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个月来,电视里出现了这样一个广告。这个广告里有着这么一句话“有超过八万个应用程序,几乎能做任何事情。”对了,这就是苹果公司出品的iPhone的广告.这家最创意的公司总能将广告做得那么吸引人。一听到IPOD的广告声音,我总会抬起头来去看一眼,只因做为MP3播放器的IPOD广告中的背景乐是那么动听。要是有人知道那个背景乐是哪个人的作品,请告诉我一声。结合IPOD和iPhone的广告,得出一点不算结论的总结:这两个广告画面简洁,极尽所能地突出了所要展示的产品。色彩饱和、干净,同时用简洁的手法很容易地就显示出了其产品的时尚,目标定位很明确,其产品的潜在消费群体可以很容易对号入座。
今天我主要想说的就是iPhone的广告。尤其是它那句“
有超过八万个应用程序,几乎能做任何事情。”之所以可以“几乎能做任何事情”,是因为苹果公司旗下基于iPhone的应用软件商店——AppStore。2008年3月,苹果公司公布了第三方手机软件开发包,号召全球的软件高手为iPhone开发应用程序;2008年7月,在原有在线音乐销售渠道iTunes基础上,苹果公司正式发布AppStore。
App Store是利用维基经济学的原理,将其开发平台开放给软件开发者。“开放”,是互联网经济的精髓。托瓦尔兹为了操作系统linux公开代码,这使其具有了高度可设定性,因而在WINDOWS横行天下的时候,linux依然拥有很多铁杆粉丝。虽说AppStore不是免费的,但其成本并不是太高。要在App Store上面销售自己开发的软件,就需要交付给苹果公司99美元的年费。就这一点而言,和淘宝的诚信通模式极为相似。交了年费,就等于将自己的“诚信”,自己的“真心”亮出来了。这也可以让淘宝和苹果的经营者对交了钱的会员放心。相信苹果公司并非是为了领贪图软件开发者每年99美元的年费,我想它是为了提高进入门槛,免得一些恶搞的人上面捣乱。
将App Store开放,是其拥有“超过八万个应用程序”的基础。正如维基百科,国内的模仿者百度百科一样,可以有无数的用户在那里日以继夜地为网站免费地添加着内容。这是一个“用户创造内容”的最好案例。
App Store之所以要“开放”,是因为他知道互联网经济时代,人们需求的个性化和小众化。互联网经济是一个丰裕经济,因而人们就有了更多的选择,而不会将注意焦点停留在那些个大热门上。关注时下大热门的人依然会不少,但是很快,大热门会变冷,关注人数会骤然下降,但不会完全失去观众,依然会有一些小众在关注着。无数的大热门在过后,都会形成这种现象。总体而言,每种事物都会有人关注,但关注的人数和大热门相比而言是少之又少,但又不会少到没有。因此,形成一条长长尾巴。在互联网经济时代,由于信息传播的方便性和不受地域的限制,比如,你就有一件东西放在淘宝上要卖,就会吸引很多人的关注。而在以往可能只有你周围的人知道你有那么个物件。而现在物流的发达,使得在跨国间的交易都不会成为难事。因为世界是平的。有了物流和信息流这些必备条件之后,一些小众的东西,也就是处于长长的尾巴上的东西,同样可以获得很大的收益。比如,在阿里巴巴上,有一个用户就是靠小小的卖弹夹套而致富的。在淘宝上各种千奇百怪的东西都可以找到他的受众群,这就是互联网的魅力。重新说回App Store。一千个观众眼里拥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今,一千个手机用户,就拥有一千个不同需求。如今,仅中国手机用户超过7.2亿人,更别说现在全球的手机用户。苹果公司想要很好地利用长尾,就必须制造出无数的程序,但仅靠苹果公司的那个研发人员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就想起了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社会上存在的着大量的拥有技术的程序开发员,他们或许是因为手头有些紧,想靠软件卖点钱,或许是想改善一下生活等等原因,但他们没有销售软件的渠道。于是,苹果公司就做了一个一举两得的事情,开了一个App Store,这是一个渠道。开发者上载应用软件到App Store并确定其价格,当用户在App Store付费下载软件之后,所得收益,苹果公司和软件开发者三七开。在淘宝上还需要物流,而在
App Store只是上传和下载,用的只是信息流。
2009年4月24日,App Store突破了10亿次下载量的里程碑。实现这个奇迹般的数字,苹果只用了9个月1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