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资源紧缺是全球性的难题。发展中国家自不用说,发达国家的医疗水平、人均医疗支出虽然远高于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但是其日益庞大的医疗支出仍然难以满足民众的需求。 虽然医疗支出的大幅度投入,但发达国家的人均寿命也难以继续提升。这是因为医疗资源的瓶颈很明显,医疗资源的真实价格持续上涨,特别是医生和有效
药物研发的回报持续上涨。从生产要素的边际回报率相等的角度考虑,劳动力价格上涨的同时需加大资本的投入。而医疗系统中最有效的资本投入就是医疗设备和信息化系统。这是医疗信息化长期增长的内在动力。
图表1:美国医疗总支出占GDP比重逐年扩大

图表2:而美国平均寿命提升缓慢

另一方面,由于医疗系统本身涉及到病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医疗事故差错将带来严重的后果。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医疗事故面临的赔偿也愈加高昂。因此提高医疗服务的稳定性、避免差错,是医疗机构重要的管理目标。
根据IBM的统计数据,即使在医疗高度发达的美国,每年药物的处方和配送错误伤及150万市民。管理上仍有很大的可提高空间。信息化是现代化管理的必须手段。从本质上来说医疗信息化的动力源自于医疗机构对医疗效率和稳定性的长期持续追求。
目前中国正快速进入医疗需求的爆发期,三个原因:中国人口逐渐老龄化阶段。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大病、慢性病的发病率增加。人均GDP提升后,民众的自我意识觉醒,对医疗的主动需求增加。
图表3:国内医疗需求快速增长的原因

图表4:就医需求高增长,但医疗资源的增长明显跟不上

图表5:我国医疗开支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上

图表6:2010年以来国家财政收入逐级下台阶

正是因为在现有的医疗资源和医疗投入,难以维持医疗体系的粗放增长。医疗体系必须以更加有效率的方式改进,信息化是不二的选择。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ZF在制定医改路线时,将卫生信息化建设列八大支柱之一。
图表7:在医疗改革的总体框架中,卫生信息化建设是八大支柱之一

国内目前三级医院1400家、二级医院8000家,一级医院接近14000家,平均收入规模(含补贴)约为4.76亿元、7000万元和835万元。假设医院数量每年增长5%,医院收入每年增长5%。未来理想状态下10年后,三级医院每年至少拿出收入的3%用于信息化建设,二级和一级医院拿出1.5%进行信息化建设,届时数字化医院的市场规模将超过800亿元,软件部分将有望达到300亿元。
图表8:数字化医院子模块

图表9:区域医疗系统拓扑图

新医改的方向是强调基本医疗的覆盖范围,区域医疗协同从社会层面统筹医疗资源的安排。如果说数字化医院本身在管理系统方面仍有动力不足的问题,那么从社保机构层面,通过信息系统加强对医院社保的管理,能够达到有效节省开支的作用。虽然医疗信息化长远空间很大。但就目前而言,纯软件部分的规模不超过40亿元。三四线城市医院的需求以基本的HIS系统为主,价格竞争非常激烈。
从信息化深度的角度考察,由于医院本身管理理念的原因,其并没有将信息系统引入纵深的迫切需求。如果软件供应商不能将核心本质需求固化在软件里,产品化程度将难以提升,也很难构筑自己的护城河。若对比经营管理类子系统和医技信息管理类子系统更受医院欢迎。总体来说,医疗信息化目前总的市场规模和信息化深度仍然都不够,行业处于初级阶段。
浅谈全球医疗资源现状:
http://www.tianinfo.com/news/news6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