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32422 331
2013-10-21
讨论主题分享超好用的学习方法
【参与方式】 在本帖后进行回复,回复可能有论坛币,50%概率~200枚,发完为止~
【奖    励】 对于优秀的回复,将给予丰厚论坛币及经验奖励。
【奖励要求】

1.独立思考,自由交流,最好原创,如为引用注明出处。

2.有主题,有干货,有奇趣,有理有据有节!

三人行必有我师!

相关阅读:
谁说死记硬背会扼杀创造力?
http://www.pinggu.org/guanlixue/1019.html 
我曾经有一位老师,他把那些将事情搞砸了的学生称为“白痴”。这位老师名叫杰里·库普钦斯基(Jerry Kupchynsky),是一位令人望而生畏的乌克兰移民,他当时担任我们的乐队指挥。当有人在演奏中音调不准时,他会让整个乐团停下来,然后大吼道:“第一小提琴声部哪个人聋了?!”他让我们一直排练、直到每个人的手指几近流血。他还会用铅笔戳我们以此来纠正我们不标准的双手和臂膀姿势。

如果换做是在今天,他准会被解雇。但在几年前他去世之际,他得到的却是众人的敬仰:40年来他教过的学生和曾经的同事都从全国各地飞回新泽西我的家乡,大家拖着老乐器一起举办了场音乐会悼念他。我也提着好久都没摸的中提琴参与到其中。那一天,当我们音乐会的幕布升起时,我们所组成的是一支与纽约爱乐乐团(New York Philharmonic)规模相当的交响乐团。

大家对K先生这位坏脾气故师的真情流露让我震惊。但让我同样震惊的是他这些学生的成就。有一些人成为了音乐家,但大多数人都在其他领域脱颍而出,像法律界、学术界还有医学界。研究表明,在音乐教育与学术成就之间存在着一种正相关性。但仅仅只有这些,无法解释我们对一位曾在整个青少年期折磨过我们的老师姗姗来迟的、澎湃的感恩之情。
斯考特·杨在12个月内自学完成4年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的33门课程,并通过了MIT的实际测试。平均算来,杨修完每门课程大概只需要一个半星期。诀窍在于,他有一套加速学习的策略,这套策略历经33门课的锤炼,力图弄清楚学得更快的窍门。 
http://select.yeeyan.org/view/94114/329073
我老想着学快一点,再快一点,并为此兴奋不已。掌握那些重要的学问吧,专业知识与娴熟技艺将是你的职业资本,帮你赚取金钱与享受生活。如果过得好是你的目标,学问能引你到向往之地。

尽管学得更快有很多好处,但大多数人并不愿意学习“如何学习”。大概是因为我们不肯相信有这种好事,在我们看来,学习的速度只取决于好基因与天赋。确实总有些人身怀天赋本钱,但研究表明你的学习方法也很重要。更深层次的知识加工,与时而反复的温故知新,在某些情况下会加倍你的学习效率。是的,“刻意练习”方面的研究表明,没有正确的方法,学习将永远停滞。

今天,我想分享一下学习策略,看看我如何在12个月内完成4年MIT计算机科学的课程。这套策略历经33门课的锤炼,试图弄清楚学得更快的窍门,哪些方法有用,哪些没用。
20招让大脑爱学习
你是否感到越来越难集中注意力,或者难以进行心算?我希望你不要接受这么一种主张:随着年龄增长头脑的敏锐性必然会减弱。

许多事情能够导致头脑的工作效率下降,而且我喜欢称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为“使用它或者失去它”综合症。

这篇文章是《我的生活巨变》的杰夫 尼克尔斯写的报告。他的使命和他的博客的关注点是帮助人们找到生命中的成功和意义。杰夫是一位有深度的作家,我鼓励你读完后去拜访他。

杰夫用这份伟大的列表来帮助我们避免可怕的“使用它或者失去它”综合症,而我很高兴和大家分享它。

训练你的头脑到达顶尖效率的20种方法

为 了保持敏锐,锻炼你的大脑是很重要的。我们思考得越少,它就会变得越迟钝。今天我们有很多重点来保持生理健康,但我们也应该关注我们的精神健康。在一生 中,我们的大脑都在持续扩张和适应受到的刺激。我们更关心我们的大脑,我们会变得跟有智慧。这里有20个训练大脑的方案。

1) 读一本好书。读书会激发想象力。当你读书时,你的大脑不能持续在反映画面。读书让你的头脑开始工作。我喜欢让书本带着我走。我总是有一本有时甚至三至 四本书在读!大部分书我是从图书馆里借来的,这样就不用花钱买每一本书了。这也使我能够毫无风险地广泛阅读各种书籍。

2)大脑学院。视频游戏不好的一面是导致脑袋腐烂,但实际上有些也会帮助你增强思维。我喜欢大脑学院游戏。这是一款用头脑玩笑测试头脑敏锐性的合集。

(Big Brain Academy for the Wii.这是原文中的游戏名称,是一个Will下的游戏智力游戏,很不错的。)

本帖隐藏的内容

3)练习冥想。不要担心,我不是要在这里离开新时代的最深端。冥想的方式有很多种。对我而言,最简单的形式,冥想是花一点时间独处达到放松和集中思考的方式。它是神奇的治疗。

4)获得大量的休息。缺少睡眠能够影响你吸收新信息的能力。这意味着大学里通宵达旦地补习的效率比你想象的要低得多。你的大脑需要休息,工作在其最佳效能。这可能是为什么事情总是在睡了好觉后变得更加清晰明朗。

5)规律地锻炼。你难道想没一会就从跑步机上下来吗?心血管运动通过改善血液到大脑的流动从而改善大脑功能。一份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实际上帮助扩大大脑的体积。所以,如果你想要一个更大、更好的大脑,那么就去运动吧!

6)吃一顿好早餐。这不是不切实际。吃一顿好早餐确实令你有个更好的开始。你应该吃高蛋白和优质碳水化合物的的早餐。两片夹着花生牛油的全麦吐司就符合这一条了。鸡蛋同样是蛋白质的好来源。坚果、牛奶和新鲜水果都能为大脑提供良好的营养。

7)积极地思考。鼓励自己。我相信积极思考会提供大脑效能和帮助避免失望。我想说你的大脑就像电脑一样,垃圾进来、垃圾出去。发现积极,鼓励人们闲逛、能够使你快乐阅读材料,做所有能够使你感觉良好的事情。这些事情将会帮助你的精神变得更有生产力。

8) 不断地学习。不要停止怀疑你的世界。寻找新的体验、技能和知识。想写你总是想学着去做的事并且开始去做。一份现在着名的研究表明伦敦出租车司机大脑的 确定领域比一般的市民得到更大的开发。这是由于他们需要学习懂得如何在迷宫般的城市街道上导航。我们能够运用此项挑战我们大脑的技术来增进我们的能力。

9)戒酒。酒精是抑郁的原因。它降低精神功能。酒能乱性是有充分证据的。如果你想要有顶尖的精神表现,那么停止喝酒吧。另外它能观察到的作用,它也减弱人的睡眠,这是我们已经讨论过的,阻碍你清晰思考的能力。

10)拥有浪漫(特别是女性)。

11)打破你的例程。选择一条新路开车去工作。试着用另外一只手去写字。将一点不同的东西掺杂在一起。这将振作你的大脑因为它需要你思考更多。你不能只是自动驾驶。离开你的定式来挑战你的大脑,它将有所反应。这是使你脑浆流动的好方法。

12)不要看太多电视。研究者发现在1-3岁时看太多电视会导致儿童注意力问题。让我们直面它,电视使心态麻木。从沙发上起来并离开电视机。当然,也有一 些好的教育节目给孩子和大人们,但是整体上美国人看太多电视了。如果你想要高效的精神表现就关掉电视吧。

13)处理数字问题。心算而不是用计算器计算。我们许多人它是使用它或失去它。我们已经变得精神懒惰了。我们依赖工具而不是自己思考。处理和记忆数字是使大脑恢复状态的好途径。这一路上能够偿还大量股息。

14)停止依靠GPS走路。记住第8条里所讲的出租车司机。用你的大脑去指出如何从点A到点B是很好的思维体操。你必须用你大脑的能力来决定空间关系来提高读地图的效率和穿梭城市。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旅行就更好了!

15)唤起远久的记忆。找出老照片并且开始翻阅。这将进入你头脑中的记忆银行。图像将帮助你想起你已经忘记的东西。深入挖掘就是所有你记得的东西。如果你有别的方法来唤醒你的记忆,就像以前的信件和家庭电影,那么也尽可能得利用它们。

16)创造优美的音乐。学习演奏一件乐器是超级改变你的大脑的方法。它需要你大脑的多个不同部分协调工作来创作出你想要的旋律。当然,如果你已经是一个音乐家了,你们学习一件新的东西。迫使你自己学习新技术。音乐是思想伟大的锻炼。

17)说一种新语言。许多人同意学习一门新语言是使思想延伸的一种有力途径。如果你曾经尝试学习即使是几个新单词,那么你知道这会很难。当然,给大脑越难的东西越好!你有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的思维能力。让它试一下吧!

18)记忆一首歌。我们很多人头脑中都储存有许多老歌,但为什么不通过学习一些新的调子来扩充我们的记忆?它将在开始的时候花费一点时间,但如果你坚持怎么做,你将发现会越来越简单。这是你的大脑恢复状态了。

19)遮住你的双眼绕你的屋子走。这看起来是一种陌生的活动,但你的大脑能够处理它。一旦你试了几次,你就可能发现它很有趣和有挑战性。另外,这会应用你的记忆、运动技能和推理能力。多么好的锻炼!

20)扩大你的词汇量。决定每天学习一个新单词。有许多能够帮你做这项努力的网站。你将不止扩大你的思想,而且当你在谈话中引入一个新词汇时能够使你的朋友和同事印象深刻。

今天就开始行动,明天将更聪明!

你都知道了!我刚刚已经给了你20条非常实用的能使你的思维敏锐的方法。这些建议将马上使你的大脑回到最佳状态。你为什么还在等待?是时候锻炼你的思想神经了

【分享】你那样读书慢死了
无论你是正在哲学课上啃着晦涩难懂的课本,还是正读着同事写来的冗长的邮件,哪怕只是在看每日晨报,你都不只一次飘过这样的念头,如果能够阅读的再快一点该多好。 现在,一个能够提供相关书籍、培训课程以及电脑程序来帮助你提高阅读速度的公司,动辄就要收取上千元的费用。如果只需遵循以下步骤,便可习得速读的技巧,你又何必在速读训练上破费金钱呢?
下期讨论:
【专题讨论】若你有多套房子,出手。若你是成功人士,出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10-21 12:13:58
凉快快快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21 12:57:55
回去一定要试试,谢谢楼主分享。看来什么我爱记单词,背诵一些唐诗宋词之类的可以作为脑部健身操,保障大脑的灵活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21 13:55:04
不错,学习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21 15:03:57
我曾经有一位老师,他把那些将事情搞砸了的学生称为“白痴”。这位老师名叫杰里·库普钦斯基(Jerry Kupchynsky),是一位令人望而生畏的乌克兰移民,他当时担任我们的乐队指挥。当有人在演奏中音调不准时,他会让整个乐团停下来,然后大吼道:“第一小提琴声部哪个人聋了?!”他让我们一直排练、直到每个人的手指几近流血。他还会用铅笔戳我们以此来纠正我们不标准的双手和臂膀姿势。

    如果换做是在今天,他准会被解雇。但在几年前他去世之际,他得到的却是众人的敬仰:40年来他教过的学生和曾经的同事都从全国各地飞回新泽西我的家乡,大家拖着老乐器一起举办了场音乐会悼念他。我也提着好久都没摸的中提琴参与到其中。那一天,当我们音乐会的幕布升起时,我们所组成的是一支与纽约爱乐乐团(New York Philharmonic)规模相当的交响乐团。

大家对K先生这位坏脾气故师的真情流露让我震惊。但让我同样震惊的是他这些学生的成就。有一些人成为了音乐家,但大多数人都在其他领域脱颍而出,像法律界、学术界还有医学界。研究表明,在音乐教育与学术成就之间存在着一种正相关性。但仅仅只有这些,无法解释我们对一位曾在整个青少年期折磨过我们的老师姗姗来迟的、澎湃的感恩之情。

    我们正处于对美国教育体系的全国性自责浪潮当中。我们的学生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学生,这一点让我们每天都感到痛心疾首。美国15岁的学生在自然学科上被其他12个国家的同龄人甩在身后,而在数学科目上则落后于17个国家的学生,超越美国学生的同龄人不仅仅在亚洲,而且还有一些来自芬兰、爱沙尼亚和荷兰。我们的这种集体性恐慌──即对美国教育不足的恐慌──被资本化,与之相关的书籍与咨询业务已成长起来,整个业界都在追问:当今的美国教育者做错了什么?

    我将提出一个不同的问题。K先生的为师之道对在哪里?他的教育方法与我们今天笃信的教育法公然相抗、背道而驰,但人们不能否认其成效性,我们能从这样一位老师身上学到什么?

       事实证明,我们能从他的身上学到许多东西。将K先生的教育法与各领域──从音乐到数学再到医学界──最新的发现相比较,会得出一个统一的、惊人的结论:现在是时候该重振老式教育法了。不仅仅是传统教育,而是老式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就是我们多数人在孩童时期所熟知的、带有严明纪律与严苛要求的教育方法。这么说是因为:它真的管用。

       我不是在这里呼吁虐待;如果有一位教师辱骂我的孩子,我会第一个站出来投诉。但最新的证据对我这一小小的建议给予了支持。诸多研究现已表明,除了别的以外,适度的童年压力还能使人受益;赞美会如何挫杀孩子们的自尊;以及为何与美国高中毕业生的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AT)分数相比,决心勇气是更佳的成功先兆。

       所有这些都与更友善、更温和的理念背道而驰,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后者一直主宰着美国教育界。人们普遍认为,教师应该帮学生们梳理知识,而不是将要点硬敲进他们的脑袋。进行项目与协作性学习会受到人们的称赞;而像讲课灌输及死记硬背这样的传统方法则被嘲笑为“训练与扼杀”──会令人不悦,会被当成吸干年轻头脑创造性与积极性的一种方式而遭到人们唾弃。
  
       但这一普遍观念并不正确。而下面提及的八项原则──你可以将之称为宣言,受我的故师启发形成、并受到新兴研究支持的号召──解释了背后的原因。

1. 一点点痛对你有好处

       心理学家K·安德斯·埃里克森(K. Anders Ericsson)进行的研究表明,要成为某方面真正的专家需要大约一万小时的实践,这一概念因被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在其著作《异类》(Outliers)中提及而推广开来,而埃里克森本人也因此名声大噪。但来自同一研究、同样重要却常常被人忽略的结论是:真正的专家需要老师给出“建设性的、甚至是令人痛苦的反馈”,埃里克森博士在2007年刊发于《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的一篇文章中写到了这一点。他对诸多领域中──从小提琴演奏到外科手术、电脑编程再到国际象棋──数一数二的从业者进行了研究评估。结果发现,所有这些佼佼者“专门挑选了那些不易动情的导师,这些老师将对他们提出挑战,并促使他们的表现更上一层楼。”

2. 灌输知识,严苛训练

       死记硬背机械性学习法长期以来都遭到质疑,但如今却被认为是那些来自印度(死记硬背在那里仍然很受重视)家庭的孩子在全美拼字比赛(National Spelling Bee Championship)中能将同龄人远远甩在身后的一个原因。这一文化差异也有助于解释为何中国(以及在美的华人家庭)的学生数学更好。与此同时,有研究明确地显示,美国学生却在复杂的数学问题中挣扎,他们对基本的加减法运算掌握得不够熟练──而且几乎没有人被要求去背乘法表。

       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的威廉·克莱姆(William Klemm)称,美国需要纠正反对记背的偏见。甚至连美国教育部(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都拉响了警铃,他们在2008年的一份报告中斥责美国学校,为学生缺少数学运算流利度(这一概念在报告中提及的次数不少于17次)而感到悲哀。该报告总结道,学校需要接受令人生畏的“灌输知识与实践练习”的教育之道。

3. 失败也是一种选择

       失败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必然因素,意识到这一点的孩子实际上表现更佳。在2012年的一项研究中,111名法国六年级学生被布置了一些难度超出其能力的回文构词法问题。然后,有一组学生被告知,失败与再尝试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在接下来的测试中,这些学生一直都比其他参与者表现更佳。

       当然了,我们担心的是:失败将令我们的孩子在精神上受到创伤、使其自尊心尽失。这个想法,又错了。在2006年的一项研究中,鲍林格林州立大学(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的一位研究生追踪调查了31名被要求参加试音并接受排名的俄亥俄州各乐队的学生,结果发现就算是那些排名最低的人“从长期来看,也并未减少其积极性与自尊心”。该研究得出结论称,教育者在选出赢家和输家时,“无需担忧那些消极影响”。

4. 严厉比和善更好

       是什么造就了一位教师的成功?为了找到答案,从2005年开始,在克莱蒙研究大学(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教育学教授玛丽·波普兰(Mary Poplin)的带领下,一组研究人员花了五年时间观察了31位教学最高效的老师(根据学生考试分数衡量挑选出来的)。这些老师都在洛杉矶最差的学校教书,他们就职的校区分布在诸如中南区(South Central)和沃茨(Watts)这样的街区。研究人员最大的发现是:“他们都是严师。”波普兰教授说:“这个结论出人意料。”

       研究人员曾认为,大多数教学最高效的老师是通过协作学习与讨论来使学生掌握知识的。但结果相反,他们发现那些依赖传统显性教学方式(如讲课)的纪律严明者教学效果最佳。波普兰教授说:“这些老师的核心理念是,‘从孩子们的潜力上来看,我班上的每个学生都表现欠佳,所以我的工作是就此做点什么──而且我也可以为此做点什么。’”

       波普兰教授在一份长篇幅的学术论文中发表了她的结论。但她称,一名四年级学生用一种更简洁明了的方式总结了她的发现:“在我上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的时候,当我哭泣的时候,我的老师总会纵容我。当我进了T太太的班级,她告诉我,别抱怨了,去学习。我觉得她说得对,我得更努力地学习。”

5. 创造性也可后天习得

       传统教育遭受指摘的一点就是它会扼杀孩子们的创造性。但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 心理学教授罗伯特·W·韦斯伯格(Robert W. Weisberg)的研究表明,事实正好相反。韦斯伯格教授已对包括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与毕加索(Picasso)在内的创新天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不存在天生就是天才这回事。大多数创新巨匠工作都极其努力,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地努力收获成功。这些成就(在外人看来)似乎是突发的灵感与重大的突破。

       举个例子,韦斯伯格教授分析了毕加索1937年的名作《格尔尼卡》(Guernica)。在德国人轰炸了西班牙城镇格尔尼卡后,毕加索作了这幅画。《格尔卡尼》被人们视为一个全新原创的概念,但韦斯伯格教授却发现它与毕加索早期的一些作品息息相关,《格尔尼卡》是毕加索在研习了戈雅(Goya)画作以及在那个时代流行的共产党影像后,从二者当中汲取灵感完成的。韦斯伯格教授告诉我,究根探底,创造性将以各种方式追溯至基本的理念。他说:“当你在一个学科领域内进行创造时,你得先将自己浸入到这个学科框架中去。你的音乐老师要求你们所做的这些,正是在为学习该科目打基础。”

6. 坚忍不拔胜过天分
      
       尽管在指挥台上极为严厉,但当库普钦斯基坐在观众席中时总是对学生颇为赞赏。图中为上世纪70年代中期,库普钦斯基在为自己的学生鼓掌。

       近几年,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心理学教授安吉拉·达克沃思(Angela Duckworth)一直在对拼字比赛的冠军得主、常青藤盟校的本科生及美国西点军事学院(U.S. Military Academy in West Point)的学员进行研究──总共超过2,800名研究对象。在他们的身上,她发现坚忍不拔──这里指对长期目标的激情和坚持──是成功的最佳先兆。事实上,坚韧通常都与天分无关,甚至与其呈负相关。

       达克沃思教授在其职业初期是一所公立学校的数学老师,她刚刚赢得了2013年麦克阿瑟“天才奖”(MacArthur "genius grant")。她研发了一套“坚韧指数”,该指数要求人们在12个诸如“我总是有始有终”和“我每几个月都会对新生事物产生兴趣”之类的问题上自测打分。当她将这套测试题用到即将入校的西点学员身上时,她发现那些得分高的人相对不太可能从被人称为“野兽兵营”的、“惨无人道”的夏季训练营中半路退出。西点自己的那一套测试方式──将高中毕业生的学术能力评估测试分数、课堂排名、领导能力和身体适应性包含在内的一个指标──无法预测最终坚持留下来的会是哪些人。

       达克沃思教授认为坚忍不拔的品质能够教授给学生。她称,有一个出奇简单的因素就是乐观──植根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信念:他们有能力改变并因而取得进步。在2009年针对新教师的一项研究中,她在学年开始前给每一位老师在乐观度上打了分(通过一份问卷测试得出)。到了年底,那些拥有乐天派老师的学生在学业方面收获更多。

7. 夸奖会让你脆弱

       我的故师K先生很少夸奖我们。他最高程度的夸奖不过是“不算差”。那表明他注意到了一些事。斯坦福大学(Stanford)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已发现,那些被人夸为“聪明”的10岁孩子变得更不自信。而那些被人称为“干活卖力”的孩子则变得更自信、表现也更佳。

       德韦克教授在2007年刊发于《教育领导学》期刊(Educational Leadership)上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夸奖智商的全部意义在于提高信心与积极性,但二者都是转瞬即逝的。如果说成功意味着他们是聪明的,那么奋斗打拼就该意味着他们不聪明了。”

8. 压力让你更强大

       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University at Buffalo)2011年的一份研究发现,童年时期适度的压力有助于增强人们乐观的性格。心理学教授马克·D·西里(Mark D. Seery)对健康的本科生进行了压力评估。该评估是基于这些学生在面对37种不同类型的重大负面事件,如家人离世或身患疾病时的表现得出的。然后西里教授将他们的双手插入冰水当中。与从未感受过压力的人相比,那些已经历过适当数量有压力的事件的学生实际上感受到的痛楚更少。

       西里教授告诉我说:“拥有这些与负面事件打交道的往昔会让人们更倾向于整体乐观主义。他们更有本事去处理那些哪怕是日常的生活压力。”

       西里教授的结论是以内布拉斯加大学(University of Nebraska)心理学家理查德·丁斯特比尔(Richard Dienstbier)的研究为基础的,后者是“韧性”概念的倡导者──这里的“韧性”是指就算是处理日常压力也会让你变得更强大。你会如何定义日常压力呢?西里教授称:“就是普通平凡的事情,像有位狠角色老师之类的。”

       我故去的严师K先生可以就这些原则中的任何一条写上一本书。不论是被人公认的,还是我的个人见解,这些原则都令人生畏:冷酷,生硬,而且还有点儿吓人。

       但总而言之,它们传达出了完全不同的东西:自信。它们的核心理念是信仰,是学生们有能力做得更好的信仰。有这么一说:教师之所以苛刻严厉,并不是因为他觉得学生永远都不会去学,而是因为他百分之百地确信学生会去学。

       数十年之后,K先生曾经的学生终于也领悟了这个道理。一位后来在常青藤名校攻读了博士学位的小提琴手解释道:“他教会了我们什么是自律。”一位现今担任科技企业高管的大提琴手补充道:“自我激励。”另一位如今的职业大提琴家说:“坚韧。他教会了我们如何失败──以及如何让自己再次振作起来。”

       显然,K先生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但你不能因此就否认他的成就。这是我们所有人都能受教受益的一堂课。

(李普曼(Lipman)与梅拉妮·库普钦斯基(Melanie Kupchynsky)合着了《附加条件:一位严师与高期望的礼物》(Strings Attached: One Tough Teacher and the Gift of Great Expectations)一书,该书于10月1日由亥伯龙出版公司(Hyperion)出版。李普曼曾任《华尔街日报》副主编、康泰纳仕(Conde Nast)旗下杂志《Portfolio》总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21 15:05:09
看我怎么驾驭MIT计算机科学的课程
我老想着学快一点,再快一点,并为此兴奋不已。掌握那些重要的学问吧,专业知识与娴熟技艺将是你的职业资本,帮你赚取金钱与享受生活。如果过得好是你的目标,学问能引你到向往之地。
尽管学得更快有很多好处,但大多数人并不愿意学习“如何学习”。大概是因为我们不肯相信有这种好事,在我们看来,学习的速度只取决于好基因与天赋。确实总有些人身怀天赋本钱,但研究表明你的学习方法也很重要。更深层次的知识加工,与时而反复的温故知新,在某些情况下会加倍你的学习效率。是的,“刻意练习”方面的研究表明,没有正确的方法,学习将永远停滞。
今天,我想分享一下学习策略,看看我如何在12个月内完成4年MIT计算机科学的课程。这套策略历经33门课的锤炼,试图弄清楚学得更快的窍门,哪些方法有用,哪些没用。
为什么临时抱佛脚没用?
很多学生可能嘲笑我,妄想只花1年的时间学会4年的课程。毕竟,我总可以临时抱佛脚,什么都不懂还能顺利通过考试,不是吗? 很可惜,这个策略在MIT行不通。首先,MIT的考试苛求解决问题的技巧,还经常出些没见过的题型。其次,MIT的课程讲究循序渐进,就算你能死记硬背侥幸通过一次考试,同系列课程的第七课可能就跟不上了。除了死记硬背,我不得不另辟蹊径,加速理解过程。
你能加速理解吗?
“啊哈!”当我们终于想通了,都曾经这样恍然大悟地欢呼过。问题是,大多数人都没有系统地思考。经典的学生求学之路,就是听讲座,读书;如果还不懂,只好枯燥地做大量习题(题海)或重看笔记。没有系统的方法,想更快地理解似乎是天方夜谭。毕竟,顿悟的心理机制,还全然不知。
更糟的是,理解本身,很难称得上是一种开关。它像洋葱的层层表皮,从最肤浅的领会到深层次的理解,逐层巩固对科学革命的认知。给这样的洋葱剥皮,则是常人知之甚少、易被忽略的理解过程。
加速学习的第一步,就是揭秘这个过程。如何洞悉问题,加深你的理解,取决于两个因素:

建立知识联系;
自我调试排错。

知识联系很重要,因为它们是了解一个想法的接入点。我曾纠结于傅里叶变换,直至我意识到它将压强转化为音高、或将辐射转化为颜色。这些见解,常在你懂的和你不懂的之间建立联系。调试排错也同样重要,因为你常常犯错,这些错误究根到底,还是知识残缺,胸无成竹。贫瘠的理解,恰似一个错漏百出的软件程序。如果你能高效地自我调试,必将大大提速学习进程。建立准确的知识联系与调试排错,就足够形成了深刻的问题见解。而机械化技能与死记硬背,通常也只在你对问题的本质有了肯定的直觉以后,才有所裨益。
钻研(The Drilldown Method):你学得更快
经年累月,我完善了一个方法,可以加速逐层增进理解的过程。这个方法至今已被我用于各科目的课题,包括数学、生物学、物理学、经济学与工程学。只需些许修改,它对掌握实用技能也效果很好,比如编程、设计或语言。这个方法的基本结构是:知识面、练习、自省。我将解释每个阶段,让你了解如何尽可能有效率地执行它们,同时给出详细的例子,展示我是怎么应用在实际课程的。
第一阶段:知识面覆盖
你不可能组织一场进攻,如果你连一张地形图都没有。因此,深入研习的第一步,就是对你需要学习的内容有个大致印象。若在课堂上,这意味着你要看讲义或读课本;若是自学,你可能要多读几本同主题的书,相互考证。
学生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认为这个阶段是最重要的。从很多方面来讲,这个阶段却是效率最低的,因为你每单位时间的投入只换来了最少量的知识回报。我常常加速完成这个阶段,很有好处,这样,我就可以投入更多时间到后面两个阶段。
如果你在看课程讲座的视频,最好是调到1.5x或2x倍速快进。这很容易做到,只要你下载好视频,然后使用播放器(如VLC)的“调速”功能。我用这法子两天内看完了一学期的课程视频。如果你在读一本书,我建议你不要花时间去高亮文本。这样只会让你的知识理解停留在低层次,而从长远来看,也使学习效率低下。更好的方法是,阅读时只偶尔做做笔记,或在读过每个主要章节后写一段落的总结。
这里有个例子,是我上机器视觉这门课时的笔记。
第二阶段:练习
做练习题,能极大地促进你的知识理解。但是,如果你不小心,可能会落入两个效率陷阱:

没有获得即时的反馈:研究表明,如果你想更好地学习,你需要即时的反馈。因此,做题时最好是答案在手,天下我有,每做完一题就对答案,自我审查。没有反馈或反馈迟来的练习,只会严重牵制学习效率;
题海战术:正如有人以为学习是始于教室终于教室,一些学生也认为大多数的知识理解产自练习题。是的,你总能通过题海战术最终搭起知识框架,但过程缓慢、效率低下。

练习题,应该能凸显你需要建立更好直觉的知识领域。一些技巧,比如我将会谈到的费曼技巧(the Feynman technique),对此则相当有效。对于非技术类学科,它更多的是要求你掌握概念而不是解决问题,所以,你常常只需要完成最少量的习题。对这些科目,你最好花更多的时间在第三阶段,形成学科的洞察力。
第三阶段:自省
知识面覆盖,与做练习题,是为了让你知道你还有什么不懂。这并不像听上去那么容易,毕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难矣。你以为你都懂了,其实不是,所以老犯错;或者,你对某综合性学科心里没底,但又看不确切还有哪里不懂。
接下来的技巧,我称之为“费曼技巧”,将帮助你查漏补缺,在求知路上走得更远。当你能准确识别出你不懂的知识点时,这个技巧助你填补知识的缺口,尤其是那些最难以填补的巨大缺口。这个技巧还能两用。即使你真的理解了某个想法,它也能让你关联更多的想法,于是,你可以继续钻研,深化理解。
费曼技巧(The Feynman Technique)
这个技巧的灵感,源于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在他的自传里,他提到曾纠结于某篇艰深的研究论文。他的办法是,仔细审阅这篇论文的辅助材料(supporting material),直到他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基础、足以理解其中的艰深想法为止。
费曼技巧,亦同此理。对付一个知识枝节繁杂如发丝、富有内涵的想法,应该分而化之,切成小知识块,再逐个对付,你最终能填补所有的知识缺口,否则,这些缺口将阻挠你理解这个想法。对此,请看这个简短的教程视频。
费曼技巧很简单:

拿张白纸;
在白纸顶部写上你想理解的某想法或某过程;
用你自己的话解释它,就像你在教给别人这个想法。

最要紧的是,对一个想法分而化之,虽然可能重复解释某些已经弄懂的知识点。但你最终会到达一个临界点,无法再解释清楚。那里正是你需要填补的知识缺口。为了填补这个缺口,你可以查课本、问老师、或到互联网搜寻答案。通常来说,一旦你精准地定义了你的不解或误解,找到确切的答案则相对而言更轻松。
我已经使用过这个费曼技巧有数百次,确信它能应付各种各样的学习情境。然而,由于学习情境各有特点,它需要灵活变通,似乎显得难以入门,所以,我将尝试举些不同的例子。
对付你完全摸不着头脑的概念
对此,我仍坚持使用费曼技巧,但翻开课本,找到解释这个概念的章节。我先浏览一遍作者的解释,然后仔细地摹仿它,并也试着用自己的思维详述和阐明它。如此一来,当你不能用自己的话写下任何解释时,“引导式”费曼技巧很有用处。这里有个例子,展示我如何理解摄影测量学。
对付各种过程
你也能通过费曼技巧去了解一个你需要用到的过程。审视所有的步骤,不光解释每一步在干什么,还要清楚它是怎么执行的。我常这样理解数学的证明过程、化学的方程式、与生物学的糖酵解过程。这里有个例子,展示我如何想到怎么实现网格加速。
对付各种公式
公式,应该被理解,而不只是死记硬背。因此,当你看到一个公式,却无法理解它的运作机理时,试着用费曼技巧分而化之。这里有个例子,展示我如何理解傅里叶分析方程。
对付需要记忆的内容
费曼技巧,也可以帮你自查是否掌握非技术类学科那些博大精深的知识概念。对于某个主题,如果你能顺利应用费曼技巧,而无需参考原始材料(讲义、课本等),就证明你已经理解和记住它。这里有个例子,展示我如何回忆起经济学中的掠夺性定价概念。
形成更深刻的直觉(Deeper Intuition)
结合做习题,费曼技巧能帮你剥开知识理解的浅层表皮。但它也能帮你钻研下去,走得更远,不只是浅层的理解,而是形成深刻的知识直觉。直观地理解一个想法,并非易事。它看似有些许神秘,但这不是它的本相。一个想法的多数直觉,可作以下归类:
类比、可视化、简化
类比:你理解一个想法,是通过确认它与某个更易理解的想法之间的重要相似点;可视化:抽象概念也常成为有用的直觉,只要我们能在脑海为它们构筑画面,即使这个画面只是一个更大更多样化想法的不完全表达;简化: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曾说过,如果你不能给你的祖母解释一样东西,说明你还没有完全理解它。简化是一门艺术,它加强了基础概念与复杂想法之间的思维联系。
你可以用费曼技巧去激发这些直觉。对于某个想法,一旦你有了大致的理解,下一步就是深入分析,看能不能用以上三种直觉来阐释它。期间,就算是借用已有的意象喻义,也是情有可原的。例如,把复数放到二维空间里理解,很难称得上是新颖的,但它能让你很好地可视化这个概念,让概念在脑海中构图成型。DNA复制,被想象成拉开一条单向拉链,这也不是一个完美的类比,但只要你心里清楚其中的异同,它会变得有用。
学得更快的策略
在这篇文章里,我描述了学习的三个阶段:知识面、练习、与自省。但这可能让你误解,错以为它们总在不同的时期被各自执行,从不重叠或反复。实际上,随着不断地深入理解知识,你可能会周而复始地经历这些阶段。你刚开始读一个章节,只能有个大概的肤浅印象,但做过练习题和建立了直觉以后,你再回过来重新阅读,又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即温故而知新。
钻研吧,即便你不是学生
这个过程不只是适用于学生,也同样有助于学习复杂技能或积累某话题的专业知识。学习像编程或设计的技能,大多数人遵循前两个阶段。他们阅读一本相关的基础书籍,然后在一个项目里历练。然而,你能运用费曼技巧更进一步,更好地锁定与清晰表述你的深刻见解。积累某话题的专业知识,亦同此理;唯一的差别是,你在建立知识面以前,需要搜集一些学习材料,包括相关的研究文章、书籍等。无论如何,只要你弄清楚了想掌握的知识领域,你就钻研下去,深入学习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