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咱们论坛的一篇帖子,说的是博士出来还不如本科生。
我觉得,有点偏颇。
1,所得,在校本来就能接触到高端的知识,这种在学术前沿冲浪的感觉是别人无法定位和给与的,只是从学校的呵护下,一众师弟师妹的羡偃下,导师的鼓励中,突然来到了一个陌生的领域,有一个心理落差罢了,说白了就是,原来无论怎么说也是个娇子,现在怎么成了一盘饺子里的一个了。
2,成就,能接触到最前沿的理论知识,那么又将多少这样那样的理论转化为成果了呢?我可以说句不客气的话,中国80%以上的博士都是废柴,不怪他们,怪教育体制,中国的教育体制是填鸭式的,没有给硕士博士,甚至是本科生应该发展的空间,只是把一些之前的经验灌输式的添给我们,扼杀创造,但是就在这片被扼杀的领土上,又希望能有傲人的科研成绩,无怪现在,抄袭成风,更不要说现在的没有一定的论文数量就这样那样的现状了。中国量产博士,只是喂饱了学校和期刊,对中国的生产力贡献为负
3,高精尖扁平化,中国不缺教授,缺学术带头人,社会的浮躁让很多小丑粉墨登场,不管学术水平,只要发够了文章就会有这样那样的头衔,不管文章水平,也不管期刊质量。。。
从这几点来看没,博士出来,有多少斤两可以自己衡量,拿个简单的例子,之前公司高薪聘请了中科大还是哪的博士,结果专业不对口,上手了半年还不如别人另外一个科室打酱油的电脑玩的溜。结果可想而知
其次,也不能小看本科,甚至高中毕业生,各位都学过统计学,可以看看从2000年起一直到现在的中小企业里,有多少是硕士生以上的?
大家生而平等,并不是说多上了两年学就比别人多高多少。
相反,一个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关键在于面对了多少困难,激发出多少潜力,有大学的庇护,硕士、博士们可以集中经历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圈子里做自己的事,但是,离开了大学的庇护,本科生,高中生面临的是赤裸裸的压力。说一些最贴近的话,博士们,你们在校的时候有多少人考虑了完全靠自己的努力买房?
话糙理不糙,人就像是弹簧一样,有多少压力给出多少斤两,我并不觉得,十年的校园生涯(4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比花十年时间创业难。相比之下,我觉得后者所得更多,也许后者一辈子也打不到前者的学术高度,但后者在最好的年华里在自己所选择的的圈子里能够尽情施展。
我个人本科毕业,大学的时候是基地班,一半的保研率,但是大一的时候就发现自己不想学自己的专业,只是不知道该干什么混了4年,出来之后,也是一片茫然,几乎一年换一个公司,城市也没少换,好在近些年终于安心在金融领域,学的越深入,越发现,在行业里只有两种人能做到最深,一种是真正的学霸,并不是顶着这样那样的光环的幸运儿,而是摸什么都会,而自己的专业别人怎么摸也摸不会。一种是玩霸,说什么都不懂,但什么场合缺了他都跟缺了点什么一样,现在的老板,董事长练到学霸的少,练到玩霸的多。
如果只想着毕业之后就成为一个抢手的螺丝钉,钉在一个大船上稳稳当当的走,我奉劝各位,螺丝钉满地都是,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大船,找到大船非需要你不可的理由,一味的埋怨、徘徊只会让已经不小的年龄慢慢变得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