。胡佛总统在大萧条开始之后马上汇集各路工业头领(亨利福特等),要求增加生产,提升工资。但是之前已经解释过,崩盘前的美国经济完全依赖与股市,在股市挣不到钱,赔掉血本的人不花钱,工资涨得再快也没用。更别提提高生产根本不会有人买这回事了。紧接着是下调基本利率到5.0%,但是由于公司的钱全部投资到股市中了,贷款也很低迷,效果不大。胡佛当时还尝试着降低税收,但是同时降低政府开支(财政政策嘛。。fiscal policy),其目的是平衡政府开销以帮助市场回复信心,但是效果不大(股市还在降啊亲)。
3.民主党是救世主。注意,当时民主党跟共和党站在同一边,支持austerity的。他们当时并没有提出什么建设性意见。
紧接着就是持续十几年的经济大萧条。。我最开始也说了这个是讲述美国股市大崩盘的,经济大萧条时候来的事情,我们可以认为这两个之间有直接联系(因为股市赚钱的花销等等等)或者崩盘是萧条的导火索,但是更需要注意,29年以及之前几年的美国经济根本不像胡佛等人所说的“从根本上很可靠”,所以换句话说就是坑越挖越深,掉进去花个几年爬上来也是正常的。
这就算总结完了吧,推荐有时间有精力的人去读一读这本书,下一次书评我来说《Whoops!》,说完29年崩盘,我们再讲讲08年经济危机的前因后果(其实我先看完的这本,希望没忘掉)。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