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马克思经济学的枢纽:劳动二重性来源: 编辑:wo18810539690 时间:2013-08-25 15:47:31
【摘要】 劳动二重性,也就是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二重属性。具体劳动是指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结果都各不相同的劳动。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
劳动二重性,也就是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二重属性。具体劳动是指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结果都各不相同的劳动。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如同具体物质和抽象物质。劳动是人类运用自己的劳动力、工具(物化劳动)作用劳动对象的过程。运用不同的工具、作用不同的劳动对象这是劳动的具体形式,而过程即一定的时间量则是劳动的共同属性。所有的劳动如果撇开其具体的形式,都可表现为一定的时间量的过程。劳动的具体形式就是具体劳动,劳动的时间过程就是劳动的抽象表现。将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个面也没什么不对,如同将物质分为具体物质和抽象物质一样。但认为具体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交换价值就不对了。具体的劳动是个别的劳动,抽象劳动个别劳动同质化的社会劳动。任何劳动成果(产品,不仅是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统一体。作为私人劳动的个别劳动它仍然是具体的劳动,其成果(产品)既具有使用价值也同时具有交换价值,只是当它转化为社会劳动之前,它的价值量没有表现出来,但这并不意味它没有价值量。如同太阳的重量,在计量(表现)前,我们是不知道它的重量的,但这并不意味它没有重量或不可计量。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形成的相互联系又对立的两个方面。马克思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它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提出的劳动价值论成为完全科学的价值理论。什么科学的价值理论?马克思的理论不是劳动价值论,而是劳动力价值论,是劳动没有价值论。科学的是别人的,荒谬的理论才是他的。在一个“无意义”的名词之上能建立科学理论?(第一,严格说来,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无意义的名词,但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表面上却很像劳动本身的价格或价值。)不要歪曲马克思的本意,那是劳动力价值论。只有拼凑抄袭的理论才会出现这种矛盾现象,表面上很象劳动价值论,其实是劳动力价值论。
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作为物质的商品“体”,其使用价值是物质在那种形态下的客观存属,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创造,自然力(人类劳动也是自然力的一部份),只是改变其形态引起属性转化。简言之,种种商品体,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人在生产中只能象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因此,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象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宇宙万物,对于任何人来说,真正属于自己的只有自己的劳动。土地构成财富的内容仍然是因为人类 的劳动。宇宙之中,土地是无限的,为什么只有地球上的土地才构成人类的财富?正是人类 的劳动。假设你一个人上到月球,有人向你收费吗?没有。再假设你 在月球上开恳出一片适合人类生存的空间,如一百亩。现在第二个人上去了,他有两种选择:其一在你开垦的区域生存,你收费吗?要收的。那你出卖的又是什么?是土地吗?不是的,是劳动;因为他还有第二种选择,他可以在你开垦的区域以外生存,这样你就没理由收费了,他也不会向你交费了。还有,在宇宙飞船上所进行的生产是完全不需要土地的。你能说未来的人类都生活在宇宙飞船上这种可能性不存在吗?相对宇宙而言,地球也只是一个宇宙飞船。至于自然资源,如风、水等的价值,其实也是劳动的结晶。人类劳动的结晶并不改变物质的客观属性,改变的是物质存在形式以及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运动规律认识的积累。自然资源自古就有,为什么现在才有价值?这是千百年来人类分工的结果。由于分工,使一部分人专门从事科学探索、研究,认识客观规律,积累知识和认识。如果将人类的发展历程比如一根数轴,起点为0,终点为X,那么,第一代人从0开始,运动到1,第二代人就没有必要再从0开始了,而可以直接从1开始。正因如此,人类才没有重复动物的生存方式。自然资源的价值正是千千万万的前人认识自然力量的劳动的体现,并非简单的发现开采的劳动。今天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就构成未来人们更广泛利用宇宙其它资源的价值。
抽象劳动即为商品的交换价值,(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具体劳动的同质化表现,是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它是价值的实体,代表的是社会成员通过交换相互支配对方劳动的社会关系,即代表的是人支配人劳动的权力,而不是具体的财富,即使用价值(抽象劳动不是具体的财富,但它是财富的量。如某人去年购置了10辆汽车(闲置),购置价格为100万,当时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为100万小时。但现在生产同样的10汽车只需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80万小时,则他的财富就是贬值的。劳动是可以贬值或升值的。)。抽象劳动体现了商品生产过程中,也就是社会成员相互交换支配对方行为劳动的社会关系。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在经济学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首先,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理解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马克思以前,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也提出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但他们没有提出劳动二重性问题,混淆了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劳动,因而无法解释生产商品的劳动各不相同为什么却可以互相比较、商品的价值量是怎么决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为什么商品的价值量反而下降了等一系列问题。(没有意义。没有所谓的劳动二重性,这些问题也能解决。)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价值的本质问题,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
其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理解剩余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以后,就可以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区分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作为价值增殖过程,工人的抽象劳动一方面创造了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为资本家创造了剩余价值。(这就更加荒谬了,劳动没有价值,又如何创造价值?12小时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多少?其实,一个人无论是一周中在自己的田地上为自己劳动3天,再在主人的领地上无报酬地劳动3天,或者是每天在工厂或作坊中为自己劳动6小时(为自己劳动是交易吗?你使用是资本家的资本这不需要付酬?资本家就应该为你无偿提供劳动平台?),再为他的雇主劳动6小时(这难道不是为自己劳动6小时的代价?如果工人不为雇主劳动,他就得租赁设备劳动。如果他劳动6小时是3先令,扣除租金可能就是1.5先令了,于是他还得再租赁6小时。结果他仍然是劳动12小时,获得3先令。)有的是资本得利或利润,没有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所谓的价值增殖过程是劳动过程更是罔顾事实,投资增殖,今年的黄金较去年增殖,这都脱离了劳动过程。中国是世界上劳动力最多的,也是劳动时间总量最大,估计应该是美国的五倍 以上。所以,中国应该是世界上最富裕 的,价值增殖最快、最大的。)根据劳动二重性理论,可以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就是由具体劳动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的资本;可变资本就是转化为劳动力并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抽象劳动能使价值增殖的资本。这就区分了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从而为理解剩余价值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资本从它投入一开始就是变的,从来就没有什么不变资本。如果非要弄出个不变资本来那也不能自说自话而应该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马克思的所谓不变资本如同有人对你说:你看到满街的汽车跑了吧,那不是汽车在动,是地球在动。你信吗?不仅所有资本是变的,就连所谓的活劳动的价值也是变的,同一工人昨天8小时劳动的价值与今天8小时劳动的价值也是不相等的。因为昨天8小时劳动如果等于8小时社会必要劳动,今天有可能等于6小时社会必要劳动或9小时社会必要劳动.)
最后,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由于劳动二重性理论科学地阐明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因而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就能够正确地理解政治经济学中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看看财务成本理论中有关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你就知道这个有机构成是个什么东西了。)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等,从而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资本积累就是罪恶的积累、资本主义再生产就是罪恶的再生产。社会是在不断腐朽、堕落。但这却是大多数人所希望的“腐朽、堕落”。资本论,资本论,连资本是什么都不知道,论什么资本论?)
简而言之,劳动二重性理论正确地解释了价值和价值量(在什么地方回答过价值量?所谓的价值量都是从马克思的价格表中来的。)、价值本质和价值形态、以及商品货币关系,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科学地说明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等。它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枢纽。枢什么纽?传讹、授惑、解闷也。穿上一件新衣服就是好,为所欲为,干什么都会有人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