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ent_Chen 发表于 2013-11-1 13:29 
亲,你的说法是有问题的,说的不好请莫见怪。
第一,理性是什么,你文章中的定义和经济学中的定义是不一样 ...
这么多天过去了难得有人回复。
首先我认为可以把经济学只看成一种『视角』,一种成本收益的选择权衡视角。不管所研究的人是多么愚蠢,最终都是要过选择权衡这一关。非常反感有些人总是说人们很多时候是无法选择的。经济学家不应如此轻易共情地陷入被研究对象不知选橘子还是苹果的为难情绪中,然后帮他找理由说“因此你的理性不充分”
经济学要想真成为一个靠谱的解释现实世界的科学,必须有个不变的基线,而不能把最基本的假设建立在非常不稳定的浮冰上。这个基线就是完全理性。也就是说,要假设在一切可观察可验证的条件下,被观察者会做出从已有科学知识看来最符合自身利益的行为。比如穷尽所有可观察到的条件,发现某人在这些条件下最有利于他生存的每日食用盐量是5g,就推测他必会只吃5g盐。如果再没有可观察的证据证明他获取科学用盐知识的成本很高,或下面提到的缺乏克制本能的能力,原则上不能改变这个结论。简单说,在没有证据表明人笨的时候先默认假定任何人与最聪明的各行科学家一样聪明。
但大量事实确实表明了,现实中人们所做的,与科学知识预言的符合客观人们生存规律的推断貌似不相符。对此我的看法是迫不得已才去补充假设,以解释现实中对理性行为系统性的稳定的偏离。在补充假定之前,应仔细想想这些无法解释的现象是经济学家只在象牙塔里鼓捣模型、或蹂躏5分钟就填完的调研问卷基础上的统计数字、或给被调研者排情景剧做实验导致的对真实世界的细节不了解缺乏常识造成的,还是说实在的真的无法了解。
我们容易对一个人的行为指手画脚,说“你这样不理性,那样又不理性”,比如说农民小农意识,不懂创新,靠惯性活着,不理性,可真去调研非常近距离地仔细的了解他们的生活后,会发现他们比很多经济学家理性得多。每个人都在竭尽所能做到最好,即使evolutionary time lag导致人们总是多吃盐、糖、脂肪,但人们只要有机会,就尽力克制。否则也不会研究出吃盐太多不利健康的科学认识做警戒。这才是经济学应有的视角和重心。不否认人的理性有限、受制于欲望,知识匮乏,人和任何动植物在自然面前一样愚蠢(可物理学最小作用量原理和经济学思维一致,解释微生物的行为也用到理性假设下的博弈论),但经济学不要把重心放在这,在处理的时候,可以转到人力资本积累、知识财富积累的角度看。
您说人不能绕过认知可能的千万种玄妙而直接走入约束条件,这种说法不太同意。化学和生物学可以绕过粒子物理学进行研究,照样做得不错,而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用先学超弦理论。
可经济学家通过神经、心理一折腾,不理性的东西真是太多太多了(而理性的他们又发表了无数的论文),看啥啥不理性。比如,人对损失1000块钱比得到1000块钱更加在意,这就是不理性。我倒是不太明白为什么非得完全一样才算理性!
行为金融假设投资者不理性,我认为应该分开看,一方面确实是人的头脑的问题,仪器检测人脑某些部位不好使;另一方面要注意还有人脑之外的,人相当理智从没有不良情绪,但获取信息的成本太高。用非理性解释金融市场崩溃首先要排除后一种情况。我们用边际的思想,如果信息供给再便利一些,后悔啦,头脑发热啦之类的情绪还会不会影响金融行为?有没有发现更容易后悔的,头脑发热的投资群体?在同样的外界信息条件下他们是否更容易投资失败?如果这个问题回答不了,如何认为行为金融是科学?Shiller说中国买房者不理性导致房价有泡沫,现实是哪个买房者面对极高的房价不是千万个思量反复地思想折腾斗争才做的决定?即使有部分人没怎么认真反省权衡就买了房,如何证明他们足以影响房价?我没看过相关的研究,实在好奇他们是用什么技术纯化提取出是人脑是情绪,而不是外部信息的不充分导致羊群效应?这种技术也太强大了。
就算这些都证实了,应该如何指导投资者去做呢?若说要让投资者反思,认识到自己的非理性,那他们只有是理性的,才会注意去想方设法调整心态,非理性之说这不又缩水了?若他们没有能力反省追求理性,那人天性如此还能怎么办?做解剖修补神经组织?这里的逻辑很让人头疼。
谢谢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