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在企业激励机制中的运用
李灿
(学号0516120345 班级05161203)
摘要:为了研究博弈论在企业激励机制中的运用,文章针对员工偷懒的原因进行分析,分别建立基于“囚徒困境”、“智猪博弈”的解决方案.研究发现,共赢和竞争思想有利于提高企业激励机制的激励效用.
关键词:博弈论;激励;共赢;竞争
0引言
博弈论(Game Theory),在我国又称对策论,是使用严谨的数学模型研究冲突对抗条件下最优决策问题的理论,是研究竞争的逻辑和规律的数学分支.简单地说,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在给定信息结构下如何决策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以及不同决策主体之间决策的均衡.博弈论是美国数学家冯.诺伊曼(Von Neumann)在1937年提出,后来,冯.诺伊曼和奥斯卡.摩根斯坦(Morgenstem)于1944年联手出版了<<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首次将博弈论运用到经济学中.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博弈论已和现代经济学融为一体,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部分.企业激励机制即是用博弈论方法分析研究不完全(不对称)信息下的一种经济问题.
1员工偷懒的原因分析
(一)追求利益最大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和个人,其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即以最小的投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来获取最大的利润.文[1]出于这种目的考虑,有些员工就会产生偷懒的心理和动机,于是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来减少应有的工作时间,以牺牲企业利益为代价来最大化自己的经济利益.
(二)企业规则与管理制度不完善
1)企业规则存在不科学、不严密之处.如企业规则层次偏低;企业管理体系不完善;薪酬来源太窄、收入不公.这些缺陷与不足,影响企业的权威和效率.
2)企业对偷懒行为的处罚偏轻.员工偷懒活动与对他的处罚率成反比,即对偷懒的处罚率越高,员工偷懒的概率就越小,反之,处罚率越低,员工的偷懒概率就越高.严厉的处罚会使偷懒者付出昂贵的心理成本、社会成本和经济成本,从而使其对偷懒活动望而却步.
3)企业监查成功率不高.不论是企业管理采取什么样的体制,企业监查都是重要的管理手段.由于我国目前的企业监查缺乏一种严密科学的程序与操作规程,从而造成了监查针对性不强,成本太高.考虑到监查成本的限制,企业监查的面不可能是百分之百,于是员工就会存在偷懒的侥幸心理,加之重查轻罚现象极为普遍,从而造成了企业监查成功率不高的局面.
(三)企业环境恶化
企业环境恶化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员工归属感不强.
2) 社会性的监查组织没有建起来.
3) 工会协助有法无据,成为空谈.
2 “囚徒困境”对激励的启示
囚徒困境讲的是两个同案犯罪嫌疑犯(囚徒)A和B被警方拘捕后,为防其相互间串供而分别拘捕、隔离审问时,两疑犯所面临的认罪策略选择的问题.摆在两疑犯面前的选择无非两种:坦白或不坦白.按照我们通常的政策,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所以若两人均坦白,则可从轻处理,分别判刑5年;若两人中有一人坦白而另一人拒不坦白,则坦白者可免于处罚,而拒不坦白者,将从重处罚被判8年;当然,若两人拒不交代,而警方手中又无足够的证据可以指控犯罪嫌疑人,那他们只能被按妨碍公务被判1年.由于两个囚徒没有条件串供,两囚徒决策时都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为目标,结果是双方坦白而无法实现最大利益甚至较大利益.在(坦白、坦白)这个组合中,A和B都不能通过单方面的改变行动增加自己的收益,于是谁也没有动力游离这个组合,因此这个组合是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其实如果A和B都选择抵赖,各判刑1年,显然比都选择坦白各判刑5年好得多.
“囚徒的两难选择”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意义.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各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纳什均衡”,也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他们两人都是在坦白与抵赖策略上首先想到自己,这样他们必然要服长的刑期.只有当他们都首先替对方着想时,或者相互合谋(串供)时,才可以得到最短时间的监禁的结果.
同样只有企业和员工秉着共赢的思想,选择合作,双方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企业的激励机制应该基于此建立.
3 “智猪博弈”对激励的启示
智猪博弈讲的是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同时假定大猪比小猪吃的快.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在这个例子中,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所以只好亲历亲为了.
故事中的游戏规则导致了“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如果改变一下核心指标:每次落下的事物数量和踏板与投食口之间的距离.猪圈里还会出现同样的“小猪躺着大猪跑”的景象吗?我们假设以下三种新的游戏规则.
改变方案一:减量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谁去踩踏板,就意味着为对方贡献食物,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不去踩踏板了,也就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如果目的是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这个游戏规则的设计显然是失败的.
改变方案二:增量方案.投食为原来的一倍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会去踩踏板,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把食物吃完,所以竞争意识却不会很强.对于游戏规则的设计者来说,这个规则的成本相当高(每次提供双份的食物);而且因为竞争不强烈,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的效果并不好.
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结果呢,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对于游戏设计者而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方案.成本不高,但收获最大.
原版的“智猪博弈”故事给了竞争中的弱者(小猪)以等待为最佳策略的启发.但是对于社会而言,因为小猪未能参与竞争,小猪搭便车时的社会资源配置的并不是最佳状态.为使资源最有效配置,规则的设计者是不愿看见有人搭便车的,政府如此,公司的老板也是如此.而能否完全杜绝“搭便车”现象,就要看游戏规则的核心指标设置是否合适了.
所以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进行激励制度设计时,如果奖励力度太大,又是持股,又是期权,公司职员个个都成了百万富翁,成本高不说,重要的是激励因素转变成了保证因素,员工的积极性并没有提高.这相当于“智猪博弈”增量方案所描述的情形.但是如果奖励力度不大,而且见者有份,一度十分努力的大猪也不会有动力了,企业将会没有生命力,就出现“智猪博弈”减量方案所产生的结果.最好的激励机制设计就像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的办法,奖励并非人人有份,而是直接针对个人(如业务按比例提成),通过竞争既节约了成本(对公司而言),又消除了“搭便车”现象,能实现有效的激励.
4治理偷懒的方法
(一) 健全企业管理体系.
(二) 建立内部激励机制.
(三) 建立外部控制和约束机制.
5结论
综合共赢与竞争思想,以员工为导向进行整体性的系统薪酬设计,从激励的角度来看,薪酬是员工个人行为所导向的目标和工作动机产生的源泉,有效的薪酬体系及其管理必须让员工明确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组织所倡导的.例如全面薪酬=外在薪酬+内在薪酬=货币性薪酬+非货币性外在薪酬+内在薪酬=直接薪酬+间接薪酬+非货币性外在薪酬+内在薪酬=(基本工资+激励薪酬)+(法定福利+非固定福利)+(晋升机会+发展机会)+(心理收入+生活质量).[2]
企业激励机制应该通过经济和非经济手段帮助企业与员工之间建立伙伴关系,并让员工前所未有地享受到了个性化制度所带来良好的投资——回报体系,它始终突出了将企业的利益与个人利益协调进来并使之最大化的共赢思想,运用系统的观念,使企业对人力的投资与激励更具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8-19
徐品锋.博弈论在薪酬体系中的运用.理论学习,2006,6(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