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经费是纳税人的钱。然而,科研经费长期被侵占挥霍,流入私人腰包,成为严峻问题。日前,科技部部长万钢针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出现恶性问题说,“出现这些问题,我感到很愤怒,也很痛心,更加感到十分的错愕”
科研腐败到底有多严重呢?前两年中国科研公布过一个调查结果——在科研经费中,真正用来进行科学研究的,竟然只有40%,其余部分都流失于科研项目之外。都说要对腐败零容忍,科研腐败竟然严重到这种地步,那么,接下来对科研腐败,除了愤怒和痛心,关键就在于进行有效铲除了。
众所周知,当前科研经费的使用,是由行政化的分配机制进行主导的。一项课题通过行政决策,然后由各类科研机构通过“公关”方式领取,再到领导科研经费,最后组织专家项目验收,整个过程之中,都离不开两种权力,一种是行政权力,一种是学术霸权。如果不能将这些权力关在笼子里,那么自然就会制造出种种腐败现象。
科研经费出现种种“跑冒滴漏”,也就是因为行政权力之手过多伸入科研领地,与一些学术霸权形成利益共同体,对科研经费形成控制,进行盘剥掠夺。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之前发表过关于科研经费分配体制的文章,直指“在中国,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一个公开的秘密是:做好研究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
也就是说,没能让行政的归行政,学术的归学术,而是让科研经费使用处于权力潜规则的运行之下,才是科研腐败成为恶性问题的原因。这意味着,要铲除科研腐败,就被必须进行彻底的科研制度改革,让权力与学术无法形成形成利益共同体,通过保证科研的独立性,来保证科研经费的纯洁使用
这些年,围绕科研项目申报、科研经费发放以及科研成果审批,一些科研人员在权力面前失去起码尊严。为了“公关”手握经费分配大权主管部门官员,为“忽悠”早就远离科研前线的学术霸权,科研机构投入大量成为来为那些权力寻租行为埋单。经过层层“雁过拔毛”的科研经费,又同样会遭遇机构或高校的行政官员盘剥。总之,“权力与学术不分家”是形成科研腐败的根本原因。
科研是极具专业性的活动,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也必须体现专业性与系统性。问题是,从科研规划到项目审批,从经费发放到结题审计,相关管理经常出现脱节现象,存在断裂地带。加上这种管理极不透明,就使得不同层级的行政权力以及学术霸权容易各自为阵,处于监督失控。由此,科研腐败乱象纷层,从经费乱报开始,遍布于各个环节各种流程。
要铲除科研腐败,就应该通过科研制度改革,形成由独立的学术资源构成对科研经费进行分配的权力,让科研成为学术力量公平竞争下的自由选择。现在,必须打击科研背后破坏学术独立的行政权力与学术霸权,让科研经费使用处于透明状态,这样才能真正遏制腐败,实现钱尽其用。
http://shanshibing.blog.sohu.com/280085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