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1)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变化、生物活动、社会活动。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机械唯物论,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论。
佛教哲学也有运动观,认为所有物质与意识的世界,所有依靠因缘而起的法,都是无常的。因此,运动除了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外,也是意识的根本属性,“心识也始终处在连续不断的迁流之中”。
2)运动与相对静止辩证统一,只讲运动否认静止是相对主义诡辩论,反过来是形而上学不动论。
这一点与佛教哲学基本上相同。佛教哲学认为,运动与静止是一组相对的概念,是由于人的心识的分别而产生的。最典型的例子是“风幡之辩,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六祖慧能的回答是“既非风动,亦非帆动,是尔心动”。 
3)承认相对静止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事物才能进行分化发展,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佛教哲学并不认同有离开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也不认同物质的绝对运动,而是认为物质和运动均是意识的作用。
2.8 意识
1)意识的产生
三个决定性环节: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
佛教哲学不认同这样的观点,而是认为物质和意识是同时产生的,无始无终一直就有的。不只是人有意识,所有有情众生均有意识。
2)劳动在意识产生中的作用:人脑形成、语言产生。
佛教哲学也不认同劳动产生意识的观点,而是认为劳动是人的一种本能。
3)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没有人脑就不会产生意识。
佛教哲学也不认同这一观点,历史上已有记载,“没有人脑,人也能生存,也有意识”的例子【2】。
4)意识的能动作用:反映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调节人的生理过程。
佛教哲学认为,对于人类来说,这一点是可以认同的,但强调所有生命均有意识。
5)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前提是尊重客观规律。
佛教哲学对于这一点基本上是认同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都是由因、缘、果相互促成,相互产生”。只有证悟到宇宙的空性才能真正认识“因果律”。
6)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实践,还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佛教哲学对于这一点也基本上认同,但它认为整个物质世界的显现也是意识的作用。
7)机械唯物主义否定意识的能动作用,唯心主义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关于意识的能动作用,佛教哲学更接近于唯心主义,佛教哲学中的有一派就认为“万法唯心造”。
上述哲学笔记中还有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等章节的内容,在此,限于篇幅就不一一比较了。我们拟在今后再陆续进行研究和阐述。
3 总结
本文对佛教哲学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作了一个很初步的比较,其目的是引起大家对这两种哲学有一个新的认识。目前对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我国的中高等教育的哲学课程中有如下的描述:“由于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本身抽象出来的,因而它们既是客观事物本身运动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认识的普遍规律,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不是一种僵死的体系,它随人类的实践运动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含义、新的范畴、规律产生出来。”通过我们的初步学习和思考,我们认为这样的评价并不一定完全符合实际,特别是前一部分。事实上,在世界范围内,并非所有的科学工作者以及哲学研究人员都认同辩证唯物论这一哲学流派。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妨看一下当年爱因斯坦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手稿阅读完毕后曾做过的评价:“爱德华•伯恩斯坦先生把恩格斯的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内容的手稿交给我,托付我发表意见,看这部手稿是否应该付印。我的意见如下:要是这部手稿出自一位并非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而引人注意的作者,那么我就不会建议把它付印,因为不论从当代物理学的观点来看,还是从物理学史方面来说,这部手稿的内容完全就是胡说八道、疯人之作。可是,我可以这样设想:如果考虑到这部著作对于阐明恩格斯的思想的意义是一个有趣的文献,那是可以勉强出版的。”(《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202页)。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的评价是第一次看到,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促使我们阅读一些儒、道、佛的哲学思想,并萌生出了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佛教哲学比较的念头。但限于我们的学说和能力,我们是不可能真正完成这一比较的。因此,撰写本文的真正目的还是呼吁大家重视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开展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其它哲学作比较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地响应党中央“开展新一轮解放思想运动”的号召。
致谢:本文初稿完成后,多位朋友提出了宝贵意见,他们是戚心源研究员,邓子美教授,王宏刚研究员,在此谨向他们致以衷心的谢意!
参考文献
【1】索达吉堪布著,佛教科学论,
http://www.fosss.org/jcxs/fjkxl.htm.
【2】慈诚罗珠堪布著,索达吉堪布译,前世今生论,智悲佛网制作,
www.zhibeifw.Com。
【3】崔维成,康伯霖,充分发挥佛学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中国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3期 (2008年5月总第50 期),1-9。
【4】任汝芬,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原理笔记(1),
http://edu.netbig.com/kaoyan/e2/243/20010906/ 109109.htm.
【5】紫虚居士,一个学物理的人对佛教的认识,
http://www.hhfg.org/fjykx/f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