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2010 2
2007-11-19
近日,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发表《大学公信力为何下降》的长文,认为当前大学普遍具有大跃进心态、世俗化倾向、标准化迷思等五个方面的问题,从而充满浮躁气息,少了独特风采和大学精神,公信力因之下降。<p>  对于中国大学之公信力下降,陈平原教授的批评无疑很有冲击力。然而细读之下,笔者认为陈教授将大学的问题全部归为“世俗化”,也有偏颇。</p><p>  比如,对一些大学的“造假”,陈教授归咎为外界的压力:“教育行政机关以及以媒体为代表的社会舆论,给大学带来了双重的压力”;“整天逼,逼急了,就会搞花架子;逼急了,学校就得造假……目前这个状态,基本上是制度逼出来的。大家都想把大学办好,可欲速则不达。”的确,公众对大学有很多期盼和批评。但是,当前大学是否真正尊重或畏惧舆论的呢?正好相反,如对大学校园建设“大跃进”的问题、乱办班乱发文凭的问题、请明星当教授的问题、盲目扩招的问题……许许多多当前各大学热衷的事情,公众和社会舆论都是极其反对的。</p><p>  对于大学的“过分世俗化”,陈教授从四个角度进行分析:资本力量凭借大笔捐款影响大学;大学走向市场筹办公司及各种名目的培训班;行政力量介入使大学缺少学术自主;学术与权力之间的相互交换。我认为,比“世俗化”更贴切的评价应该是“市侩化”。显然,大学热衷于举办“董事长国学研修班”等“帽子批发店”,送给现任官员博士头衔或教授职称,唯唯诺诺于某些外部力量的指手画脚等,是典型的市侩行为。</p><p>  早期的西方大学,为了在教会势力与王权势力的双重压制下维护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曾经刻意与世俗社会保持一定距离。然而,随着社会与大学的发展,人们对大学早就有了“走出象牙塔”的期望,为此,美国著名教育家德里克甚至专门出版了《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的论著,探讨大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而主动寻求与社会的互动,显然是与世俗的一种贴近方式。如果大学不关注世俗百态,则其生产的学术和人才到底能有多少经世济用的价值?</p><p style="MARGIN: 0px;">  总之,反对大学的市侩行径是必然的,但对大学的“世俗化”或应该有些新思维了———至少不能让“世俗化”为“市侩化”背黑锅。关注世俗而远离市侩,这或许才是大学应有的姿态。</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1-19 18:36:00

不知道乍搞的,俺本科出去的人价值好象比不上那些技校出来的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7 13:32:00
我觉得搂住应该先把那两个词的含义解释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