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历史学家茶座》2011年第一辑 作者:聂作平 原题为:秦国是怎样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
令人非常意外的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国崛起运动,竟然以近乎开玩笑的方式拉开了帷幕。
时间是距今两干多年前的公元前359年,地点是当时的绝大多数人心目中,都异常边远的秦国首都栎阳。这天,秦国ZF在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棍,并宣称,如果有谁愿意把这根木棍从南门扛到北门,赏十金。栎阳虽是秦国都城,但比起今天的镇子,其实大不了多少,南门到北门,也就两三公里吧。这么近的路,这么轻的工作,ZF竟然愿意花费十金?围观的人都以为此乃咄咄怪事,七嘴八舌地议论纷纷,却没人接招。一会儿工夫,ZF又加价了:还是这根木棍,还是从南门扛到北门,赏五十金。好半天,终于有个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把这根并不沉重的木棍扛到了北门。--他果然“意外”地得到了高达五十金的奖赏。
这起小概率事件的幕后推手有两个,一个是秦国最高统治者秦孝公,一个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工作的商鞅。据说,商鞅之所以干出这种令时人和后人都啧啧称奇的怪事,是他怕民众不信任ZF,需要通过这种出高价干无聊事的方式来立信,来表明ZF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说到做到。所以,这件事的另一个历史名称就叫“徙木立信”。徙木是否真的达到了确立ZF信誉的预期,时过境迁,我们已经很难进行准确的评估。不过,以后人的眼光看,徙木事件给了我们另一种深刻的暗示:ZF之所以为ZF,就在于它为了达到自身目的,从来都不惜采取任何极端的、匪夷所思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