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55301301000awh.html
前段时间把日本人自己写的日本经济史8 高速增长看完,有些问题似乎也正在中国发生。产业政策,农村金融改革,农村劳动力装移,对美贸易顺差过大,也同样面临对美元升值的压力。
日本六七十年代经历过一段船舶行业高速发展的阶段,但后来却是产能过剩。船舶行业是个商业周期长的产业。本人学的正是船舶专业,这几年中国船舶行业确实也很火(上次中国船舶南方集团29家集体过来做专场招聘会)。这其中大概有如下几个原因,国家有政策,胡锦涛还说过要把中国发展成造船强国,区别于造船大国,设备自给能力很重要,而中国现阶段大部分是别人设计图纸,再拿到中国建造,廉价劳动力有时候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大的优势,而且建造的船舶上面很多的配套的设备是从国外进口,就像船舶主机,如果主机公司不能按时供给的话,就会延长这边船舶公司的建造周期,一丝隐痛。另外的原因包括产业的转移,海运的发展。这其中也有产能过剩的隐患,但我本人感觉国内却有一股热劲,十年之后,过剩停滞的风险必然无疑。
自从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生产力大量释放,国内生产总值高速增长,当我们回国这一段历程,这其中不得不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具有关键意义。自从小平同志提出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可以和市场经济相融。意识形态的禁锢在逐步减少,一切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过后来也有人评论说着一口号的提出也带来一些隐患,就像现在提出的科学发展算是一个调整。当我们思索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的时候,体制的设置或改革其实在中国市场环境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像产权制度的设置,当产权以及其他一系列由此引伸出来的权利被法律确定下来,其实在减少交易摩擦,或者说交易成本,为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创造了环境,也给个人追求自己的财富创造了制度上的安排。而政府就是在这些领域有重大影响,至于其他像财政政策更多的是引导。 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三部曲之一《国家竞争优势》,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即定位,但现在感觉中国各个省份的产业有趋同现象,低效率重复建设严重。生产力布局或者说产业布局对于区域协调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户籍制度上的限制,或者说是一种歧视。上次在深圳,经常会感觉一股外来居民与本地居民的摩擦,或者说是富与穷之间的摩擦。
在中国和平崛起的进程中,又会有些什么因素在缩短这一段追赶的时间。正如丹尼斯所说的技术状况是一个很大的考量,信息革命算是一种技术冲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 10:36:49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