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2513 5
2007-11-19
笔者近日与一位重点大学教师聊天。他感慨,现在的大学生似乎太“实际”了:一进校就忙着考证书,向学兄学姐打听有关就业的事;一些实用型的课很受青睐,而那些人文素养方面的公共课因为“没用”而不受欢迎。学生向老师请教的大都是实习、找工作、考研方面的问题,师生之间共同探讨人类命运、科学与真理话题的场景很少见。

  曾经,人们用“象牙塔”来形容大学,因为大学相对封闭,拥有一份清高与宁静,师生们埋头钻研学问,与外界接触少;后来,人们呼吁大学要走出“象牙塔”,步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承担更多服务社会的功能。

  但是,事物的变化需掌握一个“度”。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最近在一篇文章中所言,“走出‘象牙塔’并非是要告别‘象牙塔’、甚至放弃‘象牙塔’,‘象牙塔’及其精神依然是大学的核心和灵魂。”如果在一所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里,教师们关心的是如何从社会上拉到更多的课题和科研经费,学生们关心的是毕业后能否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那么“象牙塔”精神就渐渐逝去,一所大学与一个培训机构何异?

  经济来源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市场导向,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有可能使大学偏离长远目标,而追求眼前的利益和声誉。面对这些,大学必须理性作出选择,在关注社会变化、与时俱进的同时,保留一份宁静与清高,鼓励师生探索高深学问,追求真理、文明与进步,关注人类命运。

  希望我们的大学拥有更多“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科学家,更多“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学者,更多师生能聚在一起讨论“宏大”社会命题。这样的大学才有魅力,才能成为城市和国家的精神之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1-19 18:57:00

  有人说大学其实是一个跳板,是走向社会之前获取经验的地方,但往往少之又少,根本就不够我们的所求.

  其实在大学中学习知识和探讨高深学问的场所,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有的人认为我在大学应该提早学习以后社会上的东西,有的人则认为大学中我应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做进一步的探讨,正像您说的社会发展是一个多元化的,那么人也有所不同,不过现代人成了所谓的经济人,对社会的现实看得很透,这往往导致人们的力不从心。

   我想让人们回归到追求真理、文明与进步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就像人们从一开始就努力跨向经济时代一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9 23:55:00
问题显然,为什么都视而不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0 09:47:00

现在大家都还在努力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吃穿用住养孩子)谁还有精力去关心理想关心内心?自从尼采宣布“上帝死了”后,我们都陷入了信仰空虚,都不再有对人生的反问和思考,没有了理想,象牙塔也就在悄无声息中坍塌了。

是时候需要我们来重建象牙塔了,看各位颇有追求,与诸位共勉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0 16:28:00

重温西方古典的大学传统,甚至是纽曼的象牙塔理想,应该不是多余。-----不放弃“象牙塔”精神。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高度文明社会,这既要有由下而上的文化积累和不断进化,又要有由上而下的文化导向和民族文化的创力。于是,这就需要一个独立的知识精英阶层,他们要在整个文化的象牙塔里励精图治地修炼,反省、创造、传播高级文明成果。大学---尤其是研究性大学专业人员是组成现代文明的象牙塔最基本的要素。他们并不应该出掌现实权力,也绝不因为个人功利并成为用于沦陷成经济、政治的工具。他们会在整个文明体系中拥有独立的文化地位与文化权威,成为国家强大的的文化凝聚力源泉、成为人民向心力的中心,成为民族创造力的源泉。它不会因时局变革而淡出,反倒是越是变革巨烈而日趋进入人们的视野了。

或许这些要求苛刻了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0 19:24:0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