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寻一代宗师的足迹——我读狂生张五常(三)
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读五常的大作了,最近时间充裕了,又重新开始看起他的书来,首先选择了他的《中国的未来》。
一直非常欣赏五常治学的态度。他写这本书时计划五年完成,可是实际只用了七个月,写的时候,听不知音,食不知味,认真严谨可见一斑。他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当然也遇到了很多的怀疑,但是诚如当年他写《佃农理论》一般,他坚持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的历史进程,至今二十又九个年头了,之间多少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已属不易。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拍了一部电视剧《大国崛起》,让世界的聚光灯再次照向中国,后来又拍了姊妹篇《复兴之路》,一部讲外国中兴的历史,一部讲中国。可惜两部电视剧我都没有完整的看过,但是评论零零总总的看了很多,整体感觉对两部电视剧的感觉还是很好的。这让人很自然的想到了当年的《河殇》,提倡蓝色文明,否定黄色文明。当然这个问题比较敏感,这里不做多论。说这些只是想说一个问题,我们大家都在关注中国的未来,从过去到现在,以致将来。五常也是如此,而且他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就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在审视中国大陆发生的一切。今天阅读他的《中国的未来》,就是希望回过头来看看,当年,八十年代中期,当我们的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走的是什么路,人们当时怎么看待中国的未来,现在的我们跟他们当时的看法有什么不同。到明年,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相信这些问题会有很多的讨论。
在当时,五常对中国经济改革的看法是持乐观的态度的,虽然很多人对中国改革的态度是悲观的。这个问题在现在看来已经没有悬念,因为中国每年持续以9%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雄辩的证明了改革开放的正确和我们走过道路的正确。五常之所以对此有乐观的态度,主要是他认为中国人自己对自己怀有希望。两百年来,中国人从没如此对自己充满希望。
毫无疑问,五常教授很多看法都是正确的,当然也有错误的地方。他在书中说:推断,劳工、生产工具、机器、建筑物,甚至土地,将会有若干程度的私有使用及转让权。这个被他言中了,最近土地的所有权问题似乎也有所改革。他指出中国经济改革的关键在于资产转让权的放宽程度。这里似乎有一个矛盾,因为按照他的观点,如果中国的资产转让权不被大量放宽,那么中国经济的发展就只能翻两番,更大的发展就不可能了,但是如果中国大量放宽了字串转让权,那么跟我们党共产的形象又不相符合。其实,这里我觉得他的预言是不对的,因为我们适量放开了资产转让权,而我们的经济到现在又何止翻了两番呢?还有一点,五常教授断言“私有财产”的字眼中国可能永远不会使用,但是国家保护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已经写进了宪法。因此很多地方看起来,他的预言是不准确的。但是他不愧是产权制度的高手,很多地方,都能有非常深刻和独到的见解,比如,我们一般在说共产和私产的根本区别是什么的时候,从初中到大学,我们的表述都是他们的基本区别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一个公有,一个私有。这本也是产权问题,但是五常的表述就深刻得多,严谨得多,他说“撇开一切有价值的资源,人本身就有权利及权利的限制。在这种制度下,每一个人都可以被称为是无产的——这是指没有资源的产权,但人的权利却是一种有价值的“产权”。又因为每个人的竞争力不同,每个人对资源运用的权利限制及产品的享用权利也跟着不同。等级也就由此而起。这种以等级分配权利来约束行为的制度,就是共产。”他举出了那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就是路边的李子树,它的产权的问题,然后就指出了要约束人们的竞争行为,必须要有约束机制,三种约束人们行为的机制为:以规例限制公共财产的使用,以界定私产为约束竞争行为的规则,以“人”本身作为界定权利的单位。而第三种,就引出了共产。在他看来,正式因为每个人的竞争力不同,对资源运用的权利限制以及产品的享用权利也不同,由此产生了等级,这是由于人的原因而产生的等级,正是这个等级约束了我们的分配权利,由此看出,人与人之间的权利是不平等的,因为存在等级。既然是不平等的,那么我们的所谓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就无从谈起了,这是人权与法制的冲突和矛盾。那么伴随而来的,是我们的军队、政府等都是纪律和服从,而非法制了,我们的党政也就难以分家。这就是他所谓的共产。当然他的这个理解,跟马克思是根本不同的,马克思说了共产是人人平等的,不存在不平等,是一个公平的社会。我赞同马克思的说法,并认为五常教授的说法从一开始就偏了。因为在共产的制度下,虽然每个人都可以被称为是无产的,但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国家却是财产的所有者,尤其是现在,我们仍然在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里面就有一项产权明晰,他说的每个人的竞争力不同,我们目前一定范围内存在私产,我想也是在初级阶段我们竞争力不同而形成的。当然,五常的功力非是我辈可以比拟,自然无法充分的辩驳,只能浅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但是他说的中国应该进一步以私产来界定产权,改革以来是逐渐在向这个方向发展,尤其是人的智力也可以作为一种私产,在我们现在的分配方式中,就存在着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提法。
当然他说的对产权的限定不是从资产,而是从人来限定,这些理论似乎高深了点,但是对于我来说,却是第一次听说,而这却是他二十多年前的观点了。
关于五常提倡中国应该加强法治的问题,我觉得需要重点谈一谈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都提倡依法治国,文革结束后,对四人帮的审判也是依法进行。但是到今天,我们的法治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呢?立法依然相当不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一定程度的存在。但是今天的法制与当时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但是仍然还需要注意。这次十#七大中#央常#委中有两人拥有法学背景,这是个可喜的现象,因为对我们的法制进程也许也有帮助。而我们的法制进程关键还是缺乏监督的体系,没有能够很好的,有效的执行下去,我想要能很好的施行法制,必须有独立的监督体系的保障。
在中国现在化的进程中,诚如五常所言,必须进行一个城市化的过程,让农村的人口转移到城市,现在开来,我们的城市化,是牺牲了农民的利益的,这也正是我们现在需要大力发展三农,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但是我觉得我们的城市化还是慢了点,因为我们城市化过程中有很多问题,尤其突出一点,就是户籍制度严重限制了我们城市化的进程。进程的务工人员,并不是城市人口,各方面都没有保障,他们跟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是有很大区别的。
我想稍微懂得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推行开来,是因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已经开展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路线,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而五常教授指出的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奉若神明的说法似乎有点过了。因为我们的很多做法我觉得是在中国实际情况上提出来的,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就是很突出的证明,只是他的文章发表在讲话之前,自然也就没有看到。我倒是觉得我们是将马克思主义当作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对待,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与时俱进。但是关于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这个问题上,误解了李嘉图的意思,我却没有能够看得很明白,因为自己对李嘉图的思想并没有很多的了解,而在学习相关课程的时候,对劳动价值论这个问题又从来没有完全真正的弄明白过,因为这个问题太艰深了,晦涩难懂。
五常教授从产权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改革,这是他专业的强项,当然也很有道理,因为中国这么多年的改革,归根到一点,是生产关系的变革,而产权无疑是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