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5419 4
2007-11-12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是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了82万人,毕业生总量和增量都是最多的一年。到今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人数是351万人,虽然比去年同期增加54万人,但是仍有大约144万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北京晨报》2007年10月31日)<br/>  <br/>  495万毕业生,有144万未如期就业,占总毕业生的大约三分之一。也就是说,三个毕业生当中就有一个未能如期就业!<br/>  <br/>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就目前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主要有两个,一是说毕业生人数太多,二是说毕业生质量下降。毕业生人数太多已经是事实,即使他们不毕业,不上学,就业问题也得解决,甚至比“毕业生”解决起来更难。“毕业生质量下降”笔者还没有看到衡量指标,“现行指标”是就业难。就业难的原因是毕业生质量下降,毕业生质量下降的结果又是难就业!这种解释对解决就业难问题几乎没有任何借鉴意义。<br/>  <br/>  从经济学上看,要就业,就必须要有就业需求和就业供给两方面。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的均衡点就是就业量。学校,学生只是供给方,市场是需求方。<br/>  <br/>  先看供给。从量上看,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可以说“供应量”是有保证的。从质上看,就比较复杂了。说毕业生质量下降既不合逻辑,又没有事实依据。社会的发展,教育投资力度加大而学生质量越来越差,不符合知识的发展路径:知识的积累只会越来越多,不会越来越少。说质量下降是站不住脚的。其实真正的问题是,我们的教育没有培养出适合“市场的毕业生”。目前,各个大学都奉行精英教育的理念,设置的专业理论性的偏多,实用性的偏少。说白了,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大师,而不是工作者!孔夫子能不能在今天的就业市场找到合适的工作,也是个未知数。培养大师,我们需要,培养工作者,我们也需要。但培养工作者的土壤又有多少呢?单一的教育体制是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大学的名气,教育经费的多少与学校有多少院士,有多少个知名学者,发表了多少论文联系在一起。学校这样设置专业,也是最理性的选择!如果我们有另一种“大学”,只培养适合市场的工作者,其办学的好坏只以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而论,在“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下,部分大学培养重量级大师,部分大学培养适合人才,这才是教育的全面性之体现。<br/>  <br/>  再看需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的就业机会越多。机器的使用,也有同样的作用。南方经济发展快,机器使用率高,就业机会多,这一点从下海潮和南下打工潮得到证实。所以宏观上就业机会在增加。但看看需求主体的情况,就可以知道微观上,大学生就业的机会没有多大增加,甚至在相对减少。就业需求的主体主要有三个:ZF,企业,自己创业。市场的风险,社会经验的缺乏,自己创业对毕业生就业的吸纳微乎其微。编制的减缩,ZF职能的要求,ZF的人员本身就很多,吸纳就业的能力非常有限。而且,函授,在职等教育市场的存在,使得那些有关系的人,大可以在上大学前先占个位置,再或函授或在职,混个文凭,虽然有的连自己上的大学那里都不知道。还有四年的经验和人际关系!再者,ZF可以解决就业,但却不能直接吸纳就业。现在就剩下企业了。但企业的需求与目前学校专业的设置及教育的理念存在严重的脱节,造成的结果就是岗位空缺与失业并存。亦即,结构性失业太大。这些原因的综合结果就是名义就业需求很大,实际就业量很小,从而导致毕业生就业难。<br/>  <br/>  要真正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得从需求供给两个方面展开,忽略任何一个方面,都有失偏颇,不利于问题的解决。<p style="MARGIN: 0px;"> </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1-12 08:11:00

大学生就业难,高校该做些什么?

记者10月30日从教育部获悉,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是495万人,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550万人。到今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人数是351万人,有大约144万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10月31日《北京晨报》)

  每年国家公布的大学生当期就业率为70%左右,如果持续维持这一就业率,2008不能如期就业的毕业生规模将达到160万。中国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已是每个学生亲身感受的现实。只要有就业机会,就紧紧抓住不放过,已成为学生的就业准则。今年公务员报名的第一天,刚一开始就造成了“网络大塞车”而到了晚上,某些热门职位的报名录用比已经达到了48:1。

  怎样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是眼下整个社会与教育高度关注的问题,从现实出发,除了社会提供更多有效需求之外,我们更应关注大众化教育背景中的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质量、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

  大学生就业难,与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各高校缺乏清晰的人才定位紧密相关。一批本应从事精英教育的学校也快速扩大办学规模,导致教育资源被迅速稀释,由此难以再保证精英培养理念。而大批本应培养掌握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学校,为了获得更多的生源,却打出精英教育的旗帜。这种不明确的定位,导致学生的自我定位发生偏差,学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也发生偏差,还使得各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力结构、素质结构趋同,严重缺乏个性。

  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不保证,是大学生陷入就业困境又一原因。客观上说,当前不少大学生,拥有的只是大学生的“身份”,而没有大学生的“品质”。为了能使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过去几年中,很多高校发展了一批容易发展的学科、专业,并大量招收学生,这既导致学科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也导致无法保障教育质量。拿法学专业来说,据有关资料统计,1992年全国只有63所大学设有法学院(系),而现在设置了法学院(系)或法学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已达620多所,是1992年的近10倍。

  此外,今天很多高校把学生就业作为唯一导向,怎样能让学生找到工作岗位,就怎样做,有的学校甚至在大三时就把学生全部放到社会用人单位去实习,完全不顾大学本应该让学生达到的培养标准。把就业率作为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只会加重高校的职业教育趋向以及追求就业率的短期功利行为。

  在大学中还有一个令人不解的现象:大学生就业十分困难,但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却十分匮乏。国内高校从新生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指导,是最近一两年才在少数地区少数学校开展的工作,而且大多只是两三次集中的讲座,根本没有系统地、针对学生个体的个性化指导。由于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不少大学生直到毕业还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干什么、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有不少学生还把择业当作父母的事,并受社会劳动价值观念的影响,把择业范围集中在少数地区、行业和岗位,“面子就业”思想极重,更加重了就业竞争。

  不正确定位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导致人才培养的雷同与千篇一律;不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将降低大学生群体的整体质量;而不进行针对学生的个性化职业发展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困惑和焦虑将难以排解。所有这些,其实都与高校是否真正关注人才的培养,以人才培养为自身的核心功能,通过人才培养树立学校的品牌密切相关。当然,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高校一家之事,不过,高校如果能在这些方面前进一步,那么,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就可能会早一些破解。

 

  原载《东方早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8 16:23:00
单从需求和供给来分析似乎太片面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8 20:22:00
分析得很好   学习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4-12 23:33:00

太浅显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