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泼冷水的来了。
这篇文章逻辑不通。
原因一,什么是所谓的战役,什么是所谓的战争?是不是微软阻止人才流失就是说:微软输掉了战争?微软在网络方面输给Google的话,就是“输掉战争”,而在个人电脑领域的胜利就只能定位在“战役”上?
这个兵书是谁写的?指手画脚半天,为什么没有把“战争”和“战役”的定位先说明一下?
原因二:什么是胜利,什么是失败?Ipod赚钱了,就是成功,个人电脑赚钱了不能算成功?
生意人有所为,有所不为,微软还不卖军火,不出售F22战机,那么微软也可以因为这个原因是失败的。
这篇文章的失败之二,没有一个概念:什么是机会成本——干了这个,而不能从事另一个项目的成本。根本就没有超级集团,怎么可能所有的便宜都让你赚了?
美国就是一个超级反垄断的地方,要是按照笔者的眼光看待商业,就是先要把美国再次搞成垄断资本主义才是赢得战争。
原因三:没有量化的概念。Ipod成功到底能赚多少?个人电脑的成功到底能赚多少?
笔者没有一个Profit Margin的概念:中国人的衬衫销量世界第一,但是这是否也是最赚钱的买卖?是不是中国人已经赢得了全世界战争的胜利?
没有商业头脑的人,是不能很综合地看待这个问题的,所以得出的结论也就显得荒谬。
原因四:对经济学竞争的概念,一窍不通。
这样的全能银行全世界多的是:建设银行也算一个。中国国有银行的商业姿态和花旗是不相上下的,谁也没有说要谁打倒谁;而且也没有必要搞price war之类的东西,各自享受自己的利润空间。
微软同样也不会突击Google的领域。这里真正的原因——game theory,竞争和合作的哲学。在这个框架下,大的就要忍受小的小规模挤压,作为报偿,一旦发生大冲突,小的最有可能被吃掉。
欧洲的民航业,低成本航空公司也蚕食一部分大航空公司的利润。大公司方案一:价格战,干掉低成本航空,代价是:自己损失惨重,可能被其他人得利,或者就是打不赢这一仗;方案二:收购,花了很多钱,不一定买下来,而且自己又不想经营这一块;方案三:听之任之,小损失,各自划清竞争界限,各享其成。
目前,欧洲就是方案三的结果,就是博弈论中竞争和合作分析的结果。是不是也要说:大航空公司输掉了战争呢?
总结:国内的作者多半还停留在情感写作的地步,分析出来的东西,语句通顺,但没有实货,连国内的MBA联考都通不过,只会寻找一些感情上的支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5 12:33:29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