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该书书名所显示的,《为何国家会失败:权力、繁荣与贫困的起源》(Why Nations Fails: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力图提出一种解释国家权力、繁荣和贫困之起源的理论模型。作者首先从这样一个有趣的事实出发,即以美国-墨西哥边境线为分界的、具有相同地理环境和文化因素的两个市镇,其居民所享受的政治权利和经济福利却有如天壤。从全球视角来看,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差距同样屡见不鲜。这种全球范围内的现象似乎司空见惯,但又困扰了一批又一批的社会科学研究者。这些研究者提出了各种针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的假说,它们分别将原因归咎于地理环境的优劣、文化要素的抵制以及统治阶层的无知。但在作者看来,这三种假说都逐步被经验证伪了,更合适的模型则是通过政治制度的架构来解释经济的繁荣与衰退。因此,作者的理论是建立在大量的经验观察之上的,其时空范围涵括了东西方诸多国家和从新石器时代到二十一世纪的漫长区间。
3)本书将自身定位于国家层面,因此在解释那种全球性的经济现象时就显得力不从心(除了介绍欧洲殖民扩张给东南亚和非洲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以外)。作者认为蒙博托在扎伊尔采取的政策是极端榨取性的,但这个现象并不仅仅是单一国家的现象。作者对美国扶持蒙博托上台一事绝口不提,对冷战背景下的国际格局不置可否,这与历史解释的主流范式是相抵牾的。无论是国别史还是思想史,只有把某一国家、社会、文明放置于历史的互动中才能扩大我们的视界,形成一幅关乎人类进程的整体样貌,否则我们无法理解一个包容性抑或榨取性的制度是如何演化的,而只能诉诸——正如作者坦言——历史偶然性。如果我们从全球的视角来看,东欧的“再版农奴制”(the Second Serfdom)与西欧的商业活动和技术变革是离不开的,当西欧通过技术革新走向工业化的道路时,它对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需求在世界市场上造成的经济影响,在东欧得到了反馈,即“再版农奴制”。黑死病在欧洲的肆虐可能是历史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但在西欧和东欧之间经济制度的分流中有着更加重要的共生关系,这种关系或许因为是一种“看不见的手”而被作者忽视了吧。让我们回到中国。大半个世纪以前给中国造成巨大影响的共产主义思潮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孕育过程,最终在四九年之后成为统治的意识形态,形成了一个该书所谓的“榨取性”制度;但是,如果我们不诉诸巴黎和会在远东的影响、不诉诸抗日战争对国共两党实力对比的逆转、不诉诸中苏两国之间的分分合合和冷战时期高度紧张的政治空气,这样一种制度的成长和演化就得不到哪怕是差强人意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