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终端厂商的发展路径
智能终端产业链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在整个产业链中获利最大的操作系统和应用平台提供商,他们是产业链的组织者。但是终端提供商和电信运营商本身也具备让用户产生黏性的能力和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的能力。因此,智能终端产业链的商业模式非常复杂,各参与者在不断地互相渗透、循环演进,终端厂商存在各种可能成功的路径。
从根本上说,智能终端产业链的竞争是用户数量和产品附加值的竞争。无论终端设备商、电信运营商、操作系统供应商、应用平台供应商还是软件应用供应商,获得足够数量的用户是成功的前提条件。在获得规模用户后,如何在产业链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使其产品或服务能够产生更高的附加值,是继续成功的关键。
对于终端设备商,如何自我定位、如何快速扩大销量、如何利用直接面向客户的终端资源、如何向操作系统和应用平台延伸,是每一家厂商都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制定发展路径的可行性,有四点问题需要关注:和运营商的关系、使用的操作系统、如何形成品牌、如何自我定位。
定位自身和运营商的关系时要考虑:是否要充分依靠运营商进行销售,和运营商合作是否接受贴牌模式,用户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如何逐渐强化自身的品牌与用户黏性。iPhone和HTC选择的是不同的方式。iPhone从一开始就很强势,选择了愿意与之分成的AT&T合作。而HTC广泛地与各运营商合作,首先服务好运营商,然后再逐渐在消费者中树立自己的品牌。iPhone的模式难以复制,HTC的模式则可以复制。当然,HTC同样遇到了新的问题。2012年一季度,HTC净利润同比下滑超过70%。虽然HTC在操作系统、运营商的夹缝中找到了生存之道,并通过HTCSense等用户体验找到了自身品牌的附加价值,但是这样的“护城河”仍然不够宽。
由于整个智能终端产业链最有价值的部分并不在终端硬件的供应,而在于应用平台和操作系统平台的供应,因此终端厂商要取得最终的成功,必须思考清楚以下问题:在手机出货量达到一定数量时如何形成品牌;当品牌知名度达到一定高度后,该如何摆脱自己硬件制造商的角色;在使用别人的操作系统时,如何体现自己的差异化,如何组织自己的“AppStore”,将来是否有必要发展自己的操作系统。HTC思考了,也已经做到了很大一部分,但是仍然在2011年到2012年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可见,想真正在终端这个行业长期获得丰厚利润,是非常困难的。
2.华为、中兴通讯智能终端的机遇
从2011年开始,华为和中兴通讯在智能终端上大举发力。目前两者在智能终端上采取的策略都是先跟运营商合作,快速扩大出货量,在操作系统上果断加入安卓阵营。
华为和中兴通讯采取的HTC早期的模式,已经被验证是一条可行而且能快速做强的道路。而且从长期来看,这两家公司在终端上比HTC更具竞争优势,这主要基于以下四点理由。
1)与运营商更好的合作关系。华为和中兴通讯以生产通信设备为主,以全球各大运营商为最主要的客户,和各大运营商形成了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合作伙伴关系可以很容易地被扩展到智能终端的合作上。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各种通信设备和终端的交叉补贴等手段,快速进入各大运营商的智能终端业务。中兴通讯列出了全球最有影响力的36家电信运营商(TOP36),2010年中兴通讯与TOP36中的90%都建立了手机业务的合作关系。
2)更强的成本控制的能力。高效率和低成本是华为、中兴通讯在ICT产业竞争中的看家本领,在终端市场这个本领同样可以奏效。由于成本压到足够低,所以他们有能力以其他厂商无法承受的价格向运营商供货,给运营商带来足够的吸引力,迅速打开市场。同时,低成本带来的中低端手机优势,可以将公司带入和iPhone有所区分的大众化市场,而大众化市场是未来几年内智能终端市场发展的引擎。
3)更强的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华为、中兴通讯拥有从芯片到整机的全产业链设计和生产能力。虽然手机核心芯片仍然需要向高通等海外大厂采购,但是逐渐增强的IC自给能力,有助于公司扩大其成本优势。同时,这种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有助于公司熨平供应链波动,在终端产品批量出货时该优势显得非常突出。
4)广阔的本地市场容量。华为、中兴通讯背靠中国大陆庞大的市场,通过运营商推广的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他们通过本土优势快速推进。因此,广阔的本地市场容量为两家公司的终端业务创造了良好的业务起点。
当然,华为和中兴通讯的终端业务也有其不足之处。智能终端是个人产品,是B2C的模式,对用户体验的要求超过了B2B的通信设备业务,对品牌的要求也较高。因此,这两家公司需要在终端业务上完成一个转型,使其能够适应电子消费产品的竞争,尽快形成消费领域中的品牌。
从长期来说,华为和中兴通讯不会仅自我定位于终端厂商,他们都会组织自己的应用平台(即AppStore模式)。实际上,AppStore并不一定需要由OS厂商来提供,只是OS厂商有系统API、SDK和跨手机厂商的先天优势。但是当终端厂商用户数量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终端制造商也可以涉足AppStore。这一方面可以增强其在终端产业链上的赢利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用户体验和用户黏性。这是华为、中兴通讯的自我目标,但是仍有非常长的路要走。在达到这个目标以前,如何形成有效的消费电子品牌是更为实际的目标。
总地来说,华为和中兴通讯成为全球领域的智能终端大厂是大概率事件。但是他们要想获得不错的利润份额,仍需要快速确立消费电子品牌,这个能力需要验证。未来能否在智能终端领域成为巨头,组织属于自己的用户、开发者生态系统,难度还非常大。
3.渠道品牌手机与山寨手机的趋势
渠道品牌手机的价值一直存在。OPPO、金立、步步高等厂商在功能机时代苦心经营销售渠道、打造二三线品牌。如今到了智能机时代,渠道和品牌等核心因素仍然没有变化。只是早期智能机研发周期长、生产难度较高,这些渠道品牌厂商暂时地被挡在市场之外。随着技术方案的成熟、产业链成本的下降,未来渠道品牌智能机在定位的细分市场仍然能获得不错的销售量。但是由于品牌定位、技术实力等因素,上述厂商基本上没有成长为大牌手机厂商的可能性,和小米等互联网性质的终端厂商也是有很大区别的。
在刚进入智能机的时代,山寨手机几乎难以生存。但是由于MediaTek公司研发出智能机快速开发方案,山寨智能手机的机会又回来了,功能机时代的山寨机繁荣局面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是,智能机未来会更加强调软件和云端服务,山寨机厂商几乎不具备这种能力,所以难以完全恢复到功能机时代的局面。
总地来说,智能机时代渠道品牌手机仍然会有不小的价值,山寨手机也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但是都不具备太大的成长空间。
4.制造链上游芯片厂商的趋势
虽然在手机的核心芯片领域,高通等国外大厂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但是在诸如天线、音频、身份认证等各种功能性芯片上,国内厂商存在逐渐替代海外厂商的趋势。在手机射频功放和收发模块上,国内领先厂商也开始研发和生产,短期内将实现批量供货。
5.国内M2M商业模式与机会
M2M产业链和智能终端产业链不同,其成熟度较低,产业链角色并不分明,未形成明确的标准。目前,M2M的应用以行业内的封闭环境居多,所以M2M的销售大多以行业M2M应用项目为起点。M2M商业模式是B2B而非B2C的商业模式。
由于M2M投资主体多元化,而且是B2B的商业模式,所以不会出现一两家企业垄断市场的局面。M2M应用将呈现专业化、定制化的趋势。对于大型的M2M项目,大设备商将全面参与传感网、M2M通信组网、应用平台的建设,实现端到端的整合。而针对小型或者专业化程度较高的M2M项目,大设备商只会参与M2M通信组网部分,传感网或者行业应用环节由其他专业厂商参与。很多企业都有可能在M2M的产业链中成功。
由于带有强烈的行业应用和公共服务的色彩,我们认为国内M2M市场主要由国内厂商参与竞争,其竞争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具备下述竞争焦点中一到两个优势的厂商,都有机会向M2M领域延伸其业务。
1)端到端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能力。物联网M2M技术对于大部分的业主来说是一项陌生的事务,因此业主对于M2M厂商提供端到端一体化解决方案的能力尤其重视,也成为考察集成商的重要指标。不具备端到端一体化解决方案能力的厂商,在M2M的项目运作中将比普通的ICT项目更加吃力。
2)从芯片到终端的垂直整合能力。由于许多M2M终端需要定制设计,能否在用户要求的时间内批量交付,不仅取决于终端厂商的设计和生产能力,也取决于终端厂商对每一款终端的供应链协调能力。因此,具备从芯片到终端的垂直整合能力的厂商,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协调供应链,从而快速交付订单。
3)行业应用能力。M2M项目是由具体的应用驱动的,因此具备行业应用能力的厂商有可能成为项目的总集成商。例如,智能电网、智能交通、食品安全、电子医疗等行业,往往是由对最终应用很熟悉的厂商来承担集成商的角色。
4)市场资源。当前M2M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并且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和专用性。因此,具备各种市场资源、股东背景的公司,都可能向物联网的应用、网络和设备延伸。原来在ZF、运营商或军队领域拥有获得订单能力的ICT企业,都有向M2M市场延伸的可能性。
5)终端的规模成本。与个人消费品终端相比,M2M终端的定制性较强。正是这个原因,M2M终端虽然比个人智能终端简单,但是价格下降却并不快。因此,只有具备快速的终端设计能力、不同终端设计和生产协同能力的厂商才可能出现规模效应。最终,能否在规模效应下取得成本优势,将是终端厂商竞争中重要的焦点。
智能终端中国厂商的机会分析:
http://www.tianinfo.com/news/news5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