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利率市场化盘活存量货币
从东亚经济体利率市场化进程及后续结果可以发现,随着以市场供求确定资金价格,引导货币资金向优势资源配置,融资渠道多元化及金融创新产品多样化促进了货币流动性的提升。比较利率市场化前后的货币增速可以看出,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伴随货币增速放缓。这意味着,利率市场化起到了盘活经济体内货币存量的效果。经济总量的发展并不必然对应增量货币的连续攀升。
图1:利率市场化后货币增速放缓(%)

从国内存量流动性规模看,我国总体存量流动性充裕。至2013年6月,我国广义货币M2已超过105万亿。至5月,商业银行对企业部门及居民部门合计债权达到74.6万亿。
图2:我国存量流动性充裕

与东亚主要经济体相比,国内增量货币发行仍是支持经济增长的重要模式。尽管高M2/GDP并未引发恶性通货膨胀,但随着金融产品的多元化及主要生产生活资料货币化过程的深入,延续增量货币支撑经济增长将面临未来生产及生活资料价格上涨压力。
图3:我国广义货币增速高于东亚其他主要经济体

以利率市场化为切入口,盘活货币存量应是当前中央银行政策调控的重要方向,通过提高货币流通速度,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将是未来货币政策调整的主导思路。
二、利率市场化方向:均衡利率反映资金成本中枢
1996年6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利率由拆借当事双方协商决定,实现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市场化,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开始。而与实体经济相关的贷款利率经历多次调整,除个别调控产业外,步入理论意义上的完全市场化。
表1:贷款利率政策历次调整

短期内,贷款利率的单向放开对刺激实体经济效果依然有限。原因在于两方面的约束,一个方面是由于存款利率依然受到保护,当前贷款利率不能真正反映银行资金成本;另一方面,融资体系和融资结构人仍以银行信贷为主,资金供求通道的上约束阻碍市场快速发现均衡利率。
图4:银行计息负债成本状况

利率市场化的结果,必然是利率波动反映市场资金供求,以资金价格调节资金配置和投向。均衡利率应该反映包括资金获取成本、信用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等在内的综合成本中枢。
三、以多元融资渠道形成资金供给竞争
利率市场化的主旨在于通过竞争性资金供求形成均衡资金价格,并通过市场化的资金价格波动引导资金优化配置。因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导的融资模式下,非银行直接融资占比过低。尽管包括短融、中票在内的融资利率显著低于同期银行放款利率,但过低的融资规模难以在总体融资结构中起到均衡市场利率的效果。
图5:银行贷款在融资结构中占比过高

四、国债期货推进市场基准利率实现
一方面,我国尚未形成完备的利率传导机制。当前短端利率已经实现市场化,但是与长端市场存在割裂。另一方面,市场化的资金价格需要建立从短端利率向长端利率的传导机制,确定基准利率的核心地位。基准利率需要完全由市场决定同时与其他利率有较强的相关性,能够传递到其他资产价格上。
国债期货的推出将有助于推进市场长期基准利率的形成。作为规模最大的中长期国债配置机构,商业银行的国债配置决定了长端国债的收益率,对短期资金成本并不敏感。多元融资方式对银行放款形成竞争,有助于改变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和资金配置结构,使得长期国债的交易性需求占据主导,促进短端资金成本有效传导到长端。
五、存款保险制度推动银行主动风险控制
利率市场化改革打破了东亚经济体金融严格管制的局面,市场竞争程度日益提升,伴随而来的是金融机构的优胜劣汰、金融产品的推陈出新和金融系统的日臻完善。部分失去低利率保护的金融机构因融资成本上升、金融产品不符合市场竞争需求、市场份额丢失而被迫退出。日本在改革后半期时有数千家小银因业务量减少而破产。
台湾地区利率完全市场化后,存款利率飙升20%至50%,银行利差收窄。1989年前五年其银行平均利差大约在3.11%左右,2011年的名义利差仅为1.41%左右。银行资产恶化,抗风险能力弱化,其不良贷款率2002年达到11.76%,拨备降至14%;银行业集体亏损三年左右,众多中小银行倒闭,银行数量从53家减少到38家,信合机构由74家减少到25家。
存款保险制度,在于以市场化保障制度取代银行旧有的隐形政策担保,并促使银行主动优化资产负债配比,降低实际运营风险。存款保险制度推出将是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重要举措,有助于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从东亚经验看国内利率市场化的未来演进分析:
http://www.tianinfo.com/news/news6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