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369 1
2013-08-15

    萨伊定律告诉我们: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也就是说,萨伊定律认为不存在生产过剩。这种认识成为古典学派主流的经济思想。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存在相对过剩,并由此预言了经济危机,但在西方一直被认为是异端。直至凯恩斯的通论出版,萨依定律的影响力才开始减退。由于缺乏坚实的微观基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被新古典学派认为在理论上是不恰当的。20世纪80年代,美国出现新凯恩斯主义,致力于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要组成部分提供严密的微观经济基础。新古典主义模型和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之间的关键性差别在于对待价格确定行为上。与价格接受者(新古典模型的主角)形成对照,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假定制定价格的是垄断企业,而非假定是完全竞争企业。由于市场同时存在着垄断和竞争,于此同时出现了以萨缪尔森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并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但是,这些理论都遇到了现实的难题——如何解释“滞胀”这一现象,即经济增长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在这个难题面前,无论是新古典还是凯恩斯的理论都显得力不从心。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相对过剩。遗憾的是,“生产相对过剩”之中的“相对”一词只在新剑桥学派中得到一定的理解。而包括凯恩斯在内的许多西方经济学家都把“生产相对过剩”理解成了“总生产过剩”即“总需求不足”。“总需求不足”抹杀了由于社会两极分化、贫富不均引起的“相对过剩”,自然建立在其上的经济理论就偏离了现实方向,而只能在其所谓的“微观假定”之上建立空中楼阁。因此,只有从微观层面正确地揭示马克思的“生产相对过剩”理论,才能深刻理解经济危机的本质,才能正确揭示经济学的奥秘。

    斯拉法理论从微观层面揭示了价值的循环过程。新剑桥学派以此作为进一步探讨价值和收入问题的依据,其代表人物琼·罗宾逊想以此为微观基础把马克思、凯恩斯和李嘉图的经济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新的经济学理论。但是由于斯拉法理论只停留在产品的循环上,而未能揭示产品与劳动力两大生产过程中价值的相互转换和循环,琼·罗宾逊以此为基础进行研究自然无法实现这一梦想。

    在斯拉法的生产体系中,斯拉法只从产品的生产方面来考虑,而没有结合劳动力方面进行分析。他将利润投入下一轮生产(包括增加雇佣劳动力的工资),工资(剩余工资)则被工人一次性消费,与下一轮生产无关。而实际上,资本家可以将其所获得的利润大肆挥霍(消费非基本品),工人除了将剩余工资用于生儿育女(生产新劳动力)以及享受外还可将部分工资用于投资(直接投资、认购股票或借贷等)。因此,余额价值包括了工资与利润,但工资与利润的比例不能决定下一轮的投资规模,而只与投资规模有一定的关联度。同时,社会新增劳动力的提供取决于全社会(主要是工人家庭)而不是资本家想要雇佣多少就有多少,下一轮的投资规模为全社会所能提供的劳动力所制约。当劳动力的增长少于生产资料的增长时,产品将出现过剩。财富的两极分化使得过剩产品由于工人的购买力有限而无法出清,从而演变成“生产相对过剩”。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原因。

    斯拉法将工人生存的必需品当作引擎燃料或牲畜饲料一样来处理,自然就把生产劳动产品和劳动力生成的两个循环简化成一个生产劳动产品的循环,用一个矩阵方程可以进行分析。并且这种分析自动地把新增劳动力看成新增引擎或牲畜一样简单。但是,当劳动力不是奴隶,其有权自由支配自己的剩余工资时,不会只用于增加新的劳动力,这样的分析就会导致错误的结果。正确的方法应该要分别考察劳动产品和劳动力这两个循环,因此至少需要两个矩阵方程构成矩阵方程组进行分析,考虑非基本品则需要再增加矩阵方程。由此整个的分析将显得犹为复杂。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以下对分析进行简化处理。

    记Vbpi为生产基本产品所投入基本产品价值,Vbli为生产基本产品所投入劳动力价值,Vbpo为产出基本产品价值;Vnpi为生产非基本品所投入基本产品价值,Vnli为生产非基本品所投入劳动力价值,Vno为产出非基本品价值;Vmpi为生成劳动力所投入基本产品价值,Vmli为生成劳动力所投入劳动力价值,Vmlo为生成劳动力价值;Rp为产品生产力系数,Rm为劳动力生成系数。可用以下方程组表述价值循环

    Vbpi+Vbli→Vbpo=1+Rp)(Vbpi+Vbli)

    Vmpi+Vmli→Vmlo=1+Rm)(Vmpi+Vmli)           (6-1

    Vnpi+Vnli→Vno=1+Rp)(Vnpi+Vnli)

     记第n轮价值为V(n),第n轮的价值投入后生成第n+1轮的价值,不含非基本品生产的产品价值损耗(简称狭义产品价值损耗)为Vps,不含非基本品生产的劳动力价值损耗(简称狭义劳动力价值损耗)为Vms,则有

    Vbpo(n)=Vbpi(n+1+ Vmpi(n+1+ Vnpi(n+1+Vps(n)   

    Vmlo(n)=Vbli(n+1+ Vmli(n+1+Vnli(n+1+Vms(n)      (6-2)

    为了便于分析,假定技术水平和生活方式不变,即不考虑创新,生产的扩大复制原有的生产方式,不出现资本深化;劳动力价值的增长只考虑人口的增长带来劳动力数量的增长,不考虑因为教育等投入的增长带来劳动力价值的深化。在此情况下,基本产品的余额价值(剩余工资和利润率)由生产技术和自然资源决定,非基本品的余额价值围绕着基本产品的余额价值上下波动,劳动力的余额价值由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决定。

    根据以上定义、公式和假设,我们进行如下分析:

    1、为维持生存的生产

    在这种情况下,生产没有剩余,生产在生产方法不变的条件下日复一日地按原有的规模进行。也就是斯拉法在《用商品生产商品》中所说的为维持生存的生产。此时,Rp=Rm=0可用方程组表述如下

    Vbpi+Vbli→Vbpo=Vbpi+Vbli                     

    Vmpi+Vmli→Vmpo=Vmpi+Vmli               (6-3)

    由于下一轮的循环规模不变,不考虑一般的价值损耗,则有

    Vbpo=Vbpi+Vmpi

    Vmpo=Vbli+Vmli                                 (6-4)

    代入式(6-3),得

    Vbli=Vmpi                                          (6-5-1)

    Vmli=Vbpi                                          (6-5-2)

    式(6-5-1)表明了劳动产品与劳动力在循环中按相等的价值相互转化。

    分析式(6-5-2),得出的结果是投入生产基本产品的生产资料价值与投入生成劳动力的劳务价值相等。这表明两大价值循环此时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认识并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一点关系到在其他情况下的分析。

    将方程组(6-3)和(6-4)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得

    Vbpi+Vbli+Vmpi+Vmlii→Vbpo+Vmpo                            (6-7)

    Vbpo+Vmpo=Vbpi+Vmpi+Vbli+Vmli                             (6-8)

    分别不考虑劳动力循环和产品循环,从以上两式可得

    Vbpi+Vbli→Vbpi+Vbli                                                 (6-9)

    Vmpi+Vmlii→Vmpi+Vmli                                             (6-10)

    式(6-9)表明以上分析可转化为斯拉法的价值体系,式(6-10)表明以上分析可转化为劳动价值论体系。

    2、缩小生存规模的生产

    洪涝旱灾等会造成粮食生产不足,瘟疫等则会造成劳动力不足。这种情况一但发生,就会出现Rp<0Rm<0。在下一轮的生产中就会出现产品不足或劳动力不足,整个社会经济规模就会缩小。严重的情况下,某个文明可能因此消失。

    3、生产方式不变下的线性发展

    在一般情况下,假设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变,不受土地等自然资源限制,社会劳动力价值的变化单纯由人口增长引起,且与产品出步增长,即Rp=Rm=N>0,产品和劳动力的投资率相同,记为rr≤N,则有

    Vbpi+Vbli→Vbpo=1+N)(Vbpi+Vbli)

    Vmpi+Vmli→Vmlo=1+N)(Vmpi+Vmlii)                    (6-13

    Vnpi+Vnli→Vno=1+N)(Vnpi+Vnli)

    下一轮的价值分配为

    Vbpo(0)=(1+rVbpi(0)+(1+rVmpi(0)+ Vnpi(1)+Vps(0)   

    Vmlo(0)=(1+rVbli(0)+(1+rVmli(0)+Vnli(1)+Vms(0)           (6-14

    第n轮的价值分配为

    Vbpo(n)=(1+rVbpi(n)+(1+rVmpi(n)+ Vnpi(n+1)+Vps(n)

               =(1+rnVbpi(0)+(1+rnVmpi(0)+ Vnpi(n+1)+Vps(n)   

    Vmlo(n)=(1+rVbli(n)+(1+rVmli(n)+Vnli(n+1)+Vms(n)   

              =(1+rnVbli(0)+(1+rnVmli(0)+Vnli(n+1)+Vms(n)         (6-15

    将(6-15)代入方程组(6-13),得

    Vnpi(n+1)+Vps(n)=(N-r)[Vbpi(n)+Vmpi(n)]

                             =(N-r)(1+rn[Vbpi(0)+Vmpi(0)]

    Vnli(n+1)+Vms(n)=(N-r)[Vbli(n)+Vmli(n)]                  

                             =(N-r)(1+rn[Vbli(0)+Vmli(0)]                    (6-16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既使没有熊彼特所说的技术创新,即在技术条件和生活方式不变的情况下,只要Rp=Rm=N>0,经济就可以实现增长。非基本品及其他价值损耗也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同步增长,即人均非基本品及其他价值损耗保持不变。

    4、技术不变条件下的非线性发展  

    在技术不变条件下,由于自然资源的制约,收益递减规律起作用,更多的投入不能带来与上一轮生产相同比例的产出,投入与产出呈非线性关系。此时如果Rp与Rm同比例减小,那么最终经济会稳定在一定的规模上日复一日地进行,形成自给自足的经济。

    如果Rp变小,但Rm不变,就会开始出现人口过剩。人口过剩开始时可以通过减少非基本产品的生产来维持,但非基本产品的减少有一定的限度,最终的结果将导致社会动乱和战争。战争导致人口的大规模减少,人类社会又在较小的规模上开始发展,如此周而复始。在工业技术革命出现以前,人类社会的发展一般表现为这种模式。

    斯拉法在线性的假设上进行分析,认为非基本产品的生产率变动不影响基本产品的价格和利润率。当收益递减规律不起作用时,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是在非线性条件下,情况将发生变化。假设在一个生产体系中,铜作为基本产品,某个以铜为原料的非基本品的生产率提高,该产品的价格降低促使其消费量提高,从而使铜的产量需相应提高。由于收益递减规律起作用,铜的生产率下降,从而使得生产体系中的各个基本产品价格发生变动。同样的,人们对某非基本产品的偏好变强也会间接地影响到其他基本品价值。这些情况在社会财富两极分化的条件下特别容易发生,因为富人对非基本产品的爱好总是能够得到极大的满足,生物燃料挤占穷人的口粮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由于可以推论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使社会可维持人口规模的能力变小。

    5、基本产品剩余后的小富即安

    在生产方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Rp>Rm,那么基本产品将出现剩余。以下分析Rp=N>0Rm=0时的情况,此时人口规模不变,根据方程组(6-1),得

    Vbpi+Vbli→Vbpo=1+N)(Vbpi+Vbli)

    Vmpi+Vmli→Vmlo=Vmpi+Vmli                                  (6-17

    Vnpi+Vnli→Vno=1+N)(Vnpi+Vnli)

    由于人口规模不变,剩余的基本产品不用于生产新的劳动力,只用于生产非基本产品。但由于生产新增非基本产品需要新增劳动力,而人口不变,这要求非基本品生产的要素(Vnpi+Vnli)的构成比例发生变动。令Vnpi/Vnli=Kn,Kn为非基本品技术系数。此时,Kn会出现变大的趋势。由于基本产品过剩,一部分生产基本产品的劳动力会转移到生产非基本产品,但同时也减少生产下一轮基本产品所需投入的基本产品,因此剩余的基本产品会更多,使得剩余基本产品与生产非基本品的劳动力比例无法变小。特别是当非基本产品在全部产品所占比例较小时,Kn无法有较大的改变,且由于基本产品涉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在靠天吃饭的农业经济中劳动力由基本产品部门转移到非基本产品部门是困难的,结果必然造成基本产品的剩余而无法出清。

    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基本产品过剩主要表现为粮食的富余,由于非基本品的生产方式很难改变,而粮食的剩余在一定的时间内会出现自然损耗,人口又不会在短期内增长,此时人们的选择只有减少生产基本产品,这就是产生“小富即安”的思想根源。

     6、产品均衡与需求不足

    有别于小农经济,现代经济非基本品产值占社会总产值比重极大,基本产品的过剩对非基本品技术系数Kn的影响较小。并且全社会产品品种呈多样化,人们对非基本品有多种选择。当产品过剩时,在基本产品内部生产部门之间,非基本产品内部生产部门之间以及基本产品生产部门与非生产部门之间资源可由市场配置重新达到均衡,社会人均享受的非基本品增加。这是新古典理论描绘的美丽景象。

    但是,市场的法则是自由竞争,如果你牺牲当前的享受(非基本品)用于投资就可能在将来获得更多的财富。当更多的人想着将来发财时,以上的均衡就被会破坏。此时,非基本品将出现过剩,非基本品的过剩使其价格下跌,基本品的价格相对增长,导致投机资金转向基本产品,进而基本产品价格上涨,随着更多的资源投入基本产品生产,基本产品出现过剩。这种情况表现出来就是“总需求不足”。对于“总需求不足”的情况,可以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给予解决,此时凯恩斯主义成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8-15 16:48:43
 7、经济危机的本质       
  市场经济的竞争结果是社会贫富两极分化,这是现代社会经济另一大重要特征。由于社会的两极分化,穷人因收入的限制无法更多地消费非基本品,非基本品将首先出现产品相对过剩。非基本品的过剩使非基本品的价格(相对)下降,导致部分生产非基本品的企业破产倒闭或缩小生产规模实行裁员,工人失业。由于工人最低工资不能低于生存工资,在实行失业救济金政策的国家则不能低于失业救济金,因此工资是刚性的,失业工人无法重新就业。另一方面,由于非基本品的价格(相对)下降,基本产品价格(相对)提高使投机资金转入囤积基本产品,在短期内基本产品价格上涨(具体表现在经济危机发生前往往出现以食品或原材料为主拉动的通货澎胀)。这两方面因素促使穷人购买力进一步下降,非基本品过剩更为明显,并由此产生链式反应,大量企业破产倒闭,更多的人失业,经济危机爆发。
  以上这种情况不再是“总需求不足”,而是“生产相对过剩”。此情况下,均衡被破坏,市场失灵,其微观原因在于生存引起的生存工资和基本产品价格的刚性,在建立福利制度的国家则是由于失业救济金导致工资和基本产品价格的刚性。在“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下,如果使用拉动需求的办法,在短期内可以增加就业并可能走出危机。但是从长期来看,在税收政策不变的情况下,拉动需求的资金只能来自国债,这样会进一步加重社会贫富的两极分化,从而使下一轮的经济危机来得更为深刻。现代金融体系复杂化,富人通过各种手段借贷给穷人,拉动需求使经济发展,但也由此埋下祸根,经济危机的标志转为集中地表现为金融危机。由于金融体系涉及较多内容,在此不再进行分析,而将其留在以后。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现代经济危机的本质在于生产相对过剩,也就是在穷富两极分化下产品价值相对于劳动力价值出现过剩。只有牢牢把握这个本质进行分析,我们才能揭开经济周期以及滞胀之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