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509 发表于 2013-10-11 14:19 
根本就没有什么“可变资本”和“不可变资本”之说。这个是马克思为了编造”剩余价值“杜撰出来的。
不信 ...
509兄看问题最尖锐,赞。
的确如509所指出的,产业资本(包括马克思所述的三个常态性的资本形式——生产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它们在各自价值的生产职能上,没有“可变资本”和“不可变资本”之说。
马克思自己说,劳动力是生产力,在参与劳动过程中劳动力可为自己带来新价值,实现价值增值。马克思说,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与劳动者相结合,劳动者的四肢、躯干、头脑和五官等生理器官就是劳动器官,是生理学意义上的生产资料,是个体劳动者赖以生存的劳动资本。既然如此,那么劳动者的个人劳动力在哪里?回答是劳动者的个人劳动力就表现在劳动者的四肢、躯干、头脑和五官等生理器官,作为人的劳动工具所分别承担不同劳动职能里。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又说,价值是指人类抽象劳动的耗费,是指劳动过程中的人的脑力、体力和神经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既然如此,劳动表现为生理学意义上的“生产资料”的耗费,那么劳动者赖以生存的劳动力耗费又在哪里?
其实,作为任何一种生产要素,都具有生产力属性,都具有实现价值的自我增值的职能,不是说它本身不具备这一自我增值的劳动职能,而是说它需要与其他生产要素相互作用,才能共同完成劳动过程的价值增值。劳动过程,既是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实现资本总价值的增值的过程,同时也是每一个生产要素各自实现价值的自我增值的过程。
土地本身就是生产力(注:各地方ZF的财政收入大多来自于土地的生产力),科技是生产力、管理也是生产力,劳动力是生产力,生态环保也是生产力,牧羊犬对于牧羊女而言是生产力,耕牛对于农夫而言是生产力,马对于牧民而言是生产力...,牧羊犬、耕牛和马都是活的生产资料,一种活的生产要素,在奴隶社会还有一种活的,会说话的生产资料——奴隶。它们都是“社会劳动”下的生产资料,都具有生产要素性质,如马克思所述:人的四肢、躯干、头脑和五官等生理器官是“个人劳动”下的生产资料,也一样具有生产要素性质。总之,不论是“社会劳动”下的生产资料,还是“个人劳动”下的生产资料,作为生产要素,它们都具有自我增值能力。只不过一些生产要素的劳动职能,若不源自于人造的劳动职能,就必源自于人的四肢、躯干、头脑和五官等生理器官的劳动职能,都是劳动力的一种延展和深化。劳动本体是什么?有人认为,劳动本体是劳动者,不太准确。应当说,劳动主体是劳动者,但决定劳动者做出相应劳动行为的,则是人的劳动本体即人的劳动意志。本来事实很清楚:土地、资本、厂房、机器设备、科技、经营管理、信息、生态环保以及人的四肢、躯干、头脑和五官等生理器官等都是生产要素,都是生产力,但是经马克思一搅,反倒把明摆着事实搞乱了。人的四肢、躯干、头脑和五官等生理器官之所以具有了人的劳动职能和人的行为意识,成为一种生产要素,就因为在它后面站着的是劳动者及劳动本体。同理,土地、资本、机器设备、科技、经营管理、信息、生态环保等生产资料,之所以具有了人的劳动职能和人的行为意识,形成各种的生产要素,也正是因为它后面站着的是劳动者及劳动本体。劳动者是劳动主体,但决定劳动者做出相应劳动行为的,则是人的劳动意志(劳动本体)。
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个人劳动——人的四肢、躯干、头脑和五官等生理器官作为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个人劳动意志相结合,表现为人的劳动力耗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劳动——则表现为各种不同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要素,与社会的劳动意志相结合,表现为资本的各种生产要素耗费包括劳动力要素耗费。最为关键的是,在社会劳动中,各种生产要素不再表现为它们本身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即不再独立地表现出每一个生产要素在价值生产上的自我增值能力,而是要形成社会生产上的一种合力,形成各种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合理配置比,才能实现最大化的增值。自然界的本质和谐的,人类社会的本质也是和谐的。所以,唯有在此基础上,每一个生产要素进而才能实现价值的自我增值。然而,马克思毫不理会经济学术规程及范式,直接将“简单劳动过程”的个人劳动力定义引入“市场经济”的社会劳动过程。其间,马克思十分突出人的活劳动力的性质及作用,大力渲染所谓“物化劳动掠夺活劳动”、“过去劳动榨取今天劳动”、“死劳动剥削活劳动”和“劳动异化”等噱头,把价值增值的原因统统归结于人的活劳动力耗费上,这样一来,就把人的活劳动力当做一个不受任何限制、独来独往的“神灵”,而构成社会生产力的其他生产要素,一律要对这个“神灵”顶礼膜拜,否则,这个“神灵”一发怒就不得了,它要跳出社会劳动过程之外,去搞社会暴力革命!搞乱了人们思绪。
我们知道,构成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不仅仅是人的生理学意义上的劳动力,同时也是相对独立的生产力。也就是说,劳动者的四肢、躯干、头脑和五官等生理器官作为人的生理学意义上的劳动器官,对于个体人的劳动而言,仅仅是个体人的生理学意义上的生产资料,这种人的生产资料的耗费,就表现为个体人在劳动过程中的脑力、体力和神经力的耗费,这就是马克思所指的劳动本质,即人的劳动力耗费的本质。但是,如上所述,我们知道的社会生产力是由各种不同的生产要素,即由各种生产要素分别作为各种相对独立的生产力所组成的,其中每一个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力之中都处于不同的地位、具有不同的性质,起着不同的作用、发挥不同的职能和做出大小不同的贡献。
从人类的社会生产力的经济学意义上说,而不是从个体人的劳动力的生理学意义上说,任何生产要素的耗费,都具有价值上自我增值的能力。
社会生产力有二个不同性质的劳动内涵。
其一是指:在由单个劳动力或若干个劳动力构成个体劳动过程中,人的四肢、躯干、头脑和五官等生理器官作为人的生理学意义上的“生产资料”耗费,即人的生理的“劳动器官”耗费所形成的劳动。为此,马克思曾说,人类整个劳动力是由无数的单个劳动力所组成的,指的就是这类个体劳动,其劳动性质由简单商品生产的私人性质所决定的;
其二是指,在各种不同的生产要素所构成劳动过程中,人的四肢、躯干、头脑和五官等生理器官作为人的生理学意义上的“生产资料”耗费,即人的生理的“劳动器官”耗费,并不是独立的社会劳动,而仅作为人类整体的社会劳动一个必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人的四肢、躯干、头脑和五官等生理器官作为人的生理学意义上的“生产资料”耗费,从某种意义上讲,仅仅作为人类整体的社会劳动的一个“奇点”或“基点”,在此基础上,人的劳动力耗费作为人的生理学意义上的“生产资料”耗费,已经演化和进化出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形式的生产要素耗费,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它们与人的劳动力具有不同的性质;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它们与人的劳动力具有价值的自我增值能力。为此,我们说,马克思仅指出的“人类整个劳动力是由无数的单个劳动力所组成的”这一点是不够的,因为,人的生理学上的劳动力仅是人类社会生产力中一个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的现实生产力则是由人的生理学上的劳动力,以及人们占有的各种不同的生产要素共同构筑而成的。由此可见,马克思是以“小商品生产者之心”度“社会化大生产者(资本)之腹”。
马克思在资本论说道,一切商品都是人的劳动产品。这话不准确。因为,商品生产划分为二个不同性质的时期,前者是简单的商品经济,后者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前者是私人性质的小商品生产;后者是资本性质的社会化大生产。剖析前者的生产性质,我们看到的是,人的生理学意义意义上的劳动力作为个人生产力的耗费,凝结于社会产品之中;剖析后者的生产性质,我们看到的是,人的经济学意义上的社会生产力的耗费,凝结于社会产品之中;其中也包括人的生理学意义上的个人劳动力的耗费。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说一切商品都是社会产品,例如科技产品是社会产品,是科技生产力的成果;同理,经营管理是社会产品,是智力生产力的社会成果;文化产品是社会产品,是文化生产力的成果;自然品虽不是社会产品,但它是自然界生产力的成果,所以它可作为生产要素也就具有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二重属性。马克思仅是对简单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个人劳动及其产品进行抽象分析,将“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xiaxt注:即劳动力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引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劳动及其社会产品进行抽象并归结为“鲁滨逊式”的原始劳动及其原始产品。所以,你在马克思劳动力范畴中,找不到科技生产力、找不到文化生产力、资本生产力、智力生产力和自然界生产力,你仅能找到人的生理学意义的个人生产力!马克思劳动力理论是建立在小商品经济基础上的,是一种原始的、落后的劳动力理论。它不是跟马克思同时代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与时俱进”的,而是站在小商品经济基础上,拔高“田园牧歌般”的道德伦理,藉以批判有关市场经济发展的所有经济学理论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弊端。马克思的“活的劳动力耗费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该观点不对。
例如,卫星是人类探索宇宙或验证宇宙科学的一种“生产资料”,首先它不是人的生理学意义的生产资料,但是,卫星作为人类劳动的生产资料,与人的四肢、躯干、头脑和五官等劳动器官,这二者在生产资料具有的劳动职能上是相同的。所以,卫星所担负的人的劳动职能,它与人的四肢、躯干、头脑和五官等劳动器官所具有人的劳动职能上,这二者的确相同。人类劳动意志通过卫星探索宇宙之奥秘,有的卫星,通过撞击月球所形成的陨状云,验证月球是否存在着水;有的卫星终生行走在火星上,搜集火星相关资料;有的卫星最终飞出太阳系,进入浩瀚的宇宙空间,飞向距太阳系最近的那个星座,它承载着人类智慧去探索未知世界。谁又能说,科学技术及其社会产品,诸如人造卫星不是生产要素呢?谁又能说,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呢?既然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那么科学技术就应当在人类社会生产力之中实现它自身价值的自我增值。同理,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要素,最终都能在财富生产中实现价值的自我增值。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劳动力具有自我增值的职能,而资本的生产资料不具有自我增值的职能,这是不对的。因为,不论是劳动者个体生产,还是资本家私人生产,从劳动职能上看,前者是使用人自身生理学意义上的生产资料,即人的四肢、躯干、头脑和五官等生理器官参与劳动;后者是除了使用自身生理学意义上的生产资料之外,即使用人的四肢、躯干、头脑和五官等生理器官参与劳动(经营管理)之外,还使用其他人——例如工人们自身生理学意义上的生产资料,即工人们的四肢、躯干、头脑和五官等生理器官参与劳动,更重要是,资本还要使用社会的生产资料,诸如土地、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科技等生产力共同参与劳动,其中任一生产力都具有实现自我增值能力。
马克思说,作为生产资料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是不变资本,因为它们的生产性耗费在生产成本中反映为“折旧”和“消耗”,这是不对的。的确,从会计成本上看,机器设备价值和原材料价值的生产性磨损是不变的,但这仅是机器设备价值和原材料价值的生产性磨损所形成的“会计学意义”上的成本费用,不是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成本费用。表面上资本家没有将其价值增值计算在内,但实际上其生产性耗费与生产性增值之间的比例关系,已经由资本生产过程的最终成果决定了。同理,劳动力价值与其增值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也是由资本生产过程的最终成果来决定的。例如,NBA球员工会与NBA联盟(资本家)之间的收入分成比例的谈判,总是在上届NBA结束后开始,未到此时此刻之际,参与NBA职业赛的劳资双方都不清楚自己一方实际贡献有多大,谈判中彼此间因缺乏事实根据,难以相互沟通和达成妥协。
资本购置先进的生产资料,就是因为它们能够节省劳动力成本,在这一点上,马克思是承认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这二者之间在生产职能上是协同的又是相通的,即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二者是相互转化的。为此,马克思多次举例指出,增加生产资料,特别是购进先进的机器设备,就可以减少劳动力,且又不会因劳动力减少而导致名义劳动量的减少,从而相应降低或影响到资本的价值量。因为,决定价值量的变化,不是个别资本的有机构成,而是社会资本的有机构成。但是,马克思却坚持认为,唯有作为活的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才具有价值的自我增值能力,他否认作为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也同样具有生产力性质,具有价值的自我增值能力。马克思面对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作为可变资本的劳动力数量占总资本比例相对减少和作为生产资料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的不变资本占总资本比例相对增加,同时总资本随着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总利润也随之增加的这一现象,马克思给出解释为:“利润的外部性影响”或者说“利润的社会平均化”,即由于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资本,攫取了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资本的剩余价值,从而在其外部形成的“超额利润”,弥补了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因劳动力减少而导致的实际劳动量减少从而减少的利润量。事实上,作为生产资料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的资本,可以带来比劳动力资本更高的生产效率,提升了竞争力。所以,生产资料资本的增加不仅是减少了劳动力成本价值与总价值之间的比例,而且也凸显了生产资料的贡献,增加了总利润。
在分析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时,马克思指出,资本家把生产资料作为劳动的物的条件,把劳动力作为劳动的人的因素,并通过市场纽带将这二者连结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其实,在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中,并没有什么“物”的条件与“人”的因素之间的划分,为此,我个人以为:劳动力是物,不是人;同时,生产资料是人,而不是物。如何理解这句话?也就是说。劳动力即是人又是物,同理,生产资料即是物又是人。或则说,劳动力表面上看是人的形态、人的意志,而实际上人的劳动力是一种物,是一种物质力量,是“物化”的资本;生产资料表面上是物的形态,是物化的资本,但实际上生产资料后面是人,是人的劳动意志的物化,是劳动力经“物化”形成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及其职能。
所以,在生产过程中,会计学上的价值并不等于政治经济学上的价值,两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