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行业分析报告
1279 0
2013-09-10
一、银行或面临优质客户重新分配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均衡市场利率反映资金供求缺口水平。银行可贷资金的宽松水平直接影响银行放款资金价格。当货币供求关系过于松弛时,银行可能会引流动性急剧增加而难以经营;而当货币供求关系过于紧张时,放开利率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纷纷提高存款利率来吸收资金,而追求利润的本质也会使其提高贷款利率来转嫁成本,如此将提高贷款企业运营负担,实体经济会因融资难而承担过重的经营成本。
    短期内,现有融资结构下短融利率加手续费,约相当于短期贷款利率的7折左右,而中票利率加手续费,相当于中长期贷款的8折左右。这意味着,取消贷款利率限制后贷款利率短期内下浮的压力不大。但对于银行而言,不排除面临优质客户重新资源分配的竞争格局。负债资金成本相对较高的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面临的压力将显著大于国有大行。
    二、竞争性优质融资客户或压低多元融资成本
    对于资产质量好,资产负债率低、信用状况良好的优质企业而言,面对贷款利率下限的全面放开,既可以提升自身与银行贷款定价谈判的话语权,又可以充分利用债券市场与银行信贷的竞争,争取更低成本融资。这也意味着,优质融资客户利用自身信优势,可以竞争性压力债券市场融资成本。
    对主要发挥融资导管作用的信托及银证合作而言,将面临更大的优质客户选择压力,对竞争性优质客户的融资利率同样有压降。而对于次优信用融资而言,则可能通过提高风险补偿方式实现融资,但资金融出方面临的风险则同时上升。
    三、自上而下利率市场化改革根源于自下而上推动
    从东亚主要经济体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看,利率市场化自上而下改革的基础动因,多是由于金融市场发展带来的自下而上的需求推动。一方面,严格的利率管制降低了资金配置效率,束缚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金融投资品的发展导致银行脱媒压力增大,影子银行泛滥。
    经济结构转型对金融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实体经济增速放缓,经济潜在增长率下移,实体经济对通过改革释放制度红利的要求不断提升。在通过市场力量消化过度产能,激发资源要素重构,重新合理配置既有资源的过程中,包括资金在内的市场化定价成为重要手段。
    图1:利率市场化前后实际GDP波动(%)
    四、利率市场化需综合改革配合
    利率市场化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利率放开过程,或单纯对利率约束制度的市场化改革过程,它包含了与利率改革相关的其他市场经济制度的配套与完善过程,是涉及市场、ZF和企业等多方面制度共同协调推进的综合体系。
    利率市场化在逐渐放松对市场利率不合理管制的同时,以丰富、齐全的金融创新产品促进资本要素的自由流动,完善市场力量对资金要素的配置能力,使金融与经济和谐发展的金融深化过程。
    经验表明,宏观经济环境稳定以及与利率市场化改革相配套的制度与组织建设完善是关系一国和地区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否顺利进行以及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包括多元融资体系建设、金融风险控制、相关产业调整及财税体制改革均对市场利率引导资源配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韩国首次利率市场化失败的主要原因,便在于相对激进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对利率市场化相关配套举措难以跟进。作为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目标,通胀形势的演变对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节奏起着至关重要作用。通胀高企的压力往往是导致货币当局重新管制利率的重要原因。
    图2:利率市场化前后CPI波动(%)

    五、货币存量宽松与多元融资结构是利率市场化的保障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交易方式和产品的创新。日本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期间推出贴现国债、中期国债、大额可转让存单、变动利率超长期国债和短期国债等众多金融创新产品。新加坡也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引入了可转让存单产品,韩国银行业在20世纪90年代末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投资较90年代初扩大10倍以上。
    利率市场化促进实体经济融资结构改进,实体经济部门从金融体系中获得融资的渠道增加。韩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的银行融资服务侧重于重点行业的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获得正规金融支持的渠道非常有限且程序复杂。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随着大企业对银行贷款依赖程度的降低,中小企业获得了更多的银行贷款机会,特别是受到政策扶持领域的中小企业整体获得了更好的融资环境。在中国台湾,同样出现了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中小企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等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快速发展的现象。


东亚国家及地区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分析:http://www.tianinfo.com/news/news6038.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