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2007-11-15 20:53:00
以下是引用ruoyan在2007-11-15 15:02:00的发言:

人们为什么要交换? 就是为了交换产权?  看这个物品在你手里不舒服,非要自己占有,消费不消费没有关系?消费不是交换的目的?  如果确是这样, 产权过渡就是交换的本质, 但是事实不是如此吧。

很好,你开始说“人们”的交换而不是一人的交换了。

《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对交换行为的心理学动机解释是“以小用换取大用,以无用换取有用”。交换始于过剩,这是对历史事实的合理推断。如果没有盈余,自己消费尚且不够,用什么去和他人交换?

当盈余成为交换的诱因之后,消费不消费就逐渐被占有所取代。不要把“消费”归结于简单的衣食住行的消费,需求是有层次的,基本层次的物质消费满足后,人们会逐步上升到精神需求层面。当然,不少人最终沦于拜物教,就更和直接的消费无关了。

货币有实物货币与符号货币,符号货币从实物货币发展而来。两者的区别是:实物货币因本身有效用且这个效用与其信用品质有关,而符号货币则只依靠人为赋予信用品质。符号货币本身没有可供人们消费的效用,从满足人们的某种欲望能力上看,符号货币不是商品。说货币是商品是指具有流通功能,而不是消费功能。货币可以认为是商品但是特殊商品,是商品一般,这点好象马克思说的。我以为马克思对货币的成因描述是最精彩的部分之一,但符号货币没有直接消费功能你能否认吗?

你对货币和商品概念的理解太表明化了。货币本来就是一个“凭证”,是一种所有权,和它用什么载体表达没有关系。货币电子化、符号化都没有关系。“私有权”本身就是商品,例如知识产权等等。正因为如此,我才反复强调交换的本质是所有权交换。

价值决定价格可以啊,怎么决定?只是定性的说决定?价格是有具体数据的,你的价值——“有用性”的具体数据呢?

这个问题的确不好回答。不是没有定量的表述(《终结》中已有定量式子),而是定量的表述也依然没有达到你所说的“根本上”解决问题。经济学从提出效用论到效用论一统天下,再直到今日,都没有说出“效用”如何统计、用什么单位计量。

我们只能说一项交易达成了,双方都满足了、满意了,至于这个满足和满意用什么办法计量,怕是当事人也说不清楚。一个人愿意出1万元买走人家一个破碗,人家双方满意,第三者在旁边为“满意”的计量着急干吗?

问题是,如果你认为货币参与的交换是一次完整的交换,那么,比如笔与货币的交换,那四个价值判断在哪里?同样的货币数量有不同的价值判断?为什么?用货币本身能够解释吗?

卖笔的人对笔和货币的两个价值判断,买笔的人对笔和货币的两个价值判断。

货币理论本身的却问题重重。理论上的妥协办法是在交换中认可货币作为价值标准的计量单位地位,这样,货币的价值就永远是1,而且双方的认可一致(即1元货币就是1元,对双方都一样)。

效用的背后正是我探讨的问题。之所以我坚持基数效用,就是我认为效用可以进一步被描述,甚至被量化。我认为效用是餍足量与禀赋量的函数。而餍足量与禀赋量都是可以被观察、测试的外生变量,可以量化、赋值。由此加上边际均衡公理,可以模拟具体价格数据的形成。进一步讨论还是等到你承认价值与稀缺有关再讨论吧。

不同的物品对不同的人的效用不同,同一种物品对不同的人的“餍足量”是不同的。效用也是因人而异的,不可能客观地计量它。我记得我几年前就给你过一个如何计算“稀缺度”的公式,我放弃它是有原因的,因为它掉入了客观价值论的陷阱。

稀缺是一个“伪概念”,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对价值的另一种表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6 08:20:00
以下是引用ruoyan在2007-11-15 15:14:00的发言:

如果这一家人真的需要洗脸、洗脚,就是说认为洗比不洗要舒服、能带来享受,那么放弃洗脸洗脚就是一种损失。不能同时饮用、洗脸、洗脚,就是受到资源约束而不得已的放弃。之所以放弃的是洗而不是饮,就是因为饮带来的效用更大,或对饮的需要强度更大,这才有了你所说的顺序,顺序已经是权衡后的结果,而不是不要权衡。总的过程就是资源约束下的权衡。,这才是选择最合的“理”。

按你的逻辑,盈余是交换的基础,可如果两个人对两种物品都有赢余,还需要交换吗?真想不出你能怎么证明。

洗比不洗舒服,这有什么问题?本来需求就是有偏好顺序的嘛。这我在《终结》里讲得很清楚:需求项目按照偏好顺序排列,必要需求永远在首位(如饮水),其后的非必要需求按照偏好大小排列,序列的长度受限于总的支付能力的大小,也就是西经当中的那个“预算方程”。

很多需求项目之间除了都要求同样的支付之外,是相互独立的。你会把何时开车(对车辆道路汽油的消费)和何时睡觉(对房屋和卧具的消费)拉扯在一起均衡?

盈余是交换产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两人对两物都有盈余当然不需要交换了。交换就是互通有无嘛。但是不能因为人有你无就解释成为“稀缺”,看不到“有”的存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6 10:46:00

很好,你开始说“人们”的交换而不是一人的交换了。

你的感觉很不好!我是在说我所认为的众多交换形式的一种,而不是认为双方交换是交换的全部形式。这个区别希望你讨论时切记。

《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对交换行为的心理学动机解释是“以小用换取大用,以无用换取有用”。交换始于过剩,这是对历史事实的合理推断。如果没有盈余,自己消费尚且不够,用什么去和他人交换?

当盈余成为交换的诱因之后,消费不消费就逐渐被占有所取代。不要把“消费”归结于简单的衣食住行的消费,需求是有层次的,基本层次的物质消费满足后,人们会逐步上升到精神需求层面。当然,不少人最终沦于拜物教,就更和直接的消费无关了。

请直接回答:盈余是交换的必要条件吗?如果是,那么当所有物品都盈余时,还会产生交换吗?请举出历史事实。“小用”、“大用”在“用”不可以量化的时候,怎么判别?

你对货币和商品概念的理解太表明化了。货币本来就是一个“凭证”,是一种所有权,和它用什么载体表达没有关系。货币电子化、符号化都没有关系。“私有权”本身就是商品,例如知识产权等等。正因为如此,我才反复强调交换的本质是所有权交换。

实物货币不仅仅是一个凭证。只有符号货币才“仅仅”是一个凭证,也因此,本身没有效用。看不到货币的区别和实物货币的效用,才是太“表面”了。

这个问题的确不好回答。不是没有定量的表述(《终结》中已有定量式子),而是定量的表述也依然没有达到你所说的“根本上”解决问题。经济学从提出效用论到效用论一统天下,再直到今日,都没有说出“效用”如何统计、用什么单位计量。

我们只能说一项交易达成了,双方都满足了、满意了,至于这个满足和满意用什么办法计量,怕是当事人也说不清楚。一个人愿意出1万元买走人家一个破碗,人家双方满意,第三者在旁边为“满意”的计量着急干吗?

理论的目的就是解释,解释不清只能说理论还不到位。

卖笔的人对笔和货币的两个价值判断,买笔的人对笔和货币的两个价值判断。

货币理论本身的却问题重重。理论上的妥协办法是在交换中认可货币作为价值标准的计量单位地位,这样,货币的价值就永远是1,而且双方的认可一致(即1元货币就是1元,对双方都一样)。

货币的价值与收入的边际价值要区别开,这个问题就可以很好解释了。但收入的边际价值依赖于货币所能购买的物品的价值。你不承认物物交换的基本性,不承认边际概念,不承认效用,也就理解不到这一点。

不同的物品对不同的人的效用不同,同一种物品对不同的人的“餍足量”是不同的。效用也是因人而异的,不可能客观地计量它。我记得我几年前就给你过一个如何计算“稀缺度”的公式,我放弃它是有原因的,因为它掉入了客观价值论的陷阱

稀缺度不是你提出的概念,请不要“自用”,我提出的稀缺度公式也不是你给的,虽然你的第一公式上网在前。至于客观价值论还是主观价值论,你的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你没有分清评价者主观与消费者主观。

稀缺是一个“伪概念”,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对价值的另一种表述。

稀缺是价值瓦尔拉斯早就这样认为。但这样定义的价值与你的“有用性”的价值定义有重要区别,不要混淆。“有用性”定义存在前贴所说的悖论,请你解答一下那个悖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6 11:01:00
以下是引用championway在2007-11-16 8:20:00的发言:

洗比不洗舒服,这有什么问题?本来需求就是有偏好顺序的嘛。这我在《终结》里讲得很清楚:需求项目按照偏好顺序排列,必要需求永远在首位(如饮水),其后的非必要需求按照偏好大小排列,序列的长度受限于总的支付能力的大小,也就是西经当中的那个“预算方程”。

很多需求项目之间除了都要求同样的支付之外,是相互独立的。你会把何时开车(对车辆道路汽油的消费)和何时睡觉(对房屋和卧具的消费)拉扯在一起均衡?

盈余是交换产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两人对两物都有盈余当然不需要交换了。交换就是互通有无嘛。但是不能因为人有你无就解释成为“稀缺”,看不到“有”的存在。

按照你的观点,必要与不必要每个人都是一致的?有人宁愿饿着肚子先看电影,什么是必要的需求?偏好顺序又怎么排列?如果偏好因人而易,还有什么一般通用的偏好顺序吗?

需要是有马斯洛的层次性,但这不是严格必定如此的。即便遵从这个层次,那么在同一层次的多种需要之间,又怎么排序?吃与喝都是同样一个层次的生理需要,按照你的观点都属必要,但两者的偏好顺序有怎么区分?

正因为是相互独立的消费,才有均衡问题。如果互补品,就只能按固定比例(如一个相机只与一卷胶卷)一起消费;如果替代,就选择其一消费。

有农民为了子女上学而卖血,请问交换中盈余这个必要条件在哪里体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6 12:25:00
以下是引用ruoyan在2007-11-16 10:46:00的发言:

你的感觉很不好!我是在说我所认为的众多交换形式的一种,而不是认为双方交换是交换的全部形式。这个区别希望你讨论时切记。

我让你举出从事过的不是22形式的交换例子,你怎么不举?举出来不就说明22仅仅是特例了吗?

我刚刚去给车间买了几个轴承,还同时给化验室买了两件玻璃仪器,我认为我做了两次22——我同甲厂商就我的钞票和他的轴承之间的交换,以及我同乙厂商就我的钞票和他的仪器之间的交换。我不知道如何权衡轴承和玻璃仪器的效用以使之均衡,并且影响我对各自交换比例的决定。我只是为了节约时间把两个事情一趟办了,但是依然是有先后的,因为我无法一分为二同时进入两个商店和两个厂商交易。假如没有找到我要的轴承,可能明天还得跑一趟。我还要把几天的采购物品都放在一起均衡?

如果你来当我的采购员,你是如何决定这些交易的?

请直接回答:盈余是交换的必要条件吗?如果是,那么当所有物品都盈余时,还会产生交换吗?请举出历史事实。小用大用不可以量化的时候,怎么判别?

不是已经回答是必要条件了吗?所有物品都盈余当然不会交换了,我说不会,还要我举什么例子?

实物货币不仅仅是一个凭证。只有符号货币才仅仅是一个凭证,也因此,本身没有效用。看不到货币的区别和实物货币的效用,才是太表面了。

货币是不是凭证这个问题看来与你难以统一认识了。

效用是什么?难道仅仅针对消费品?你得到工资的时候有没有满足感?厂商卖东西,随着钞票一张一张收回,有没有满足感?这是不是得到货币带来的效用?

理论的目的就是解释,解释不清只能说理论还不到位。

人的认识是渐进的、有限度的,哪有什么到位的理论?那不成了极终真理了吗?

打破沙锅问到底,总会词穷的。我问为何炉台上有水,你说沙锅漏了,这就是解释,再问为何漏了,你回答不小心敲到沙锅上,弄了个裂纹,如果我还一直继续问下去,你总会词穷的。

清不清看你自己的标准是什么。我让你说出背后的背后的背后,你说说看吗?

货币的价值与收入的边际价值要区别开,这个问题就可以很好解释了。但收入的边际价值依赖于货币所能购买的物品的价值。你不承认物物交换的基本性,不承认边际概念,不承认效用,也就理解不到这一点。

没有什么边际的价值这种东西。经济学连边际是什么还没有说清楚,把增量和微商混同,还到处边际?你拿到工资的时候,哪一元钱是边际的收入?

稀缺度不是你提出的概念,请不要自用,我提出的稀缺度公式也不是你给的,虽然你的第一公式上网在前。至于客观价值论还是主观价值论,你的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你没有分清评价者主观与消费者主观。

我没有说你的稀缺度是由我而来的意思。

我的主观是交换者对价值判断的主观,交换者包括交换双方。评价者只有认同交换双方各自的评价的合理性,即把两个人当作各自独立思维的理想人,而不能另搞一套价值判断强加给交换者。交换者决定的交换比例也是依据自己的价值判断,而不是什么评价者主观。难道你作为交换者没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而要依据他人的评价?你不满意就不交换,否则还是理想人?

稀缺是价值瓦尔拉斯早就这样认为。但这样定义的价值与你的有用性的价值定义有重要区别,不要混淆。有用性定义存在前贴所说的悖论,请你解答一下那个悖论。

我说了是某种程度上。没有用乃至有害的东西谁会说它稀缺呢?有人说蚊子稀缺吗?这就是两者的联系统一。

你说的悖论在几楼?我找不到,所以没有回答。你再贴一遍来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6 12:41:00
以下是引用ruoyan在2007-11-16 11:01:00的发言:

按照你的观点,必要与不必要每个人都是一致的?有人宁愿饿着肚子先看电影,什么是必要的需求?偏好顺序又怎么排列?如果偏好因人而易,还有什么一般通用的偏好顺序吗?

谁说每个人都是一致的了?必要需求基本一致,非必要需求千差万别。“必要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好影响生存的需求。必要需求永远都是偏好最大的需求,当然是排在序列之首了。非必要需求位于必要需求之后,这是心理学层次需求理论的一般规律。当然具体的非必要需求偏好顺序因人而异了,这正是价值的主观性所致嘛。

需要是有马斯洛的层次性,但这不是严格必定如此的。即便遵从这个层次,那么在同一层次的多种需要之间,又怎么排序?吃与喝都是同样一个层次的生理需要,按照你的观点都属必要,但两者的偏好顺序有怎么区分?

同一层次的各种需求怎么决定,你自己都不知道吗?你总是纠缠在该喝水还是该吃饭的犹豫之中吗?不知道渴了喝水饿了吃饭吗?

正因为是相互独立的消费,才有均衡问题。如果互补品,就只能按固定比例(如一个相机只与一卷胶卷)一起消费;如果替代,就选择其一消费。

独立了还放在一起均衡干吗?独立二字何解?

有农民为了子女上学而卖血,请问交换中盈余这个必要条件在哪里体现?

买血的有钞票,这就是买方的盈余。而卖血的卖掉200ml不影响身体,这就是卖方盈余。如果卖掉2000ml他就死掉了,因此他没有2000ml的血液盈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6 15:20:00

我让你举出从事过的不是22形式的交换例子,你怎么不举?举出来不就说明22仅仅是特例了吗?

前面举过:三人连环需要,是3+3的交换。三人,三种物品,不包括欠条,或结绳记号。

我刚刚去给车间买了几个轴承,还同时给化验室买了两件玻璃仪器,我认为我做了两次22——我同甲厂商就我的钞票和他的轴承之间的交换,以及我同乙厂商就我的钞票和他的仪器之间的交换。我不知道如何权衡轴承和玻璃仪器的效用以使之均衡,并且影响我对各自交换比例的决定。我只是为了节约时间把两个事情一趟办了,但是依然是有先后的,因为我无法一分为二同时进入两个商店和两个厂商交易。假如没有找到我要的轴承,可能明天还得跑一趟。我还要把几天的采购物品都放在一起均衡?

如果你来当我的采购员,你是如何决定这些交易的?

把这种纯属于现象白描的例子反驳理论基础概念没有说服力。现代迂回复杂的交易形式是由一些基本的交易演化而来的。不是不能由基础概念解释,而是由简单到复杂有一个过程。如果什么都一眼看清,就不用理论了。如果理论仅仅满足于现象的某种程度概括,这样的理论只是处于归纳概念的阶段,离解释现象还很遥远。采购还需要经济学理论吗?一个合格的工人就可以做到。

不是已经回答是必要条件了吗?所有物品都盈余当然不会交换了,我说不会,还要我举什么例子?

是,后面看到你的回答了。你所说的盈余准确说是供给产品有盈余,但并未否定另一个品种稀缺,如果另一个品种不稀缺,即便没有盈余但刚好满足,能有交换吗?所以,即便按照你的盈余观点,稀缺也是交换的必要条件之一。

另外,你的小用大用,以什么来衡量?

效用是什么?难道仅仅针对消费品?你得到工资的时候有没有满足感?厂商卖东西,随着钞票一张一张收回,有没有满足感?这是不是得到货币带来的效用?

得到工资、货币的满足感是因为预期花费这些工资能带来可感受的消费满足,是以消费满足为依归的。

人的认识是渐进的、有限度的,哪有什么到位的理论?那不成了极终真理了吗?

打破沙锅问到底,总会词穷的。我问为何炉台上有水,你说沙锅漏了,这就是解释,再问为何漏了,你回答不小心敲到沙锅上,弄了个裂纹,如果我还一直继续问下去,你总会词穷的。

清不清看你自己的标准是什么。我让你说出背后的背后的背后,你说说看吗?

既然你的理论是为了解释交换,到位的标准就是模拟具体的交换价格(含具体数据)形成。这也是我的标准。

没有什么边际的价值这种东西。经济学连边际是什么还没有说清楚,把增量和微商混同,还到处边际?你拿到工资的时候,哪一元钱是边际的收入?

纠正一下,应当是货币或收入的边际效用,因为我理解的价值概念与边际效用同义。边际的概念很清楚就是变化率,是微商。有时称最后一个单位的效用,实际是微分增量,但由于与微商(非无限分)同数值(不同量纲),属于借用。在这样的理解下,一点不影响边际效用概念的应用。你拿到工资的时候,哪一元钱是边际的收入?最后一元钱带给我的某种物品的边际效用,就是这部分收入的边际效用。所以我认为货币本身不能解释边际效用,而需要落实到所购物品,货币只是一个手段、一个中间的过程。

我的主观是交换者对价值判断的主观,交换者包括交换双方。评价者只有认同交换双方各自的评价的合理性,即把两个人当作各自独立思维的理想人,而不能另搞一套价值判断强加给交换者。交换者决定的交换比例也是依据自己的价值判断,而不是什么评价者主观。难道你作为交换者没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而要依据他人的评价?你不满意就不交换,否则还是理想人?

主观这个词汇并不是交换者的专利。所以当你使用主观价值论的时候必须附加交换者的定语。我举过一个例子,奶水对婴儿是有价值的,但对奶水于婴儿的价值,母亲这一个第三观察者是有评判的可能的。因为母亲可以通过观察、总结判断出孩子和多少奶水就吃保了,并根据这些总结来判断出奶水对婴儿的价值,这个价值判断换一个细心的护士也会得到同样的结果,并不会一人一样即遵从观察者的主观任意。从这个意义上,价值是有客观性的。

我说了是某种程度上。没有用乃至有害的东西谁会说它稀缺呢?有人说蚊子稀缺吗?这就是两者的联系统一。

你说的悖论在几楼?我找不到,所以没有回答。你再贴一遍来吧。

含糊其词的某种程度。前面说过,你的有用性只是稀缺的一个必要条件,而稀缺是价值的充要条件,也就在这个程度上,有用性价值——你定义的价值——才符合了稀缺性价值观,而不是相反,稀缺价值观符合有用价值观的一部分。稀缺性价值观要比有用性价值观更严格。

悖论: 一杯湖水,可以说有用,因为可以解渴;也可以说没用,因为我可以另外取一杯。当你克服这个悖论的时候,稀缺概念就发生作用了。所以,有用性本身离开稀缺都说不清。

同一层次的各种需求怎么决定,你自己都不知道吗?你总是纠缠在该喝水还是该吃饭的犹豫之中吗?不知道渴了喝水饿了吃饭吗?

又忘了资源稀缺前提。吃饱喝足也是一种均衡,但不是稀缺下的均衡。一周你只有100元,而完全满足一周的吃饱喝足要200元,你一周都能做到饿了吃饱渴了喝足?

独立了还放在一起均衡干吗?独立二字何解?

我想问:不独立何解?均衡就是做到对哪一个品种都没有更强烈的欲望。对于独立的两品种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一个转换机制,用一种生产另一种是一种机制,用一种同别人交换另一种也是一种转换机制。如果是互补,就必须转换到技术要求的均衡比例;如果替代,说明满足的是同一种效用,就无须转换。只有独立品种才需要边际均衡这个标准。

买血的有钞票,这就是买方的盈余。而卖血的卖掉200ml不影响身体,这就是卖方盈余。如果卖掉2000ml他就死掉了,因此他没有2000ml的血液盈余。

这样解释盈余,你已经输理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6 19:28:00
逞口舌之辩,离学术远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6 20:53:00
以下是对ruoyan在2007-11-16 15:20:00的发言的对应回复:

前面举过:三人连环需要,是3+3的交换。三人,三种物品,不包括欠条,或结绳记号。

这是例子?我要你举出你从事的现实的例子,而不是让你虚构一个。

把这种纯属于现象白描的例子反驳理论基础概念没有说服力。现代迂回复杂的交易形式是由一些基本的交易演化而来的。不是不能由基础概念解释,而是由简单到复杂有一个过程。如果什么都一眼看清,就不用理论了。如果理论仅仅满足于现象的某种程度概括,这样的理论只是处于归纳概念的阶段,离解释现象还很遥远。采购还需要经济学理论吗?一个合格的工人就可以做到。

你承认是由“基本的交易演化而来的”就行了,这个基本的交易就是我所说的2+2。

你嫌我的例子简单,这也算辩论理由吗?简单的你都解释不了,还谈什么更复杂的?我就让你用你的两物效用均衡说说我上面的轴承和仪器的事情,你何妨小试牛刀?经济学理论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解释经济现象,张五常老先生的书不是就叫做《经济解释》嘛。

采购就是最基本的经济行为,你说的买大米面粉不都是采购吗?

的确一个合格的工人都可以做,所以我才在之前的帖子中说经济学中正确的部分的水平不会超过街头小贩的生意经的水平。

是,后面看到你的回答了。你所说的盈余准确说是供给产品有盈余,但并未否定另一个品种稀缺,如果另一个品种不稀缺,即便没有盈余但刚好满足,能有交换吗?所以,即便按照你的盈余观点,稀缺也是交换的必要条件之一。

交换一定是两个盈余,互通有无是两个“有”而不是一个“有”。

另外,你的小用大用,以什么来衡量?

用需求者自己的价值判断来决定。盈余就是多余,多余就嫌无用、小用,不如换点感觉有用的东西回来。效用、价值这些“感觉”的东西的计量想定量,很难。

得到工资、货币的满足感是因为预期花费这些工资能带来可感受的消费满足,是以消费满足为依归的。

得到工资的时候已经都安排好需求了?你是专指月光族吧?即便是月光族怕也不是这么好的计划性吧?

收入的花费项目很多,你承认得到货币有满足感,这很好。那么它是哪一项花费带来的,还是与全部花费有关?

既然你的理论是为了解释交换,到位的标准就是模拟具体的交换价格(含具体数据)形成。这也是我的标准。

甲认为甲的东西A的价值是5元,对方乙东西的价值B是10元,因此,甲最多出2件A去和乙交换1个B,否则甲就感到不合算;而乙认为B的价值是8元,认为A是6元,因此,乙要用一个B至少换回8/6个A,否则乙就感到吃亏了。甲乙两人最终的成交价格(A/B)就会落在2/1与8/6之间,具体位置他们讨价还价而定。

你如果继续问为何甲会觉得A值5元、乙认为A值6元,我就不要解释了,你去问他们好了。我只是认同对同一件物品两个人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正因为2/1不等于8/6,所以才有讨价还价的空间。

纠正一下,应当是货币或收入的边际效用,因为我理解的价值概念与边际效用同义。边际的概念很清楚就是变化率,是微商。有时称最后一个单位的效用,实际是微分增量,但由于与微商(非无限分)同数值(不同量纲),属于借用。在这样的理解下,一点不影响边际效用概念的应用。你拿到工资的时候,哪一元钱是边际的收入?最后一元钱带给我的某种物品的边际效用,就是这部分收入的边际效用。所以我认为货币本身不能解释边际效用,而需要落实到所购物品,货币只是一个手段、一个中间的过程。

承认边际就是微商就好。西经中可不是这样明确的,经常有“总边际”的表述。微商不对应、无法对应于“最后一个单位”。“最后一个单位”也是宏观量,不是微商对应的无穷小量。

你的工资当中哪一张是“最后”的一张?你买回的大米,哪一粒算是最后的一粒?你是把一张100元看作“最后一个单位”还是把它分为100张1元来寻找最后1元的效用?大米是按照“最后一餐的量”还是“最后1kg”还是“最后1粒”?

主观这个词汇并不是交换者的专利。所以当你使用主观价值论的时候必须附加交换者的定语。我举过一个例子,奶水对婴儿是有价值的,但对奶水于婴儿的价值,母亲这一个第三观察者是有评判的可能的。因为母亲可以通过观察、总结判断出孩子和多少奶水就吃保了,并根据这些总结来判断出奶水对婴儿的价值,这个价值判断换一个细心的护士也会得到同样的结果,并不会一人一样即遵从观察者的主观任意。从这个意义上,价值是有客观性的。

你这个例子不过是用母亲、护士替代婴儿、病人做出判断和决定的例子,婴儿的生命交付了母亲,病人的生命交付了护士,此时“婴儿”和“病人”都不是经济学所谓的理性人了。理性人必然要有能力有权力有权利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悖论: 一杯湖水,可以说有用,因为可以解渴;也可以说没用,因为我可以另外取一杯。当你克服这个悖论的时候,稀缺概念就发生作用了。所以,有用性本身离开稀缺都说不清。

这不是斯密的老套的“钻石悖论”的翻版吗?都批驳了N次了。

交换基于私有权分割,没有私有权,就谈不上什么处置物品的权力,就没有交换现象了。

斯密之所以提出钻石和水的价值悖论,原因在于他混淆了价值和价格两个概念。价格是交换比例,只针对交换而言。湖水人人拥有,无须交换,自然也没有什么价格问题了。

“也可以说没用,因为我可以另外取一杯”,没有用你取一杯作甚?经济学不研究没有动机的行为。

又忘了资源稀缺前提。吃饱喝足也是一种均衡,但不是稀缺下的均衡。一周你只有100元,而完全满足一周的吃饱喝足要200元,你一周都能做到饿了吃饱渴了喝足?

那我就死定了!不是饿死就是渴死,要么就是100元肯定活得了。经济学不研究穷到要死的人的事情,只研究有支付能力的人的事情,即“富人”的事情。

你这里的“满足一周”是对无效需求的满足。经济学不考虑这些。

我想问:不独立何解?均衡就是做到对哪一个品种都没有更强烈的欲望。对于独立的两品种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一个转换机制,用一种生产另一种是一种机制,用一种同别人交换另一种也是一种转换机制。如果是互补,就必须转换到技术要求的均衡比例;如果替代,说明满足的是同一种效用,就无须转换。只有独立品种才需要边际均衡这个标准。

不独立就是相关了。我上面说的轴承和仪器的事情就不相干嘛,因此也就不需要考虑什么均衡嘛。我让你说汽车和房子、吃饭和穿衣的均衡是怎么考虑的,你何妨说一说?

这样解释盈余,你已经输理了。

    支付或者说“让渡”就是对“盈余”的最好注解。被让渡的东西,只能解释为盈余而不是稀缺。你一边让渡某种私有物,一边认定自己缺少这东西,这就从行为心理学上不正常了,“缺少”就应该“需求”进来而不是“让渡”出去。

   经济学只研究行为动机一致的人,即理性人,不研究不正常的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6 23:51:00

前面举过:三人连环需要,是3+3的交换。三人,三种物品,不包括欠条,或结绳记号。

这是例子?我要你举出你从事的现实的例子,而不是让你虚构一个。
  

对于一个全称命题,任举一个例子反驳就够了。你并没有限定你的2+2中一个必是货币。

你承认是由“基本的交易演化而来的”就行了,这个基本的交易就是我所说的2+2。

就是??你的2+2既是现实的,又是基本的,到底是什么?从基本的2+2演化为现实的2+2,谁能理解这样的2+2?

你嫌我的例子简单,这也算辩论理由吗?简单的你都解释不了,还谈什么更复杂的?我就让你用你的两物效用均衡说说我上面的轴承和仪器的事情,你何妨小试牛刀?经济学理论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解释经济现象,张五常老先生的书不是就叫做《经济解释》嘛。

简单?简单有基本的意思,我没有说你的例子简单,而是举例的肤浅。犹如看不到电子就否定其存在一样。我的解释是一个链条,从边际均衡,到价格形成,到货币参与交换,到一般均衡价格的形成,到一般均衡价格的变化,从自给自足到分工交换,最后才涉及到你的为工厂买设备的那个现象。商品经济经过千年演化,要用最基本的概念解释演变了的现实,不是一句话说得完的。

采购就是最基本的经济行为,你说的买大米面粉不都是采购吗?

的确一个合格的工人都可以做,所以我才在之前的帖子中说经济学中正确的部分的水平不会超过街头小贩的生意经的水平。

经济行为是需要被解释的,但施行经济行为不需要很深的经济学理论。把经济学理解为“街头小贩的生意经”只能说是对经济学理解的不对。

交换一定是两个盈余,互通有无是两个“有”而不是一个“有”。
   

对于每一方而言,一定是有一个稀缺,不稀缺为什么要付出另一个“盈余”?你的两个“有”是不同人的“供给”的品种。问题在于两个“无”是不是稀缺,稀缺是不是交换的必要条件?

另外,你的小用大用,以什么来衡量?
   

用需求者自己的价值判断来决定。盈余就是多余,多余就嫌无用、小用,不如换点感觉有用的东西回来。效用、价值这些“感觉”的东西的计量想定量,很难。

如果不能计量,何来大小,注意大小不是有无,不要混淆。不能定量,你的理论又凭什么使用“小用换大用”?


    

得到工资的时候已经都安排好需求了?你是专指月光族吧?即便是月光族怕也不是这么好的计划性吧?

收入的花费项目很多,你承认得到货币有满足感,这很好。那么它是哪一项花费带来的,还是与全部花费有关?

可以没有安排好需求,但也一定没有定量的满足感,只是一种大概会带来满足感的快感,但这种快感不是消费满足感,并且要依赖消费满足感。

甲认为甲的东西A的价值是5元,对方乙东西的价值B是10元,因此,甲最多出2件A去和乙交换1个B,否则甲就感到不合算;而乙认为B的价值是8元,认为A是6元,因此,乙要用一个B至少换回8/6个A,否则乙就感到吃亏了。甲乙两人最终的成交价格(A/B)就会落在2/1与8/6之间,具体位置他们讨价还价而定。

你如果继续问为何甲会觉得A值5元、乙认为A值6元,我就不要解释了,你去问他们好了。我只是认同对同一件物品两个人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正因为2/1不等于8/6,所以才有讨价还价的空间。
    

当然要问甲的5元、10元怎么来的,为什么就不是7元20元,这个元是什么?金子?银子?2/1与8/6之间的具体位置由什么决定?讨价还价的依据是什么?没有依据还是没有找出?“问他们”可以解释一切,也就不用研究经济学了。同一件物品不同人有不同的判断,这样的理论深度十分肤浅。

当然要问甲的5元、10元怎么来的,为什么就不是7元20元,这个元是什么?金子?银子?2/1与8/6之间的具体位置由什么决定?讨价还价的依据是什么?没有依据还是没有找出?“问他们”可以解释一切,也就不用研究经济学了。同一件物品不同人有不同的判断,这样的理论深度十分肤浅。

承认边际就是微商就好。西经中可不是这样明确的,经常有“总边际”的表述。微商不对应、无法对应于“最后一个单位”。“最后一个单位”也是宏观量,不是微商对应的无穷小量。

边际效用一直就是这样定义的,没有什么再承认的问题。只能说你看到的书可能有误解。“最后一个单位”是可观察的一个单位,相比较总量而言,也是很小了。当作无穷小量使用不影响结论。

你的工资当中哪一张是“最后”的一张?你买回的大米,哪一粒算是最后的一粒?你是把一张100元看作“最后一个单位”还是把它分为100张1元来寻找最后1元的效用?大米是按照“最后一餐的量”还是“最后1kg”还是“最后1粒”?

任何一张可以是最后一张,任何一张当作最后一张都有相同的结论。最后一元、100元、“最后一餐的量”、“最后1kg”、“最后1粒”都不影响结论。只要始终都取同样的单位。

你这个例子不过是用母亲、护士替代婴儿、病人做出判断和决定的例子,婴儿的生命交付了母亲,病人的生命交付了护士,此时“婴儿”和“病人”都不是经济学所谓的理性人了。理性人必然要有能力有权力有权利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婴儿、病人是消费者,有自己的主观判断,可以用哭笑和语言表达,这种主观是消费者主观;而母亲和护士都是人也都有自己的主观,但作为观察者的主观价值判断必须符合婴儿和病人这些消费者的主观判断,婴儿病人的主观相对于观察者母亲和护士而言就已经是客观了。所以我才说,先分清观察者和消费者再谈什么主客观价值论。

悖论: 一杯湖水,可以说有用,因为可以解渴;也可以说没用,因为我可以另外取一杯。当你克服这个悖论的时候,稀缺概念就发生作用了。所以,有用性本身离开稀缺都说不清。

这不是斯密的老套的“钻石悖论”的翻版吗?都批驳了N次了。

交换基于私有权分割,没有私有权,就谈不上什么处置物品的权力,就没有交换现象了。

斯密之所以提出钻石和水的价值悖论,原因在于他混淆了价值和价格两个概念。价格是交换比例,只针对交换而言。湖水人人拥有,无须交换,自然也没有什么价格问题了。

“也可以说没用,因为我可以另外取一杯”,没有用你取一杯作甚?经济学不研究没有动机的行为。

说的是已经取的“那一杯水”没有用,而不是再取的“这一杯水”无用。也不是一般而言的“水”没有用。

这跟交换价格、私有权根本谈不上。如你说言,1+1时只有价值判断没有价格。但没有价格就没有价值吗?谁混淆了价值与价格?

那我就死定了!不是饿死就是渴死,要么就是100元肯定活得了。经济学不研究穷到要死的人的事情,只研究有支付能力的人的事情,即“富人”的事情。

你这里的“满足一周”是对无效需求的满足。经济学不考虑这些。

那你也是苯死的。“理性人”不会死,他会既买些水也买些食物,虽然都不满足,但均衡的半满足既不渴死也不饿死。

你的需求不是“需要”意义吗?还有什么“无效需要”之说?还是你自己又偷换概念了?

不独立就是相关了。我上面说的轴承和仪器的事情就不相干嘛,因此也就不需要考虑什么均衡嘛。我让你说汽车和房子、吃饭和穿衣的均衡是怎么考虑的,你何妨说一说?

轴承和仪器如果是一个设备(工程、项目)的必须,就是互补品,不是独立品。其均衡比例是技术约束的,必须符合才能消费(生产性消费)。

均衡就是这几种消费品放在一起你不对任何一种有比其它品种更为强烈的消费欲望。用你所有的收入达到最高水平的这样均衡状态,同时会实现效用最大化。

这样解释盈余,你已经输理了。

    支付或者说“让渡”就是对“盈余”的最好注解。被让渡的东西,只能解释为盈余而不是稀缺。你一边让渡某种私有物,一边认定自己缺少这东西,这就从行为心理学上不正常了,“缺少”就应该“需求”进来而不是“让渡”出去。

   经济学只研究行为动机一致的人,即理性人,不研究不正常的人。

用盈余定义交换(双向让渡),又用“让渡”“注解”“盈余”,不仅输理,还逻辑混乱。

你排斥稀缺,当然更不理解“相对稀缺”。用相对稀缺较少的换相对稀缺较多的是很理性的人。希望你能增加“相对”的意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7 0:03:16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7 09:08:00
以下是引用ruoyan在2007-11-16 23:51:00的发言:

对于一个全称命题,任举一个例子反驳就够了。你并没有限定你的2+2中一个必是货币。
    你说你举的例子是“链环交换”,链环,起码有两个链节吧?请问你的链节是什么,不就是2+2么?

就是??你的2+2既是现实的,又是基本的,到底是什么?从基本的2+2演化为现实的2+2,谁能理解这样的2+2?

“基本”就是基本事实,就是“现实”,有何冲突?经济现实当中处处都是2+2式的基本交换,你说出个例外我看看。

简单?简单有基本的意思,我没有说你的例子简单,而是举例的肤浅。犹如看不到电子就否定其存在一样。我的解释是一个链条,从边际均衡,到价格形成,到货币参与交换,到一般均衡价格的形成,到一般均衡价格的变化,从自给自足到分工交换,最后才涉及到你的为工厂买设备的那个现象。商品经济经过千年演化,要用最基本的概念解释演变了的现实,不是一句话说得完的。

不要忘记,链条是由链节组成的。你只看到链条,不承认链节,这才是“看不到电子就否认其存在”。

经济行为是需要被解释的,但施行经济行为不需要很深的经济学理论。把经济学理解为“街头小贩的生意经”只能说是对经济学理解的不对。

“街头小贩的生意经”,怕是现代经济学的最高水平了。小贩都知道不同的顾客有不同的价值判断,会接受不同的价格,而你的经济学只会去寻找客观存在的价值和效用。

对于每一方而言,一定是有一个稀缺,不稀缺为什么要付出另一个“盈余”?你的两个“有”是不同人的“供给”的品种。问题在于两个“无”是不是稀缺,稀缺是不是交换的必要条件?

另外,你的小用大用,以什么来衡量?
   

对,同样两个无是对不同的人而言的,是对于局部的,总体上什么都不缺。两个“有”和两个“无”并存,凭什么只把经济学归结于“无”?

经济学谈论需求的时候总是把支付能力摆在前面的,不考虑无支付能力的需求,即需求都是可以被满足的需求,即不稀缺的需求。只要经济学还限于有供给的需求,就不应该再谈论稀缺了,否则就是自相矛盾。

如果不能计量,何来大小,注意大小不是有无,不要混淆。不能定量,你的理论又凭什么使用“小用换大用”?

你想客观地定量计量“感觉”、“满足”、“幸福”这些东西,你就试试吧。我是能力有限,看不到这种可能。

可以没有安排好需求,但也一定没有定量的满足感,只是一种大概会带来满足感的快感,但这种快感不是消费满足感,并且要依赖消费满足感。

你的满足感不是靠多种消费的均衡来确定么,没有安排好你怎么均衡的?

当然要问甲的5元、10元怎么来的,为什么就不是7元20元,这个元是什么?金子?银子?2/1与8/6之间的具体位置由什么决定?讨价还价的依据是什么?没有依据还是没有找出?“问他们”可以解释一切,也就不用研究经济学了。

元就是价值单位么,你叫什么单位随便了。

认识的有限性,决定了人们对原因的回答只能达到当前的某个层次,我上面说了,不可能有终极的认识。不信,你提一个问题我来问,看你有没有“最后”的答案。

同一件物品不同人有不同的判断,这样的理论深度十分肤浅。

肤浅?怕是很多人还没有达到这个“肤浅”的水平呢。认定物品有可以计量的、不因人而异的价值的人多得很呢。

边际效用一直就是这样定义的,没有什么再承认的问题。只能说你看到的书可能有误解。

呵呵,都是大师级的人物的教材水平的书。我只是把它当作现在经济学的水平标志。

“最后一个单位”是可观察的一个单位,相比较总量而言,也是很小了。当作无穷小量使用不影响结论。

航空公司要买两架飞机,是不是有一架的效用为零?铁路要增添一列客车,是这列客车的效用为零?还是其中的一节效用递减为零?

任何一张可以是最后一张,任何一张当作最后一张都有相同的结论。最后一元、100元、“最后一餐的量”、“最后1kg”、“最后1粒”都不影响结论。只要始终都取同样的单位。

是么?如果你的工资是700元,现在发给你一张100美元的钞票,它算不算是最后那一张?效用是否已经递减为零?

婴儿、病人是消费者,有自己的主观判断,可以用哭笑和语言表达,这种主观是消费者主观;而母亲和护士都是人也都有自己的主观,但作为观察者的主观价值判断必须符合婴儿和病人这些消费者的主观判断,婴儿病人的主观相对于观察者母亲和护士而言就已经是客观了。所以我才说,先分清观察者和消费者再谈什么主客观价值论。

主观,就是因人而异,没有其它解释。

你举的这个“婴儿”案例,哭或者笑所表示的意思,属于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没有人会将婴儿啼哭当作婴儿身体舒适的表达,即不存在因人而异的问题。

说的是已经取的“那一杯水”没有用,而不是再取的“这一杯水”无用。也不是一般而言的“水”没有用。

你另取的一杯和已经取来的一杯有何客观的(物理化学)差异?为何那一杯没用,你再取一杯就有用?

这跟交换价格、私有权根本谈不上。如你说言,1+1时只有价值判断没有价格。但没有价格就没有价值吗?谁混淆了价值与价格?

当然说斯密了。斯密的钻石和水的悖论你一定知道么,它就是混淆了价格和价值。你没有混淆这很好,就回答上一条吧。

那你也是苯死的。“理性人”不会死,他会既买些水也买些食物,虽然都不满足,但均衡的半满足既不渴死也不饿死。

我说的满足,是满足生存,不满足当然会死,而你又将满足说成是满足不可能的需求。

理性人不是提出虚无需求目标从而导致自己总活在半满足状态的人。“知足常乐”说的是理性人会提出切合实际的目标。半满足就是不满足。

你的需求不是“需要”意义吗?还有什么“无效需要”之说?还是你自己又偷换概念了?

不要强加于人。我历来反对同时使用“需要”和“需求”两个概念,这是文字游戏。经济学只谈论有效的,我也不谈论无效需求。

轴承和仪器如果是一个设备(工程、项目)的必须,就是互补品,不是独立品。其均衡比例是技术约束的,必须符合才能消费(生产性消费)。

如果是?如果不是呢?

你的意思是,互补约束的物品不存在效用均衡。那么独立的、非互补的、无约束的为何要考虑均衡?考虑均衡不等于互相有约束了么?还谈论什么独立?

用盈余定义交换(双向让渡),又用“让渡”“注解”“盈余”,不仅输理,还逻辑混乱。

你认定被让渡的东西是稀缺,我奈你何?

被让渡的东西,是因为多余,而稀缺的东西,是需要换回的,这混乱吗?

你承认稀缺是相对的就行了。我质问的就是,为何经济学会把相对于交换者一方的稀缺说成是整个经济学的灵魂和基础,为何视交换者另一方的让渡于不顾?这就像一人指着一枚钱币的正面说:钱币的正面是组成钱币的基础。

看来我们的争论一时不会有结果。不妨转换一个话题:经济学所考虑的有效需求是否和稀缺的观点有矛盾?如何?要不我写个“论有效需求和稀缺论的矛盾性”贴上来作为正方,你来跟帖反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7 11:46:00

你说你举的例子是“链环交换”,链环,起码有两个链节吧?请问你的链节是什么,不就是2+2么?

是两个人但是三种物品。甲需要A,供应B;乙需要B,供应C;丙需要C可供应A;你给我找出个2+2的“链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7 11:49:00

航空公司要买两架飞机,是不是有一架的效用为零?铁路要增添一列客车,是这列客车的效用为零?还是其中的一节效用递减为零?

递减就是为零?什么思维逻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7 11:55:00

你另取的一杯和已经取来的一杯有何客观的(物理化学)差异?为何那一杯没用,你再取一杯就有用?

一个对象功能性意义上的有用与我是否需要且必须使用这个对象意义上的有用不同,能体会到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7 12:00:00

我说的满足,是满足生存,不满足当然会死,而你又将满足说成是满足不可能的需求。

又是一个“满足”定义的问题。我理解的满足就是餍足;而你认为只要活着就是满足的。所以瘦骨嶙峋也是一种满足状态,抽出200CC血,还是满足。朱门与乞丐都是满足,因为他们都“生存”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7 12:39:00
以下是引用ruoyan在2007-11-17 11:46:00的发言:

你说你举的例子是“链环交换”,链环,起码有两个链节吧?请问你的链节是什么,不就是2+2么?

是两个人但是三种物品。甲需要A,供应B;乙需要B,供应C;丙需要C可供应A;你给我找出个2+2的“链节”。

你说说这个假设例子的现实性何在。

供给还有一个量的问题,你先结合量的概念在纸上推演一下如何成交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7 12:47:00
以下是引用ruoyan在2007-11-17 12:00:00的发言:

我说的满足,是满足生存,不满足当然会死,而你又将满足说成是满足不可能的需求。

又是一个“满足”定义的问题。我理解的满足就是餍足;而你认为只要活着就是满足的。所以瘦骨嶙峋也是一种满足状态,抽出200CC血,还是满足。朱门与乞丐都是满足,因为他们都“生存”着。

满足和餍足不过是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而已,怎么搞循环定义?

谁简单地说满足就是活着了?“生存”之说是针对你前面一个月需要200元食品而只有100元的收入特例而说的嘛。既然你100元已经可以活下来,你凭什么把需要定为200元?为何不定为2K、2W、2亿元?你这种无供给支持的需求不又变成经济学所不予考虑的“无效需求”了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7 12:52:00
以下是引用ruoyan在2007-11-17 11:49:00的发言:

航空公司要买两架飞机,是不是有一架的效用为零?铁路要增添一列客车,是这列客车的效用为零?还是其中的一节效用递减为零?

递减就是为零?什么思维逻辑?

谁说递减就是零了?效用论讲“最后一个单位”的效用为零,这是你所认可的逻辑,又不是我的逻辑,你说这是什么逻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7 12:59:00
以下是引用ruoyan在2007-11-17 11:55:00的发言:

你另取的一杯和已经取来的一杯有何客观的(物理化学)差异?为何那一杯没用,你再取一杯就有用?

一个对象功能性意义上的有用与我是否需要且必须使用这个对象意义上的有用不同,能体会到吗?

太绕口了吧。既然两杯无法区分彼此,哪里来的两个“有用”?我体会不出。

就像两张同面值的钞票,你非要说一张有用另一张无用,为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7 14:32:00

如果是?如果不是呢?

想不出一个工厂的任何一个部件不是整个工厂技术要求的一部分,没有这部分,工厂的功能就不能正常发挥,这就是互补。所有互补品一起发挥一个效用。

非互补的独立物品之所以需要均衡,是由于不均衡将使消费者对其中某种稀缺度较大的物品有着更为强烈的满足欲望。在餍足束上,独立物品呈现互补的比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7 14:39:00

不要强加于人。我历来反对同时使用“需要”和“需求”两个概念,这是文字游戏。经济学只谈论有效的,我也不谈论无效需求。

你忘记了你一直强调你的需求是无收入约束的需求?你反对西经的需求概念,你的需求不是餍足量的涵义还能是什么。你给出个你的不同于餍足量的“需求”定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7 14:58:00

你认定被让渡的东西是稀缺,我奈你何?

我没有认定被让渡的东西是稀缺,但我认定被让渡的东西不一定是盈余,有区别。

被让渡的东西,是因为多余,而稀缺的东西,是需要换回的,这混乱吗?

说你混乱是指循环定义,用盈余定义让渡,又让渡定义盈余。

你没有稀缺程度的概念,只有盈余和和不盈余。所以,你理解不了让渡较小的稀缺和换回较大稀缺的道理。

居然把人的200CC血当作盈余,只要不致死,大概什么都是盈余了。这种生存太可怜了。

你承认稀缺是相对的就行了。我质问的就是,为何经济学会把相对于交换者一方的稀缺说成是整个经济学的灵魂和基础,为何视交换者另一方的让渡于不顾?这就像一人指着一枚钱币的正面说:钱币的正面是组成钱币的基础。

承认?对于一向反对稀缺概念的人才需要承认。绝对稀缺与相对稀缺需要的是你的理解。

我质问的就是,为何经济学会把相对于交换者一方的稀缺说成是整个经济学的灵魂和基础,为何视交换者另一方的让渡于不顾?这就像一人指着一枚钱币的正面说:钱币的正面是组成钱币的基础。

当你理解了交换的动力源于消费需要时,就会释疑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7 15:35:1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7 15:09:00
以下是引用championway在2007-11-17 12:47:00的发言:

满足和餍足不过是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而已,怎么搞循环定义?

谁简单地说满足就是活着了?“生存”之说是针对你前面一个月需要200元食品而只有100元的收入特例而说的嘛。既然你100元已经可以活下来,你凭什么把需要定为200元?为何不定为2K、2W、2亿元?你这种无供给支持的需求不又变成经济学所不予考虑的“无效需求”了吗?

“不满足当然会死,”这是你的原话,可是不餍足不会死,所以你的“满足”与餍足完全不同。

既然你100元已经可以活下来,你凭什么把需要定为200元?

你的“活”就一种活法吧。不然怎么不懂200元比100元活的好?200元是吃饱喝足的活,100元是半饥半饿地活。

其它的什么无效需求之类,你还是先定义和回忆一下你自己的“需求”概念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7 15:41:00

航空公司要买两架飞机,是不是有一架的效用为零?铁路要增添一列客车,是这列客车的效用为零?还是其中的一节效用递减为零?

这是你的原话吧,一谈递减就理解为递减到零,冤枉吗?这是什么逻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7 15:44:00
以下是引用championway在2007-11-17 12:59:00的发言:

太绕口了吧。既然两杯无法区分彼此,哪里来的两个“有用”?我体会不出。

就像两张同面值的钞票,你非要说一张有用另一张无用,为何?

见第2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7 15:49:00
以下是引用ruoyan在2007-11-17 14:39:00的发言:

不要强加于人。我历来反对同时使用“需要”和“需求”两个概念,这是文字游戏。经济学只谈论有效的,我也不谈论无效需求。

你忘记了你一直强调你的需求是无收入约束的需求?你反对西经的需求概念,你的需求不是餍足量的涵义还能是什么。你给出个你的不同于餍足量的“需求”定义。

谁强调无收入约束了?不仅仅是有约束,而且我是两个约束:资金约束+时间约束。

正是你把餍足理解为无约束,才导致你有此误解。我基本上不谈餍足这个词,需求就是需求动机,有三个要素构成:需要什么、需要多少、什么交换条件下需求。没有三个要素的确立,一项需求动机就不能成立,而动机不成立,就不能有行为。否则就违背了理性人的行为学原则——动机行为逻辑一致性。

而需求动机的确立,对于行为人来说,一定是最大满足的。否则,我们无法解释他为何如此而不那般。你用100元的支付决定你一个月的需求,需求量达到了,你的需求也就满足了。当然你也可以用“餍足”这个词。如果再给你100元,你继续增加此项消费,应该视为另一个需求。否则,有效需求的概念永远不成立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7 16:12:00
以下是引用ruoyan在2007-11-17 15:44:00的发言:

见第2楼.

这不是回答过了吗?两种区分只是你自己要这样分。经济学谈论价值决定价格,当然是定量而言的嘛。

即使是按照你的定性定量考虑,我也不知道两杯同样的水在定量或者定性上的差异是什么,你不妨明说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7 16:28:00
以下是引用ruoyan在2007-11-17 14:39:00的发言:

你反对西经的需求概念,你的需求不是餍足量的涵义还能是什么。你给出个你的不同于餍足量的“需求”定义。

看来你一直没有我反对西经的需求概念是反对什么。

我的反对是从变量设立方面的,主要有两点:第一,对需求量定义当中事先附加了“价格不变”的条件,这否定了价格是一个时点数的事实;第二,餍足量是一个时点数,而西经的需求量被定义为一个时段数,在使用这一概念的时候,有常常用时点数的“某次购买量”、“某次交易量”替代之。

西经有两点我是继承的:第一,理性人的概念;第二,有效需求的概念。西经的展开其实都与这两个概念有矛盾,所以我认为它不成立。刚刚帖出的帖子,也就是说“有效”和“稀缺”矛盾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7 16:54:00

谁强调无收入约束了?不仅仅是有约束,而且我是两个约束:资金约束+时间约束。

以下是你自己的帖子:

真正的需求量概念应该等同于上式当中的消费量概念。就像王大妈家里月吃大米量一样,是一个需求量概念,也是一个消费量概念,但是它不等于王大妈购买的大米量,也不是王大妈家中尚存的大米量。

 

对于消费者来说,需求量是个常数,价格比前期上涨,只要他可以接受,他还会消费那么多量,价格比前期下跌,他依然消费那么多,因为理性决定了他会把省出来的钱用作其它用途之上。

 

【当需求被满足时需求者所获得的需求物的量。”“因为当消费的量达到这个量时需求者得到解欲,

因此,我们又称这个需求量为解欲需求量’”

“消费量”、“当需求被满足时需求者所获得的需求物的量”、解欲需求量有什么约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7 17:09:00
以下是引用championway在2007-11-17 16:12:00的发言:

这不是回答过了吗?两种区分只是你自己要这样分。经济学谈论价值决定价格,当然是定量而言的嘛。

即使是按照你的定性定量考虑,我也不知道两杯同样的水在定量或者定性上的差异是什么,你不妨明说了。

稀缺时,你取的一杯水我不能不用,所以有用;即便我另取一杯也是更稀缺后的一杯。比如我要喝三杯水完全满足,现在只有2杯,你取了一杯,对我而言这杯无可替代,有我就能喝两杯,无你这杯就剩下一杯,剩下的一杯与你这杯边际效用不同,所以你这杯有用。

不稀缺时,你取的一杯水我可以不用,所以是无用。比如我仍然三杯满足,但有一池泉水,你取一杯我可以不用,因为对我少这样一杯无所谓,我还可以另外取一杯,另外的一杯的边际效用与你这杯一样。所以你这杯无用。

所以,同样有用(功能有用)的水有时无用(边际为零)。只用“有用性”不足以说明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