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让你举出从事过的不是2+2形式的交换例子,你怎么不举?举出来不就说明2+2仅仅是特例了吗?
前面举过:三人连环需要,是3+3的交换。三人,三种物品,不包括欠条,或结绳记号。
我刚刚去给车间买了几个轴承,还同时给化验室买了两件玻璃仪器,我认为我做了两次2+2——我同甲厂商就我的钞票和他的轴承之间的交换,以及我同乙厂商就我的钞票和他的仪器之间的交换。我不知道如何权衡轴承和玻璃仪器的效用以使之均衡,并且影响我对各自交换比例的决定。我只是为了节约时间把两个事情一趟办了,但是依然是有先后的,因为我无法一分为二同时进入两个商店和两个厂商交易。假如没有找到我要的轴承,可能明天还得跑一趟。我还要把几天的采购物品都放在一起均衡?
如果你来当我的采购员,你是如何决定这些交易的?
把这种纯属于现象白描的例子反驳理论基础概念没有说服力。现代迂回复杂的交易形式是由一些基本的交易演化而来的。不是不能由基础概念解释,而是由简单到复杂有一个过程。如果什么都一眼看清,就不用理论了。如果理论仅仅满足于现象的某种程度概括,这样的理论只是处于归纳概念的阶段,离解释现象还很遥远。采购还需要经济学理论吗?一个合格的工人就可以做到。
不是已经回答是“必要条件”了吗?所有物品都盈余当然不会交换了,我说“不会”,还要我举什么例子?
是,后面看到你的回答了。你所说的盈余准确说是供给产品有盈余,但并未否定另一个品种稀缺,如果另一个品种不稀缺,即便没有盈余但刚好满足,能有交换吗?所以,即便按照你的盈余观点,稀缺也是交换的必要条件之一。
另外,你的“小用”,“大用”,以什么来衡量?
效用是什么?难道仅仅针对消费品?你得到工资的时候有没有满足感?厂商卖东西,随着钞票一张一张收回,有没有满足感?这是不是得到货币带来的效用?
得到工资、货币的满足感是因为预期花费这些工资能带来可感受的消费满足,是以消费满足为依归的。
人的认识是渐进的、有限度的,哪有什么“到位”的理论?那不成了极终真理了吗?
打破沙锅问到底,总会词穷的。我问为何炉台上有水,你说沙锅漏了,这就是解释,再问为何漏了,你回答不小心敲到沙锅上,弄了个裂纹,如果我还一直继续问下去,你总会词穷的。
清不清看你自己的标准是什么。我让你说出背后的背后的背后,你说说看吗?
既然你的理论是为了解释交换,到位的标准就是模拟具体的交换价格(含具体数据)形成。这也是我的标准。
没有什么边际的价值这种东西。经济学连“边际”是什么还没有说清楚,把增量和微商混同,还到处“边际”?你拿到工资的时候,哪一元钱是边际的收入?
纠正一下,应当是货币或收入的边际效用,因为我理解的价值概念与边际效用同义。边际的概念很清楚就是变化率,是微商。有时称“最后一个单位的效用”,实际是微分增量,但由于与微商(非无限分)同数值(不同量纲),属于借用。在这样的理解下,一点不影响边际效用概念的应用。“你拿到工资的时候,哪一元钱是边际的收入?”最后一元钱带给我的某种物品的边际效用,就是这部分收入的边际效用。所以我认为货币本身不能解释边际效用,而需要落实到所购物品,货币只是一个手段、一个中间的过程。
我的“主观”是交换者对价值判断的主观,交换者包括交换双方。评价者只有认同交换双方各自的评价的合理性,即把两个人当作各自独立思维的理想人,而不能另搞一套价值判断强加给交换者。交换者决定的交换比例也是依据自己的价值判断,而不是什么“评价者主观”。难道你作为交换者没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而要依据他人的评价?你不满意就不交换,否则还是理想人?
主观这个词汇并不是“交换者”的专利。所以当你使用“主观价值论”的时候必须附加“交换者”的定语。我举过一个例子,奶水对婴儿是有价值的,但对奶水于婴儿的价值,母亲这一个第三观察者是有评判的可能的。因为母亲可以通过观察、总结判断出孩子和多少奶水就吃保了,并根据这些总结来判断出奶水对婴儿的价值,这个价值判断换一个细心的护士也会得到同样的结果,并不会一人一样即遵从观察者的主观任意。从这个意义上,价值是有“客观性”的。
我说了是“某种程度”上。没有用乃至有害的东西谁会说它稀缺呢?有人说蚊子稀缺吗?这就是两者的联系统一。
你说的“悖论”在几楼?我找不到,所以没有回答。你再贴一遍来吧。
含糊其词的“某种程度”。前面说过,你的“有用性”只是“稀缺”的一个必要条件,而稀缺是价值的充要条件,也就在这个“程度”上,“有用性”价值——你定义的价值——才符合了稀缺性价值观,而不是相反,稀缺价值观符合“有用”价值观的一部分。稀缺性价值观要比有用性价值观更严格。
悖论: 一杯湖水,可以说有用,因为可以解渴;也可以说没用,因为我可以另外取一杯。当你克服这个悖论的时候,稀缺概念就发生作用了。所以,有用性本身离开稀缺都说不清。
同一层次的各种需求怎么决定,你自己都不知道吗?你总是纠缠在该喝水还是该吃饭的犹豫之中吗?不知道渴了喝水饿了吃饭吗?
又忘了资源稀缺前提。吃饱喝足也是一种均衡,但不是稀缺下的均衡。一周你只有100元,而完全满足一周的吃饱喝足要200元,你一周都能做到饿了吃饱渴了喝足?
独立了还放在一起均衡干吗?独立二字何解?
我想问:不独立何解?均衡就是做到对哪一个品种都没有更强烈的欲望。对于独立的两品种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一个转换机制,用一种生产另一种是一种机制,用一种同别人交换另一种也是一种转换机制。如果是互补,就必须转换到技术要求的均衡比例;如果替代,说明满足的是同一种效用,就无须转换。只有独立品种才需要边际均衡这个标准。
买血的有钞票,这就是买方的盈余。而卖血的卖掉200ml不影响身体,这就是卖方盈余。如果卖掉2000ml他就死掉了,因此他没有2000ml的血液盈余。
这样解释盈余,你已经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