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实务版-观点-转型阵痛期周期股无吸引力
投资人-the Investor微博上线:https://bbs.pinggu.org/thread-2640737-1-1.html
投资实务版:https://bbs.pinggu.org/forum-77-1.html
以下内容为市场人士对公司,行业,全球或国内宏观经济,资本市场等的各种观点,供各位参考交流。
本帖隐藏的内容
作者:王雅媛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于十一月召开,维稳绝对会是大会中的其中一个主题,有不少报章意见建议投资者继续留意周期性股票。相反,大市到了这个水平,笔者认为大部份周期性股票的风险回报关系已经变得不吸引了。其实维稳代表的只是保住一个政府可接受的增长底线,这跟中国重新进入高增长期是两回事。
周期性股票盈利需要重上轨道,只有两种途径,一是去多余产能,最后达至供求平衡,二则是经济真正复苏,由需求增长来消化多出来的产能。去产能这一招,政府一直是从两方面去进行,一是把新产能的门坎提高,减少新产能的出现,二则是淘汰落后产能,加速行业的整合。至于为什么去产能在多个行业已经说了那么长时间但效果却一般,笔者认为是因为政府一直都只是把重点放在提高新产能的门坎上,而淘汰落后产能却不尽如人意。把新产能门坎提高的其中一个最常见做法是限定新产能规模要超过某一水平才可以投产。从好的角度去看,这的确让很多小而落后的企业扩充不了,但从坏的角度去看,这却让每次的新增产能都俱相当的规模。最理想的情况是新增产能刚好填补了被淘汰的产能,行业集中度在整体没有新产能净增加的情况下提高,这是有助于行业的供求平衡。但现在的问题是政府淘汰落后产能不给力,每次的新增产能就是等于整体行业的产能净增加,这样子行业不出现长期供过于求才怪。
第二,政府都很坦白的说了,中国现在面对的经济增长放缓属结构性问题,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狠下心去改革。李克强总理的说法就是要用「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改革。中国过去多年一直都是追求经济上的数字增长,并不重视后面的“质”。随着经济基础越来越大及越来越对外开放时,其“质”容易遇到冲击,增长亦难以维持下去。相反,美国经济是经过了多年的冲击及市场完善化形成的,“质”远比中国的好。所以即使美国是这场金融海啸的发源地,但它却是全球复苏得最快的已发展国家。
现在中国就是要把经济的“质”改善,而方向是正确的,不过却需时,因为这涉及的范围是很广的,如中国的营商规则,政治,教育等。在经济真正复苏,能带起周期性行业需求之前,我们应该会先见到很多壮士断腕的信号出现才对。例如银行,这些几乎垄断的企业,开始因营商规则改变,出现竞争,而盈利开始恶化。很多本来被国企垄断,有良好投资机会的行业,如铁路,医疗服务等,出现具竞争力的民企加入竞争等。
比喻为基本因素的主人只不过是刚开始起动,但代表股价的狗已经早跑前了一段路。主人与狗之间毕竟有绳相连着,一旦主人向前的步骤遇到阻碍,狗随时回头。根据经验,这类似的狗回头的幅度还可以很大,这是为什么笔者认为此刻大部份周期性股票已变得不吸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